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引进爬山虎种子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对爬山虎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爬山虎种子无菌苗在组培诱导中褐化率高达89.3%,严重影响了脱分化和再分化。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AC、PVP、VC表明,VC是爬山虎组织培养中防止褐化较有效的方法,比AC和PVP的效果好,VC适宜的浓度为1.5g/L。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实验对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不同的外植体(顶芽、叶片、带腋芽的茎段)、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的抗褐化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不同的外植体褐化率不同,其中带腋芽的茎段的褐化率最低;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1.0g/L的活性炭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新台糖22号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观测培养基的褐化时间及程度等.结果表明采用培养基改良MS+NAA 0.1 mg/L+6一BA 1 mg/L+生物素+硅酸钠配方对新台糖22号培养基褐化的防止有明显的效果,其褐化出现的时间最迟,褐化程度较浅,增殖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4.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镭  刘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49-50,15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本文重点介绍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的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相关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防止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无花果幼树顶芽为试材,研究了2种外植体类型、4种消毒方法、同一种消毒剂的不同消毒时间、5种激素组合和3种防褐化剂对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与刚长出幼叶的项芽相比,未发芽的顶芽适宜作防褐化外植体;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维生素C溶液浸泡30min,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外植体用浓度10%次氯酸钠消毒时间越长防褐化效果越好;防褐化的最佳激素搭配为6-BA和NAA;3种防褐化荆中以1500mg/L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最明显。[结论]选用未分化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进行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变异冬红果茎段褐化的影响。[方法]以变异冬红果茎段为外植体,研究茎段木质化程度、不同消毒方法、茎段转移频率、不同6-BA浓度、不同活性炭浓度对褐化的影响。[结果]同一灭菌处理下,木质化茎段的褐化率最高;单独用0.1%HgCl_2溶液消毒更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转移频率为1 d时,更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低浓度的6-BA有利于减轻变异冬红果茎段的褐化程度;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并不一定适合变异冬红果茎段的防褐化处理。[结论]该研究可为变异冬红果茎段的继代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甜叶悬钩子植物组织培养褐化现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治友  钱绍方  罗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48-8850
[目的]寻求甜叶悬钩子组织培养中的最佳抗褐化剂。[方法]以甜叶悬钩子的茎和叶为外植体,必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褐化剂(20%Na2S2O3、Vc和AC),研究不同抗褐化剂对甜叶悬钩子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AC和Vc都能对不同外植体起到抗褐化作用,在加入20%Na2S2O3的培养基上,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与Na2S2O3的浓度成正比,培养基中20%Na2S2O3的添加量达20ml时,外植体褐化最为迅速;在加入Vc的培养基上,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培养基变成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接入的外植体容易死亡;在加入AC的培养基上,AC的添加量为5g/L时,外植体的褐化率可控制在5%以下。抗褐化控制处理后,可以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培养出大量的愈伤组织。1结论IAC是较为理想的抗褐化剂,用量为5g/L。  相似文献   

8.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褐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是组织培养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褐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外植体褐化防止技术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碧桃组织培养中褐化及其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碧桃单芽茎段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不同接种时间和不同抗氧化剂对碧桃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碧桃组织培养的最佳取材时期是春季,采用75%酒精消毒30s,流水冲洗2遍后再用0.1%的升汞消毒10min为最佳消毒方法;使用5g/L Vc浸泡碧桃茎段30min后接种,并在培养基中附加2g/L的活性炭,能有效抑制碧桃褐化.  相似文献   

12.
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大大限制着植物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组培技术的发展。从预处理、消毒剂选择与消毒时间长短、培养基组分及形态的控制、抗褐变剂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培养环境条件的控制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对于控制褐变现象的技术手段,并提出新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鸢尾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静  王鹏  左金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58-6859
[目的]研究鸢尾组织培养中的防褐化技术。[方法]以德国鸢尾黄娃娃、血石和不朽白3个品种为培养材料,以Ms+15g/L蔗糖+8∥L琼脂粉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影响鸢尾组织培养的褐化因素与防褐化技术。[结果]鸢尾的新生芽和花瓣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与其他部位相比褐变率较低;外植体组织块适中(3mm×3mm×3mm)可降低褐变率;在培养基中加入0.1%vc或0.3%活性炭对防止组织褐化效果明显;外源激素2mg/L6-BA易引发褐变,2mg/L Kt和2mg/L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不大;使用乙醇消毒剂时,对外植体浸泡时间以5~10s为佳,褐变率最低;全光照条件培养容易诱发褐变,采用仿人工气候条件培养较其他条件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鸢尾工厂化育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芍药属植物在组织培养中存在严重的褐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年的研究,对芍药属植物在组培褐化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就油菜转基因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转导的农杆菌菌株、菌液浓度、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对外植体发生褐化无直接影响,虽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试剂PVP(聚乙烯吡咯啉酮)和Vc(抗坏血酸),PVP比Vc对褐化的抑制作用更大。培养温度对褐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培养温度高于30℃时,外植体的褐化程度非常严重,褐化发生率(褐化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为100%;而当培养温度为25~26℃时,褐化率大大降低(17.6%),褐化程度也较轻。此外,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褐化也有影响,光照时间过长、光照强度过大都使褐化现象变得严重。  相似文献   

16.
蝴蝶兰叶片组织培养中抗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吸附剂、抗氧化剂对蝴蝶兰叶片组培过程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片诱导类圆球茎过程中,VW培养基是最佳基本培养基,有效的降低了褐化率,类圆球茎的诱导率最高;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碳2 g·L-1时,褐化率最低为34.5%;添加抗坏血酸300 mg·L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外植体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培养条件几方面,介绍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蝴蝶兰大红袍花梗经诱导萌发生成的丛生芽为试验材料,对培养温度、活性炭、椰子汁和转接周期4个因素设置正交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对丛生芽增殖过程中抑制褐化的效果,筛选出抑制褐化的最优方法,为其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活性炭能显著抑制褐化且对褐化的影响最大,各因素对褐化影响效应大小排序为活性炭转接周期温度椰子汁;活性炭1.0 g/L、转接周期10 d、温度25℃、椰子汁浓度150 m L/L为抑制褐化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9.
川贝母不同部位外植体对鳞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筛选出诱导川贝母鳞茎的最佳外植体。选取生长不同时期的川贝母植株鳞茎外植体分别接入由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中,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川贝母鳞茎快速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并检测出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开花期鳞茎为鳞茎增殖的最佳外植体,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川贝母出苗期、开花期和果实期植株鳞茎外植体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180%,0.190%,0.182%,均高于野生川贝母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0.109%。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沙棘组织培养中易褐变死亡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类型、无机盐浓度、光照和培养温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沙棘水培2周以后休眠芽做外植体褐化率与取1年生枝条和2年生枝条作外植体的褐化率之间差异显著;使用1/4MS+6-BA 0.5 mg/L+NAA 0.2 mg/L的低盐和低6-BA浓度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且促进植株生长;接种后进行5 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变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3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7 g/L的琼脂可使褐化率降低为12.67%,接种后在没有出现褐变物质前转接一次,然后慢慢延长转接时间比每14 d转接一次降低了30%,比每25 d转接一次降低了50%左右;附加1~2 g/L的活性炭可以减小褐变物的直径,推迟褐变始出物出现的时间,进而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