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程度的外来干扰对土壤中鞭毛虫、纤毛虫和肉足虫丰富度的影响,以丽水庆元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土样作为测试土样,设置3个梯度的不同外来干扰程度:无人扰动区(W)、无人-外来扰动交汇区(W-Y)和外来扰动区(Y),每个梯度取4个样,研究土壤中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的总丰富度、相对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W-Y区原生动物的总丰富度最大,为21368.8个/g土,其次是Y区,为18733.0个/g,W区最低,为15418.0个/g土;适当外来扰动,有利于原生动物总丰富度及鞭毛虫、纤毛虫和肉足虫的丰富度增加,其中以纤毛虫增幅最大,鞭毛虫增幅最小。随着原生动物总丰富度的提高,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也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阎中军  张佑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9-15811
[目的]研究吉首大学风雨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方法]通过采样设置、种类鉴定、原生动物量的检查及多样性指数(D)的计算、水体来源理化性指标检测,来确定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结果]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44种,其中鞭毛虫1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31.9%;肉足虫8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18.9%;纤毛虫22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50%。[结论]风雨湖的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入水口水源,多样性指数(d)值很低,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氰胺化钙对土壤生物的影响,2005~2007年,在山东省寿光市研究了温室条件下施用氰胺化钙对番茄土壤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原生动物和线虫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氰胺化钙后,番茄生长早期和中期微生物量C显著提高,平均较对照处理高50.8%;除个别月份外,微生物量N在整个番茄生育期均高于对照处理,平均高13.7%;原生动物中,优势类群鞭毛虫在番茄后期得到促进,其丰度高于对照处理8.7倍,稀有类群肉足虫在整个生育期也得到一定的促进;线虫总数下降88.5%,其中食细菌线虫下降87.6%,植食性线虫下降99.3%.总之,氰胺化钙消毒对土壤生物具有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对微生物和原生动物表现为促进作用,对线虫则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3年4月至6月,作者对分布于长春市的河能,池塘,水库和人工湖等16个典型水体的原生动物进行了调查,采集了43号水样,共鉴定出原生物58种,其中肉足虫17种纤毛虫41种。原生动物优势种有绿急游虫、团焰毛虫、单环栉毛虫、小单环栉毛虫、尾草履虫、钩刺斜管虫、帽状侠盗虫,旋回侠盗虫、小口钟虫,尾泡焰毛虫和短枝累枝虫。同时分析了各水体的主要生态因素及原生动物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矿区的环境污染监测提供参考,对贵州省黔西南州王家湾金矿采集区的拟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typhylloides Card)、舟形藻(Navicula Bory)和蕨的叶、茎、表土和根际土以及矿渣裸土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隐花植被附生和土壤中原生动物群落物种数为24种,常见种有洁净眼虫(Euglena clara)、透明螺足虫(Cochliopodium bilimbosum)、旋转单镰虫(Drepanomonas revoluta)、葡萄异鞭藻(Anisonema acinus)和大口表壳虫(Arcella megastoma);拟阔叶小石藓附生原生动物种类数为9种,蕨的叶附生原生动物为7种,蕨茎附生的有6种,根际土中附生原生动物有5种,舟形藻附生原生动物种类数为3种,蕨的表土和矿渣裸土中未发现原生动物.肾形虫属是矿区的优势属;不同隐花植被和同种隐花植被不同部位的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相似性均为极不相似,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下、中、上3个不同坡位的糙花少穗竹(Oligostachyum scabriflorum)林的土壤养分和竹林主要养分分配格局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坡位糙花少穗竹林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浓度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同一坡位中,0-20 cm土层的养分显著高于另外2个土层,土壤有效养分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近表土层。(2)生物量大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坡位效应明显。(3)虽然1、2龄竹的秆枝叶的养分浓度略高于3、4龄竹,但各坡位糙花少穗竹同一龄级或同一土层的同一器官养分浓度差异很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同一器官养分浓度随坡位升高而略有下降;同一坡位,随土层加深,鞭根的养分浓度也略有下降,说明各器官养分浓度在环境因子变化时也会发生小幅度的变动。(4)各坡位各器官或各部分的养分含量明显表现出下坡>中坡>上坡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浙南地区变质岩发育的施肥与不施肥2种经营模式下的低丘红松泥竹园为例,采集南坡与北坡的坡麓、坡中和坡顶部位的0~20 cm土壤,比较分析了地形部位对竹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竹园土体厚度空间变化较大,自坡麓、坡中至坡顶逐渐下降;土壤容重一般是坡麓<坡中<坡顶;土壤黏粒含量和渗透率为坡麓>坡中>坡顶;土壤pH一般是坡麓高于坡中和坡顶。不施肥经营条件下,竹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坡麓>坡中>坡顶,土壤速效钾含量坡顶>坡中>坡麓,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施肥经营条件下,坡位之间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差异明显大于不施肥经营。相同坡位北坡的土壤有机碳、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明显高于南坡;位于坡中地带凹坡土壤有机碳、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明显高于凸坡。施肥改变了土壤磷素形态,其水溶性磷、速效磷含量及比例明显高于不施肥经营竹园;竹园土壤中矿物结合态碳占有机碳的比例随有机碳积累的增加而下降,而游离态碳的比例随有机碳积累的增加而增加。在竹园经营管理上应注意因地形部位不同导致的土壤性状差异,并注意竹园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玉米)和坡林地(退耕还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5个坡位设置取样点采集非原状土,风干后将土壤筛分为2~5 mm、1~2 mm、0.5~1 cm、0.25~0.5 mm、0.25 mm 5个粒级团聚体,分别计算每个粒级土壤风干团聚体所占比例,测定各粒级土壤风干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通过对比不同坡位、各粒级风干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与贮量变化规律,探明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对不同侵蚀类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团聚体迁移、沉积过程不同于坡林地,耕地土壤2 mm团聚体的组成比例显著高于2种林地,并在坡下达到最高值(70.30%);有机碳含量均随团聚体粒级减小逐渐增加,樟子松林地内各粒级有机碳含量(25.57~142.60 g/kg)显著高于耕地(22.58~30.06 g/kg)和退耕还落叶松林地(21.58~66.53 g/kg);坡林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由坡上至坡下逐渐增加,相同坡位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均为樟子松林地退耕还落叶松林地耕地。研究结果证实了黑土区耕作侵蚀的存在及其对土壤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同时印证了退耕还林是减缓坡地黑土耕作侵蚀、提升有机碳库的长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宁南山区苜蓿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坡位及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1)宁南黄土丘陵区苜蓿地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速效钾受坡位影响不大,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教呈下坡>中坡>上坡的趋势;(3)...  相似文献   

10.
以朱溪小流域来油坑野外试验场作为研究区,以实时动态差分仪(Real-time kinematic,RTK)进行微地形实地测量,生成高精度DEM和芒萁分布区,提取研究区微观地形坡位因子,对坡度图和芒萁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坡位对芒萁散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芒萁散布明显地表现为高度集中于沟谷、低坡和高坡,中坡和平坡地区也少量存在,沟脊不存在或者零星地出现.低坡占41.68%,沟谷30.52%,高坡占17.48%,平坡、中坡和沟脊所占面积最小,均不足5%.②坡位引起水肥变化,导致芒萁在不同坡位上的分布比例不均.③微观地形的研究在实际水土流失区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桂花国有林场为研究区,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坡位(上坡、中坡、下坡)的亮叶桦群落植被及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坡位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桂花国有林场亮叶桦群落物种共有27科34属38种,乔木层主要树种为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木姜子(Litseapungens),其中亮叶桦为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在下坡位高达51.938;灌木层主要树种为番薯(Ipomoea batatas)、野蔷薇(Rosa multiflora)和木犀(Osmanthus fragrans);物种数及α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下坡位依次高于中坡位、上坡位;(2)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受不同坡位的影响,土壤有机质随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并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下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多集中在下坡位;(3)全磷含量与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碱解氮与物种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4种原生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动物在土壤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通过调查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 4种原生动物的动态分布发现 :仅在玉米抽雄时期 ,根际土壤中 4种原生动物总数是非根际土壤 (R/S)中的 1.6倍 ,而在其它生育时期没有显著的根际效应。不同的原生动物的根际效应差异很大 ,肾形虫在抽雄期R/S比接近 90 ;变形虫在吐丝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根际效应 ;波豆虫在大喇叭口时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根际效应 ,但在抽雄期则表现出十分强烈的负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中波豆虫数量不到非根际土壤的 10 % ;尾滴虫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都表现出微弱的根际效应。笔者还讨论了根际土壤原生动物分布动态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凌源、建平和阜新3个地点共24块样地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林进行调查,按照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下)分上、下2层(0~15cm)和(15~30cm)采集土壤样本。结果表明,1)2树种林地土壤养分特征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其中全N和全P在不同坡位差异明显。2)2树种坡下各元素间相关系数高于坡中和坡上,且均达到显著水平。3)2树种坡下土壤养分与林分生长性状间相关性高于坡中和坡上,且均达到显著水平。2种造林树种坡下表层土壤养分能显著影响林木生长状况在经营时需要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评定森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为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北侧的坡面上,采用环刀法测定了不同坡位(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并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定量评价了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结果】不同坡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变化为:上坡(1.12 g/cm~3)下坡(1.05 g/cm~3)中下坡(1.04 g/cm~3)中坡(1.03 g/cm~3)中上坡(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化为:下坡(58.09%)中下坡(56.25%)中坡(56.04%)中上坡(55.81%)上坡(47.33%);土壤饱和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在下坡最大,上坡最小;土壤初渗速率在不同坡位间的变化范围为3.97~8.12 mm/min,在下坡最大。综合评定值排序为:下坡中下坡中上坡中坡上坡。【结论】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水文调节功能具有显著的坡位差异,整体表现为沿坡向下逐渐变优,上坡最差、下坡最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都江堰猕猴桃种植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猕猴桃园不同坡位共获土壤动物2 077只,分属13纲29目,坡上部以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中部以蜱螨目、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下部以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纲为优势类群;除5~10cm土层外,其余各层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均以坡上部最大,坡中部次之,坡下部最小,其中,草本层和0~5cm土层的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cm和10~15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0~5cm和10~15cm土层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cm土层则以坡中部显著高于坡上部和坡下部,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坡位中,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同功能群,其在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比例分别为68.72%、76.81%和81.1%;不同坡位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即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逐渐上升,而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表明不同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免耕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坡位(坡上位、坡中位、坡下位)深度(0~10、10~20 cm)土壤,研究免耕措施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坡位变化情况,并用因子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免耕后各坡位土壤容重减小,土壤孔隙度扩大,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随坡面向下,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P<0.05),主要集中在坡中位和坡下位较高;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坡上位和坡下位较高,而pH主要集中在坡中位较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坡上位和坡下位较高,蔗糖酶活性坡中位和坡下位较高。通过因子分析将14项土壤指标分为5个公因子,即土壤肥力、水分、结构、养分和生物学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分析坡耕地耕层特征发现,免耕一年后各土层坡下位土壤质量指数高于坡上位和坡中位,免耕两年后各土层为坡中位和坡下位土壤质量指数高于坡上位,说明坡下位形成相对平衡和较高肥力质量的土壤。与免耕前相比,经两年免耕后坡中位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山地及丘陵地带的坡位变化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选取华北石质山区不同坡位栓皮栎人工林下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将不同坡位过筛土壤含水率调至60%的田间持水量(WHC)并培养256h,测定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吸收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整体表现为CO2、N2O的源,CH4的汇。坡位变化通过改变栓皮栎人工林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林下土壤的物理结构、速效养分和矿质氮含量的分布,间接影响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受土壤矿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等影响,土壤累积CO2排放量呈坡上>坡下>坡中的趋势,累积N2O排放量与累积CH4吸收量均呈坡上>坡中>坡下的趋势,坡上土壤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坡下与坡中土壤(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累积CO2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累积N2O排放量与土壤容重(BD)显著正相关,累积CH4吸收量与土壤pH、铵态氮(NH4^+-N)、全氮(TN)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显著相关,且累积CO2排放量与累积N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该地区山地及丘陵地带进行人工林种植并评估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高度重视坡上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吸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地区3种灌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在剖面不同土层深度、坡向及坡位间的分布特征,为黄土高原灌木林地土壤的培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土壤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以荒草地作为对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柠条、沙棘林地和天然次生林地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在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40~60,60~80 cm)、不同坡向(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和不同坡位(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灌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各土层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碱解氮含量以表层显著高于20~80 cm土层,表层以下各土层差异较小;从坡上部、坡中部到坡下部,柠条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小,沙棘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天然次生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却呈逐渐增大趋势;全氮含量总体呈现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全氮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而碱解氮含量却无明显规律性。【结论】黄土高原地区灌木林地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土壤剖面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作为影响山区河道水质的面源之一,其坡面土壤库中养分(对水质产生影响的主要为有机物、氮和磷)的分布与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和水土流失物养分含量。本研究基于崇礼县土壤分布图,沿清水河3条主干支流(东沟、中沟和西沟)布设土样采集点位,分析不同坡位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同时段变化较大,而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受季节影响较小;(2)坡面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顺序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3)随海拔高度的增高,多数样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晚秋和早春(采样时间),清水河流域山区坡面中坡位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低于上、下坡位;土壤养分在下坡位有一定累积,有利于坡底植被生长,既可减低水蚀,又可发展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生物学角度揭示坡地经济林不同坡位土壤质量的差异,研究黄土高原坮塬区旱作苹果园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过氧化氢酶活性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P0.05),同坡位碱性磷酸酶表现为秋季盛夏初夏春季冬季,脲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表现为盛夏秋季初夏春季冬季。土壤养分、地温、光照条件是导致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壤生物学质量及生态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苹果等经济林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