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旱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发展旱稻生产的意义,从种植分布、种植方式、品种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旱稻生产的现状,从根系特征特性、产量及构成因素、抗旱形态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旱稻的抗旱机理,综述了旱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旱稻生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针对吉林省旱稻研究和生产的实际情况,叙述了吉林省旱稻发展的过程,概括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旱稻的优势、需水特点、水分保障、适合洼地种植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旱稻的有利因素,提出旱稻发展中的问题,探讨旱稻发展的潜力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罗利军 《中国稻米》2022,28(5):14-19
节水抗旱稻(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WDR)是指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NY/T 2862-2015),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现代优良水稻与旱稻品种的优良特性而成。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较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也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拓展水稻种植空间。本文简要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概念、特点以及培育与改良策略,表列了团队育成审定的2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及各自主要特点及适种区域,对节水抗旱稻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就节水抗旱稻在安徽利辛县和寿县的推广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合节水抗旱稻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促进节水抗旱稻的推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的旱稻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年研究课题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两方面回顾了吉林省旱稻研究的历史过程;客观地分析了旱稻研究的现状,从承担国家旱稻品种试验到旱稻栽培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并介绍了旱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种植旱稻是实现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领域和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绿旱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利用水稻6527通过人工浸胚法产生后代选育而成的籼型常规旱稻新品种。尤溪县引进作单季旱稻种植,表现高产、优质、抗旱节水、适应性广、省工易种植等特点。总结了绿旱1号在尤溪县作单季旱稻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节水抗旱稻是结合了水稻的高产优质和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育成的一种新型水稻品种类型,栽培上采用水种旱管种植方式,具有节约成本、管理简单的特点。介绍了节水抗旱稻水种旱管在各地的示范表现,同时探讨了水种旱管栽培技术,以期为节水抗旱稻种植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旱稻3号适宜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在瓦努阿图种植旱稻3号,其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表现突出。在瓦努阿图头茬旱稻可以少量施肥(纯N 60kg/hm2),植株能正常生长还可以获得理想的产量;不同播期对旱稻3号的生育期、产量影响不大;旱稻3号的再生稻栽培,现已在瓦努阿图布点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旱稻具有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培育高产、优质的旱稻,能够解决我国可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不足、水资源匮乏和人口增加的矛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旱稻在国内外的种植现状以及旱稻的耐旱性研究与改良进展。  相似文献   

10.
略论我国旱稻的生产及发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一、我国旱稻生产的历史回顾1.历史悠久 ,基础扎实我国是水稻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旱稻栽培的故乡。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 (第60页 )就已将稻作分为水稻篇与旱稻篇并列记载 ,并详细地描述了各自的栽培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著的《礼记》和管仲编著的《管子》中也有陆稻的称谓 ,说明我国在那个时代之前就已广泛种植旱稻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 ,农民不仅能从自然稻谷中择优选择种子 ,大面积种植 ,而且已经能够注意到品种的异地引种和对品种的改良选育了。1938年 ,河北抚宁县农民赵静山就从辽宁安东县引入旱稻并经过改良…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超高产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并建立了水稻超高产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应用Stanford公式(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水稻的目标产量和稻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当季的氮肥利用率)确定氮、磷、钾总施肥量,依据叶色或叶片含氮量与SPAD值或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水稻需氮供氮的SPAD和LCC指标值,并结合品种的源库特征,对氮肥追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或库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促花肥或促(花肥)、保(花肥)结合,大穗型品种或源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粒肥或保(花肥)、粒(肥)结合。建立的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河流域”棉区变迁分析的棉花生产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比粮食作物,目前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质量效益不充分。笔者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为例,深入剖析其棉花生产变迁成因,提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小麦地方品种和生产主栽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MFLP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有效性,利用MFLP标记技术对24个地方品种和12个来自河北、山东和河南的生产主栽品种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NTSYS pc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加权组法(UPGMA)聚类研究。结果表明,5对MFLP引物共扩增出279 条具有特异性的多态性谱带。主栽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89~0.8746,其遗传距离比较近;而地方品种间及地方品种与生产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利用34个MFLP指纹图谱标记位点编制了分子检索表,能成功区分36个小麦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MFLP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小麦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长江、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近年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面积和产量波动下滑,生产成本增加。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棉花生产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生产成本高涨使其处于市场劣势。为促进两大棉区生产平稳发展,建议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轻简化和机械化水平,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盐碱、滩涂荒地植棉扶持力度,开展良好棉花生产示范,治理棉田污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1949年以来,在棉花生产上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如冰雹、洪涝、风暴潮、干旱、低温冻害、大风)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分析,针对每种灾害提出了应对措施。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对气象灾害,搞好棉花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采用田间试验,分秋播(2010年9月28日)和春播(2011年2月28日)两个播种时期,研究了来自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9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表现。其中黄淮冬麦区品种为烟农19(冬性,强筋)、淮麦18(半冬性,中筋)和宁麦9号(冬性,弱筋),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品种为镇麦168(春性,强筋)、皖麦33(春性,强筋)、宁麦13(春性,弱筋)、扬辐麦2号(春性,弱筋)、扬辐麦4号(春性,弱筋)和扬麦15(春性,弱筋)。结果表明,烟农19和淮麦18在晋中麦区秋播可正常越冬,并获得相当的产量,且烟农19的成穗数和产量高于淮麦18;9个引进小麦品种在晋中麦区春播均可抽穗成熟,但因2010-2011年度秋冬春三季连旱,所有品种在苗期到拔节期受旱,因而均未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烟农19和淮麦18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秋播明显高于或优于春播。总体来看,在晋中麦区,烟农19和淮麦18适宜通过秋播种植加以利用,扬辐麦2号、宁麦9号有望通过春播种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江淮分水岭地区尽管实施了“压水扩旱”的结构调整战略 ,但每年中稻仍占大秋作物总面积的60 %左右。该地区水利条件较差 ,缺水易旱 ,平均每季中稻需远距离提水灌溉2~3次 ,每hm2稻田平均每次灌水需水费450元 (高的1500元左右 ) ,形成“产量上去了 ,效益下降了”的局面 ,有的甚至亏本。因此 ,节约用水和提高单产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种稻效益的关键。有关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 ,归纳起来主要是采取旱整旱栽和地膜覆盖等综合措施达到节水目的 ,其节水效果确实很好 ,但存在“费工太多 ,可操作…  相似文献   

18.
鲁棉研27号是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对鲁613系×GK12的初始系鲁55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是转基因抗虫常规棉,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麦田套种.该品种属转基因抗虫常规麦套春棉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并通过审定.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比例偏低,主要原因是现有审定推广的杂交早稻组合生育期偏长、食用品质较差及种子生产成本较高.认为发展两系杂交早稻,在早熟基础上求高产,向储备粮、饲料粮及工业用粮方向发展,有利于扩大杂交早稻的面积及比例.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生产上用的主栽品种较少,种质基础狭窄,抗风险能力较弱。解决的关键是在加强育种技术创新和种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出能够支撑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自交系和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