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 《种子科技》2022,(9):43-45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已成为当下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大量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玉米秸秆还田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的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论述了玉米秸秆还田之后的综合效应,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丽 《种子世界》2021,(9):0180-0182
在吉林省地区,玉米属于一种最为主要的农作物,是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效率与质量,全面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同时做好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环保工作,当地针对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越来越大,并逐渐探索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区,玉米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促进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措施之一。探究该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限制因素和发展策略对于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玉米秸秆还田虽然逐年增加,但仍依赖于国家的补贴,气候特点、机耕质量、秸秆还田的副作用,以及秸秆还田的成本等因素限制黑龙江省的玉米秸秆还田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户的玉米秸秆还田意识,加快农机装备的联合攻关,建立完善的秸秆还田技术体系,增加秸秆还田专项补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作物秸秆含有较为丰富全面的营养成分、有机质和能量。农作物秸秆还田是最直接有效的利用方式,既能缓解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保压力,又能破除土壤板结、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黄淮海区域是一年两熟制耕作类型,秸秆量在19 500~75 000 kg/hm2,秸秆全量还田腐熟不彻底或整地质量粗放可能会导致出苗差、苗弱现象,也会加重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综合分析了农作物秸秆还田历史脉络,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加大研究、开发秸秆多途径综合利用力度,提升秸秆价值,削减农作物秸秆连年全量还田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杆改良土壤的方式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作物秸秆中含大量的碳、氮、磷、钾、钙、镁、硫和硅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是一种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资源。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土壤,具体表现在秸秆还田是氮素的重要来源;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缓冲性;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土壤耕性;秸秆还田具有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的作用。此外秸秆还田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品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炭化后养分变化及还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明确不同农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下对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秸秆,测定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和损失率变化及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的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水稻和油菜秸秆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氮含量显著提高5.79%和30.06%,4种作物秸秆焚烧处理较炭化处理均显著提高磷、钾含量。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有效降低氮和磷养分的损失率。不同轮作制下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能提高旱作区玉米产量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来培肥土壤,且水旱轮作区施用效果优于旱作区。  相似文献   

7.
旨在明确不同农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及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下对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秸秆,测定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和损失率变化及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的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水稻和油菜秸秆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氮含量显著提高5.79%和30.06%,4种作物秸秆焚烧处理较炭化处理均显著提高磷、钾含量。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有效降低氮和磷养分的损失率。不同轮作制下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能提高旱作区玉米产量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来培肥土壤,且水旱轮作区施用效果优于旱作区。  相似文献   

8.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秸秆还田的科学研究和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笔者从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演变、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对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秸秆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向粉碎还田方向发展,玉米秸秆还田后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形成腐殖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乐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hm2,年产各类秸秆约74.9万t左右。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至今已有11个春秋,在认识和工作上实现了三次跨越:一是由焚烧、抛弃向机械化粉碎还田的跨越;二是由直接还田向过腹还田的跨越;三是由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向发展秸秆产业化经营的跨越。目前主要推广以下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其有效还田方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作物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数量迅速增加,但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并且日趋严重,同时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形势依旧严峻。为了寻求有效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意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对农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及作物带来的利弊进行讨论,最终提出就地堆肥技术和新式联合作业机械的应用将会是解决当下秸秆还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钾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为制定玉米秸秆还田配套的合理耕作方式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合众11为试验材料,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免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不还田、旋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6个处理,测定并分析玉米产量及相关因子、钾积累量、钾转运量及利用效率。与免耕相比,翻耕和旋耕的玉米产量、钾积累量及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钾积累量。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各指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翻耕+秸秆还田和旋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产量和钾积累量与利用效率。在6种耕作模式中,翻耕+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和钾素积累量最高,2016年产量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提高了32.19%,2017年提高了23.30%。钾素积累量2016年抽雄期、成熟期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分别提高了19.86%、14.15%,2017年抽雄期、成熟期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分别提高了40.75%、20.03%,且与免耕+秸秆不还田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产量和钾素积累利用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翻耕是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作物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数量迅速增加,但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并且日趋严重,同时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形势依旧严峻。为了寻求有效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本文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意义、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综述,重点对农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及作物带来的利弊进行讨论,最终提出就地堆肥技术和新式联合作业机械的应用将会是解决当下秸秆还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玉米秸秆还田麦区土壤环境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械化进程,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地区2季作物秸秆还田的比例逐年加大,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提高给产区土壤环境和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系统介绍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现实背景以及不合理处理方式对产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从玉米秸秆还田机具选择与应用、田间操作规格、配套栽培耕作方式、秸秆还田麦田养分管理与施肥等方面,综述了新生产条件下的管理技术。为丰富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从土壤与气候条件、联合机械运用、肥料养分与添加剂施用、土壤微生物等方面进行了下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绿洲灌区小麦秸秆还田与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长期连作导致其产量提高受限的关键问题,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和耕作措施(传统翻耕、免耕)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从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来看,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2%~8.2%和7.1%~13.0%;与免耕处理相比,传统翻耕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0.2%~24.1%和11.0%~16.0%。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对玉米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但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传统翻耕较免耕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1.9%和20.0%,其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数。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小麦秸秆还田结合传统翻耕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冯爱元 《种子科技》2023,(12):115-117
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病虫害防治配套技术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玉米秸秆还田后引发小麦病虫害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感染病虫害的玉米秸秆不能直接还田,提出全面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播种期和生长期的病虫害预防工作、选择科学播种方式以及加深玉米秸秆掩埋深度等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对白浆土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超  刘丽君  郭茜茜  董守坤 《耕作与栽培》2013,(1):15+65-15,F0003
采用不同量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白浆土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大土壤全氮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大豆整个生育期表现一致;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其变化趋势与无机氮含量相同。  相似文献   

19.
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丰富,通过科学处理能够提高其利用效率,将秸秆还田处理,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