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大田试验,对3种载体的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灵敏度、诱捕效率和持效期等性能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诱芯A(PVC管型)、诱芯B(天然橡胶型)和诱芯C(复合橡胶型)的诱蛾灵敏度分别为78.4%,95.2%和92%;在诱捕效果上,诱芯C(复合橡胶型)的日平均诱捕量和最高单日诱捕量均要高于其他2种诱芯,其中日平均诱捕量分别比诱芯A和诱芯B高74.2%和39.2%,最高单日诱捕量分别比诱芯A和诱芯B高61.9%和54.5%;在持效期上,诱芯C的持效期明显高于诱芯B和诱芯A,在本试验条件下诱芯C的持效期在35 d左右,诱芯B和诱芯A分别为25 d和15 d.  相似文献   

2.
两种二化螟性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6):34-36
2013年在江苏省和安徽省试验研究两种二化螟性诱芯的田间诱蛾效果。供试性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3年制作,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结果表明,在江苏试验点,诱芯B(对照诱芯)和诱芯C(新型诱芯)的平均诱蛾量分别为27.2头和35.1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安徽试验点,诱芯B和诱芯C的平均诱蛾量分别为3.6头和5.9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据此认为诱芯C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上主要的害虫之一。二化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可造成枯心、枯鞘、虫伤株和白穗等危害,制约产量形成,严重影响水稻产业发展。化学药剂防控二化螟容易出现抗药性、农残和环境问题等。性诱剂诱芯配合诱捕器诱捕作为绿色防控技术,正成为二化螟防控新手段。现阶段应用较多性诱剂诱芯的载体是PVC管及橡胶塞,为筛选引诱效果较好的二化螟诱芯载体开展了本试验。本试验显示,PE管诱芯对二化螟诱捕效果显著高于橡胶塞诱芯和PVC管诱芯,诱捕量分别是橡胶塞诱芯和PVC管诱芯的1.70倍和4.34倍,橡胶塞诱芯诱捕量显著高于PVC管诱芯。不同品牌诱芯试验中,中捷四方“诱尓牌”橡胶塞诱芯对二化螟的诱捕量显著高于纽康PVC管诱芯,诱捕量是纽康PVC管诱芯的2.63倍。  相似文献   

4.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荆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  相似文献   

5.
存贮温度和时间对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二化螟性诱芯的存贮温度和存贮时间对雄成虫田间诱集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月3日到8月10日每盆平均总诱蛾量,处理Ⅰ和处理Ⅳ比对照(处理Ⅴ)分别下降27.1%和38.8%,但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Ⅱ和处理Ⅲ比对照分别下降53.7%和62.8%,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与总诱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所反映的田间发蛾高峰期相近。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性诱剂筛选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防治小菜蛾的性诱剂,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橡胶诱芯总诱蛾量为8 676头,毛细管诱芯总诱蛾量为6 420头,天然橡胶诱芯比毛细管诱芯诱蛾总量高35.1%,生产上推荐使用天然橡胶诱芯。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3种不同诱捕器及2种不同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对茭白二化螟的诱蛾灵敏度、诱集量的最佳组合,进行了不同诱芯及诱捕器对二化螟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盆式诱捕器与粒状诱芯的组合,在诱蛾灵敏度、诱蛾总量上均较优异,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诱剂对棉铃虫诱集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烨  朱明华 《浙江农业科学》2012,(10):1435-1436
系统评价不同诱芯和诱捕方法对棉铃虫蛾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水盆诱捕器盆口固定一枚由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毛细管性诱剂诱芯或灰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的诱蛾量高,诱蛾峰期、峰次明显,在棉铃虫蛾的测报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瞿兰芬  肖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74-174,177
在南通市港闸区幸福街道幸福村进行2种型号诱芯诱捕斜纹夜蛾成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连续62d诱蛾,科标2号和科标0号诱芯每日每盆平均诱蛾量分别为4.78、2.21头,累计单盆诱蛾量分别为287.3、132.6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科标2号诱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性诱剂对甜菜夜蛾雄蛾诱捕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对3种甜菜夜蛾性诱剂的诱捕效率、持效期等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分析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1~31 d内,诱芯A与诱芯B的平均诱捕量相近,极显著高于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三者的持效期差异亦然;而诱芯B与诱芯C的最高诱捕量相仿,均明显低于诱芯A。但在1~10 d内,诱芯A和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相近,均极显著高于诱芯B。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效果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鉴多  汪恩国  方辉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69-169,175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低于灯诱,但从前30d时序变化来看,性诱日诱量与灯诱日诱量波动变化同步,随后受高温影响性诱数量趋减。经统计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248 0*(n=70,r0.05=0.231 9),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性诱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性诱剂诱杀二化螟具有化学防治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不仅诱蛾力强、持效期长、诱蛾效果显著,还具有专一性、无残留、无毒害、不伤天敌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型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蛾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剂型诱芯诱蛾性能均较好、持效期长、防效佳,在甜菜夜蛾偏轻发生年份6-9月试验区A、B、C3种剂型诱芯单只诱捕器日均诱蛾量分别为4.7、7.9和13头,是20W频振式杀虫灯的2.5、4.2和6.9倍;保苗率分别达68.43%、75.34%和81.09%。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化螟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笔者对两种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杀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A诱芯(Cs2009410)能显著降低田间二化螟蛾量基数,从而减轻二化螟的田间危害,利用物理诱杀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2类诱芯的桃园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小食心虫是北方果树的头号害虫,目前种群仍呈上升态势。为改进性诱剂防治技术,2009年在河北省顺平县桃园,采用橡胶塞载体和水盆法诱捕法,对2类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新型诱芯B的平均诱蛾量是常规标准诱芯的2.11倍,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采用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的累计诱蛾量与水稻受害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至7月1日每块稻田二化螟累计诱蛾量与相应稻田田间卵块密度、稻株受害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卵块密度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z的回归方程为y1=0.0022x-0.1877;水稻枯鞘株率y2和枯鞘穴率y3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23x-0.2907,Y,=0.0114z-1.0918;水稻白穗株率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为y1=0.0015x-0.2718。由二化螟发蛾高峰日前的性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可以准确预测田间二化螟的卵块密度和水稻受害水平。提前1~2周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20.
性诱剂防治二化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和方正县对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芯田间诱杀持续期为31-36 d,每晚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120头和590头。性诱剂诱杀区枯心苗率、虫株率和白穗率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性诱剂诱杀区和常规施药防治区增产率分别为20.7%和19.2%,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2和1∶13。研究表明:性诱剂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