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身稻两用核不育系光153S的育性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身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光153S的育性转换、光温临界值和开花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光153S为典型的晚熟核不育系.(2)光153S在三明自然条件下的稳定不育期在89d,与CK(SE21S)相当.(3)光153S经人工气候箱鉴定表明:雄性不育临界光温指标为14.5h/24℃左右,比较适合在日照较长的稻区制种应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光温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的育性表达受光长及温度影响,其温度敏感期在出穗前15d左右,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致减数裂期;不育起点温度为22℃,可育临界高温大于29℃。日均温度在22-30℃ 之间,其育性主要受光长控制,可育临界光长为13.5h, 光长转换期为13.5-14.0h。GB028S在光长12.0-14.0h条件下,结实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光长大于14.5h,温度高于22℃的条件下,花粉败育率和自交不实率均达到99.9%以上,在辽宁的稳定不育期为25-35d。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低温下育性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00年,以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及其后代选系为材料,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低温条件,研究了在22—23℃的低温处理下对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实施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经不同次选择的1997—1999年各年度间育性差异明显,选择次数较多的年度其低温处理后育性波动期内花粉不育度极显著高于选择次数较少的年度,说明对育性实施选择的效果显著。进一步对同一谱系不同选择次数株系在低温处理后的育性波动期内花粉不育度进行比较,发现单株选择对育性的影响有2种情况:1)在育性未稳定的株系内实施选择是有效的,增加选择次数可以显著提高株系的不育度;2)在育性稳定后的株系内实施选择是无效的,增加选择次数并不能提高株系的不育度。因此,对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进一步实施选择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其育性:是否已稳定。  相似文献   

4.
藉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籍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 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优质籼型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的光温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9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结合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早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育性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长对GHS的育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日长15.0 h条件下,其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在13.0 h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为24.0℃以下;在11.0 h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上升到24℃以上.GHS光敏性较强,可育花粉率的光长影响率达72.53%,比对照培矮64S高出7.12个百分点.对GHS可育花粉率的方差分析表明,GHS的温度效应不显著(P>0.05),光长效应显著(0.01<P<0.05),光温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属不育起点温度较低、不育临界光长较短的光温互作型两川核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条件下,GHS有2个育性转换期,连续稳定不育期达145 d以上,正常年份可进行晚季安全制种,但没有适合GHS繁殖的光温条件.  相似文献   

7.
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通过1997~1999年3年22.0~23.0℃的低温处理,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采用“株系(再)鉴定、(再)筛选单株”的方法,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3个株系9862、103-1和103-2,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22.5℃,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1℃。2)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 ,通过 1997~ 1999年 3年 2 2 .0~ 2 3 .0℃的低温处理 ,对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进行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 ,采用“株系(再 )鉴定、(再 )筛选  单株”的方法 ,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 ,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 3个株系 9862 ,10 3 1和 10 3 2 ,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 2 2 .5℃ ,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 1℃。 2 )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 ,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选择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开展高、中、低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指标测定,系统分析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拟合不同肥力土壤与微生物学肥力指标的关联性,确定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参考标准值。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有很大差异,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真菌数量较低,为细菌型健康土壤;低肥力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低,真菌数量较高。提出吉林省不同肥力土壤相关微生物指标临界阈值,建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Soil fertility is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of the soil to maximize plant productivity, often within economic constraints. A decline in natural soil fertility seems to have occurred over all civilizations. Overgrazing and deforestation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global soil degradation. Nutrient losses from agricultural systems are broadly divided into losses through volatilization, losses from leaching, losses due to product removal, losses to non-labile soil pools and losses from various forms of erosion. Rapid declines in soil ferti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large demands for food due to expanding population, nutrient mining of agricultural areas with concomitant shifts of produce to cities, and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without proper regard for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fertility by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recycling of organic wastes, liming to combat acidification, fallowing, rot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large scale soil erosion.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often encouraged soil fertility decline and soil degradation. In the futur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must have major inputs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相似文献   

13.
Thirteen anther-derived doubled monoploids and their heterozygous diploid anther donor were evaluated in the greenhouse for flowering, fruit set, seed set and pollen fertility. Doubled monoploids varied for number of days to flower, duration of flowering, abundance of flowers and general flower quality. Fruit set on the doubled monoploids in controlled crosses with diploid male-fertile clones varied from 0 to 73% with a mean of 33% compared to the anther donor with 58%. Seed set varied from 9 to 210 seeds per fruit 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nther donor (377 seeds/fruit). Five doubled monoploids that shed low quantities of polle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ess pollen stainability (10-30%) than the anther donor (88%). However, pollen of doubled monoploids did not germinatein vitro. 2n pollen frequencies of 20–55% were observed for the doubled monoploids compared with 22% for the anther donor. It was concluded that doubled monoploids had lower female fertility compared to the anther donor but that they produced sufficient seed to facilitate utilization in a breeding program as female parents. However, they were considered to be male-steril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相似文献   

14.
 以5个籼粳交组合的F1植株、1个低育的DH系和CPSLO17(对照品种)为材料,考察其结实率和花粉育性,花粉育性采用两种方法观察,I2-KI法和苏木精法,其中苏木精法是一种观察籼粳交花粉育性的新方法,用此法可直接在正常的成熟花粉中看到两个精子。结果表明,I2-KI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有显著差异,而苏木精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无差异。由此推论籼粳交F1不但存在雄配子部分不育而且还存在雌配子部分不育,两者的部分不育程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1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种植木薯会使土壤衰竭,同时,许多试验也证明木薯从土壤中吸收了很多大量元素,但是与其它作物相比较,生产等量的干物质,除了钾以外,木薯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并不比其它作物高。这个事实说明不应该认为木薯会降低土壤肥力。人们认为木薯会降低地力,可能是由于木薯能够生长在贫瘠的土壤,而其它的作物却不能在这种环境下生长,所以在种植过木薯的土地上,其他的农作物不能生长。在土壤贫瘠的土地上,木薯也不可能达到它预期的产量,除非补充新的养料,甚至在低于中等肥力的土地上,木薯的产量也会大大低于其预期产量。在亚洲,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农民在作物种植密度和控制土壤肥力等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一些经验。同时,人们也在探索一些预防土壤流失的技术,有些方法已经被农民采用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人们获得短期利润并能长期受益,“农民参与式”是目前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河口县8个香蕉种植区的194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1.6%的土样pH值在正常范围内;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镁低于临界值20 g/kg、90 g/kg、10 mg/kg、100 g/kg、50 mg/kg的土样分别为23.2%、30.4%、59.3%、75.8%和63.9%;所有土样的有效铁、锌含量均高于临界值;少数样品的交换钙、有效铜、锰含量低于临界值。据此提出河口县香蕉园相应的施肥建议,对指导香蕉的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桉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主要植枝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差异极大,其中大部分桉林分布在贫瘠的褐色砖红壤、燥红土和滨海砂土上,这些土壤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都不高。在热带地区营造桉林后,林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明显酸化。初步拟定了桉树速生丰产的土壤肥力指标,供桉树配方平衡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丹参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获得丹参三倍体,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为探讨其育性的细胞学机制,我们采用细胞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和细胞学表现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参三倍体植株生长正常,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不均等分向两极、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分裂结果产生三分体、微核等,而且花粉粒形态异常,产生畸变,萌发率极低。这些说明,丹参三倍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平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各种畸变、异常的染色体和细胞的行为表现,是造成其不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丹参三倍体育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丹参育种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茶树孕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丽娟 《茶叶科学》1989,9(1):35-38
用福鼎大白茶等11个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花粉生活力及作杂交亲本组合试验,观察其结实率、F_1出苗率和茶苗生长势,对茶树的孕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的孕性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为结实率较强,雌、雄性器官功能正常型;二为作母本结实率弱,雌、雄性器官功能基本正常型;三为雌、雄性器官(或其中之一)有功能性障碍的不孕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