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辉 《耕作与栽培》2003,(4):14-14,41
沼液浸种不同处理比较、结果表明,A,B,C处理(沼液浸种)增产稻谷101.4kg/667m^2,72.8kg/667m^2,56.8kg/667m^2。与对照产量差异极显著,生育、经济性状都得到改善。白根数增加1.4~7.1个/株,单株茎蘖增加0.8~1.0个,千粒重增加0.6~1.4g;A处理(沼液浸种48h)比B,C处理(沼液浸种36h,24h)增产稻谷28.6kg/667m^2,44.6kg/667m^2.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倒伏对冬油菜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以‘陕油28’为材料,在终花期和灌浆期人工模拟茎倒伏和根倒伏处理,测定倒伏后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品质,并计算菌核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倒伏后除FR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一直降低外,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先降低后升高;茎秆所占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叶片和角果所占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终花期根倒伏(FR)、终花期茎倒伏(FS)、灌浆期根倒伏(GR)和灌浆期茎倒伏(GS)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50.28%、18.90%、41.24%和9.79%;倒伏后含油量降低,其中FR、GR分别降低7.64%、6.46%;同时期根倒伏菌核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而茎倒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倒伏类型,终花期倒伏较灌浆期影响大;同一倒伏时期,根倒伏较茎倒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5个主推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差异。每667m~2平均产量为538.6kg,其中最高是周麦27号达到586.0kg,最低周麦18号为502.7kg;产量三要素的平均亩穗数37.4万,变异系数14.76%,最高达到40.6万;穗粒数平均为36.1粒,变异系数17.14%,最高为43.1粒;平均千粒重46.5g,最高达到48.7g,变异系数4.91%。灌浆速率测定表明渐增期、快增期持续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达到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灌浆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周麦16号均最大分别为1.67mg/grain·d、3.29mg/grain·d,周麦23号均最小分别为1.42 mg/grain·d、2.46mg/grain·d;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趋势相同,渐增期除周麦23号外,其他4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具有最长的灌浆持续期T(51.91 d),最长的灌浆中期持续期T_2(15.230 d)和灌浆后期持续期T_3(26.556 d),最大的灌浆中期灌浆速率R_2(0.897 mg/d)和灌浆后期灌浆速率R_3(1.365 mg/d)。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二次曲线关系表明,在耗水量240~270 mm可达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双高的效果。本试验中以秸秆覆盖与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9.02 kg/(mm·hm~2)),较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TW4)提高了5.30%;产量为7 097.7 kg/hm~2,与TW4处理组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同熟期玉米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不同粒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调控效应,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技术提供依据。于2018—2019年以中熟品种先玉335 (Xianyu 335)和晚熟品种东单60 (Dongdan 60)为材料,设置45,000 (D1)、60,000 (D2)、75,000 (D3)、90,000 (D4)株hm–2四个种植密度,分析其不同粒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不同熟期品种玉米籽粒产量,其中2018年2个品种均在D4处理下达到最高产量;2019年先玉335和东单60分别在D4和D3处理下达到最高产量,2年平均最高产量分别为18,739 kg hm-2和17,111 kg hm-2,较D1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32.2%和27.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粒位的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粒重减小,脱水速率加快。在D4种植密度下,先玉335下部和上部籽粒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60分别高0.08 g d–1和0.04 g d–1,粒重较东单60分别高3.6 g和1.6 g。生理成熟时不同...  相似文献   

6.
密肥水平对川西平原春(播)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密度为主处理(基本苗22,27,33万/667m^23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0,4,8,12kg/667m^24个水平),对川西平原春播小麦进行密肥试验,结果表明:(1)低密度平均产量显著低于中密度,但中高密度之间、低密度与高密度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副处理以无氮处理产量最低,显著低于4kg和8kg纯氮,但无氮与12kg纯氮之间,以及4kg,8kg,12kg纯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中等密度和较高施氮量(4~8kg)利于高产。(2)增施氮肥对春播小麦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过高密度(33万/667m^2)则显著降低品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余庆县在海拔800m左右的生态条件下。同一施肥水平,不同播期对渝黄一号杂交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显著影响油菜产量.以第2播期(9月10日播种)产量最高.产量是164.7kg/667m^2;以第5播期(9月25日播种)产量最低,产量是136.3kg/667m^26。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表现最好。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8%~11%、7%~12%、3%~5%和8%~30%,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以追氮量120kg/hm2最高。总之,返青后25d追肥可有效调控冬小麦春季分蘖消长,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且追施氮120kg/hm2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1主要技术指标 产量目标-600kg/667m^2以上。产量构成:基本苗20万-25万株,667m^2。冬前总茎数60万~70万/667m^2,拔节前最高返青总茎数80万/667m^2。穗数达到45万~50万穗/667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索稻茬免耕马铃薯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有效促进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稻茬免耕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以利探索稻茬免耕马铃薯最佳适宜播种期,确保前后作物季季稳产高产。试验结果表明:C处理产量最高达1605.4kg/667m^2居第1位,较B、A、D处理分别提高单产165.2kg、234.6kg、325kg/667m^2,依次分别增产11.3%、17.1%、25.4%;B处理产量1442.9kg/667m^2居第2位,分别比A、D处理提高单产72.1kg和162.5kg/667m^2,分别增产5%和12.7%;A处理产量1370.8kg/667m^2居第3,比D处理提高单产90.4kg/667m^2,增产6.6%;D处理产量最低为1280.4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滴灌条件下苜蓿刈割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高频次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频次对苜蓿的物候期有影响,高频次的灌溉处理(8 d/次)物候期比低频次灌溉处理(15 d/次)延后2~3天;进入花期以后,苜蓿株高增长速度减缓;随着苜蓿刈割时间的推迟,各处理茎叶比呈增加的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刈割处理茎叶比分别达到2.67和2.81,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初花期刈割可以得到最大的苜蓿干草产量(18220.5 kg/hm~2),但牧草品质较蕾期有所下降;现蕾期刈割的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3702.2 kg/hm~2),干草产量为17563.5 kg/hm~2。  相似文献   

12.
晚播抗灾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晚播抗灾条件下适宜的播种方式,选用扬麦16,采用对比设计法,以撒播旋耕为对照,比较稻套麦和免耕撒播两种抗逆播种方式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套麦播种生育期最长为199 d,高峰苗、茎蘖成穗率、株高分别较撒播旋耕高7.2万/667m2、4.13%、2.14cm;穗数、穗粒数分别较撒播旋耕高3.60万/667m2、1.60粒/穗,产量、净收益分别较撒播旋耕比高64.85 kg/667m2、185.5元/667m2,且产量和净效益与对照比有显著差异。免耕撒播与对照相比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无显著差异,但净效益显著小于对照处理。因此,在连续阴雨造成小麦难以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稻套麦抢种可以作为一项抗灾播种方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一三○团共种植小麦0.24万hm2,平均单产389 kg/667 m^2,收获穗数38.5万穗/667 m^2,穗粒数27.5粒,千粒重36.74 g,单穗重1.01 g,单产较2009年减少7 kg/667 m^2。其中产量在600 kg/667 m^2以上有2户,6.87 hm^2;550-600 kg/667 m2以上的面  相似文献   

14.
黔油18号不同移栽密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随机区试验结果表明,黔油18号栽培密度不同。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栽6000株/667m^2与栽8000株/667m^2、9000株/667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栽5000、6000、7000株/667m^2差异不显著。栽5000、7000株/667m^2与栽8000、9000株/667m^2差异达显著水平,栽8000、9000株/667m^2差异不显著,以栽6000株/667m^2产量最高,栽9000株/667m^2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2018年4-5月在贵州省余庆县松烟镇进行了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施芳)不同使用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使用量75mL/667m^2、100mL/667m^2、150mL/667m^2三个处理的茶叶产量均比空白对照高,同时降低咖啡碱和总灰分,增强茶树的抗逆性,对茶树安全,可大面积推广使用。建议使用量100~150mL/667m^2,在采摘前10~15d施用。  相似文献   

16.
对小麦不同时期追肥研究结果表明:一次追肥以返青期产量最高,增产达20.38%;二次追肥以越冬+孕穗期各112.5kg/hm2产量最高,增产14.95%;一次追肥加一次叶面喷施叶肥(磷酸二氢钾)的处理,以返青期追加叶肥的产量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越冬+返青、越冬+拔节及孕穗+叶面肥3个处理与空白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处理比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本年度气候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也表明有些时期施肥没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表明,烤烟杂交种生育期与K326相同,同时其有较强的抗逆性,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除H99-853外)均高于K326(ck),综合各项指标排名,依次H96-807、H96-808,K326,H99-853,而后产量、产值高的是H96-807。分别为161.94kg/667m^2,1416.61元/667m^2。较K326(ck),139.21kg/667m^2.1142.62元/667m^2高16.32%,23.98%。经方差分析差异达显著或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高翔  陈泽辉 《种子》2002,(3):57-58
利用8种施肥方法对AC8328BNC1的耐瘠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肥力下低等试验地,AC8328BNC1在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施产量为349.04kg/667m^2,较追第一闪肥产量为278.43kg/667m^2经济有效,且差异显著;在不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追产量为254.46kg/667m^2,较追第一次肥产量为249.44kg/667m^2经济有效,但差异不显著。说明AC8328BNC1在低氮、低磷胁迫下,仍能较好地协调源、库、流关系,确保其产量稳定,具有较强的耐低氮和低磷能力;同时验证了玉米第二次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氮素分期优化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对氮素分期优化管理方法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养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90 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30 kg/hm2)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其他氮素供应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和面筋含量显著低于在返青期和拔节期供氮量都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150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90kg/hm2),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以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冬小麦氮肥分期优化施用量获得了最高产量的同时兼具较好的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20.
谢勇  宋秧泉 《耕作与栽培》2012,(3):45-45,51
以春性中熟中筋小麦扬麦1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套播方式上,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15.0kg/667m2处理的群体穗数足,结实粒数多,千粒重高,最终产量显著高;在适宜群体基本苗的基础上,能于冬前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宜,成穗率显著高,为41.94%;其最大叶面积指数较适宜亦较高,为6.5,且出现在孕穗期;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为463.3kg/667m2,成熟期生物学产量亦显著高,为1 091.9kg/667m2,最终经济系数亦较高(0.385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