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依据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推拿治疗组和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每组33例,对两组分别进行推拿治疗,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进行红外线检查后依据异常点进行推拿,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和疼痛评定(VAS),其中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在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常规推拿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脱落4例。结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量化评分比较,常规推拿治疗组与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常规推拿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组治疗后较常规推拿组治疗后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定点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40例,采用不同剂量0.5%罗哌卡因进行局麻,对各组麻醉效果。结果:低剂量组患者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均优于中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均明显优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P<0.05);各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中剂量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且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针刀疗法配合健骨注射液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确诊肩周炎的患者共90例,均于治疗点进行小针刀疗法及健骨注射液局部注射.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2个月随访.治愈80例(88.89%),显效5例(5.56%),有效2例(2.22%),无效3例(3.33%),总有效率96.67%.结论 采用小针刀疗法进行肩部软组织敏感点、硬结点的松解,进而配合健骨注射液于松解点进行注射,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中经常采取的神经阻滞操作,其中肌间沟入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以往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常采用寻找一次异感之后注入局麻药物,但是不能保证完善的阻滞效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改良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两次异感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对象与方法表1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别例数男例数女年龄Ⅰ组48291936±17Ⅱ组34181638±181.1一般资料从2007年至今,随机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肩、锁骨及上臂手术的患者8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55岁,随机分成2组(见表1),Ⅰ组为传统的肌间沟阻滞,Ⅱ组为两次异感法肌间沟阻滞。1.2麻醉方法2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全部采用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2.5ml+0.9%氯化钠2.5ml。Ⅰ组采取传统的肌间沟入路,寻找第1次异感之后注入全部局麻药物;Ⅱ组在寻找第1次异感之后,回抽无血和脑脊液之后,预注1ml局麻药物,患者再次诉异感后注入剩余的局麻药物,观察阻滞效果。1.3疗效判断标准优: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要加静脉辅助药;良:阻滞不完全,患者有痛感,需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I~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30 mL的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LB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3.08±0.30)、(12.01±2.7)(、20.35±3.75)min,而B组则分别为(3.08±0.35)、(12.00±3.10)、(20.85±4.2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为(8.91±1.12)h,明显长于B组的(8.14±1.26)h(P<0.05)。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0.375%布比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但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的镇痛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推拿结合电针与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两年来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 480例,遴选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联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牵引治疗)各10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疼痛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RI、VAS和PP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以85.0%高于对照组5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非手术疗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周围组织压迫,但相比单纯治疗治疗,复合型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感,效果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序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牵引及推拿序贯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序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采用分经辨证针灸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试验组采取分经辨证针灸即颈项部病经上的"六合"穴联合病经同侧的络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取穴方案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措施对疗效的影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取得治疗效果,但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占据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量表评分和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分经辨证针灸方案治疗,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在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随时、个体、集中授课、提供视听教材和发放书面材料等教育方式对84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患者对自我保健知识熟悉者只有24例(28.6%),教育后则增加至80例(95.2%),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健康教育后,重视保健运动、主动参与保健运动、主动改变不良工作姿势、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重视颈椎保护的病例明显增多,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每天运动时间由教育前的(5.3±1.5)min延长至教育后的(37.2±3.5)min(P<0.01);经健康教育后,3、6、12个月复发的病例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颈椎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改善颈椎运动能力,延长颈椎病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11.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肛瘘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切口疼痛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效果肯定,可促进术后康复速度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脊痛消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脊痛消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CSR的疾病靶点,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得到脊痛消胶囊治疗CSR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图和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利用ClusterProfiler包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脊痛消胶囊活性成分有133种,共有275个作用靶基因,CSR相关靶点有7 111个,映射得到交集靶点245个,通过PPI网络筛选得到脊痛消胶囊治疗CSR的关键治疗靶点10个,分别为蛋白激酶B(AKT1)、细胞性肿瘤抗体P53 (P53)、转录因子JUN(JUN)、肿瘤坏死因子(T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肌内效贴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运用肌内效贴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针刺+传统贴布组、针刺+肌内效贴组,分别接受常规针刺、针刺+传统贴布及针刺+肌内效贴治疗,观察对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VAS评分,CASCS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的VAS评分和CASC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针刺+肌内效贴组的VAS评分和CASC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3%、90.3%、97.1%,针刺+肌内效贴扎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和针刺+传统贴布组(P<0.05)。针刺+肌内效贴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针刺+传统贴布组。结论 针刺配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有效率,且有着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舒十四味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该型病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采用颈舒十四味口服处理,对照组(B组)采用根痛平颗粒口服处理,疗程4周。观察指标为比较治疗两组患者疼痛症状VAS评分,各临床症状、体征情况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常规安全性指标。结果 (1)颈舒十四味的临床有效率为93.3%、根痛平颗粒的临床有效率为89.7%,治疗4周后,颈舒十四味与根痛平颗粒的疗效相等,两组在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状、体征总积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舒十四味在改善疼痛方面基本与根痛平颗粒基本相等(P>0.05),但降低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方面优于根痛平颗粒(P<0.05)。(3)颈舒十四味未见任何不良事件,安全性高。结论 颈舒十四味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及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CSA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观察组给予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体征和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猝倒、颈部压痛和旋颈试验阳性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A、RVA和BA的VP、VE和VM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推拿联合针灸对CSA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脾虚湿蕴型荨麻疹行自血疗法与梅花针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脾虚湿蕴型荨麻疹患者2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66例予以自血疗法治疗者为A组,66例予以梅花针治疗者为B组,68例予以梅花针联合自血疗法治疗者为C组,对比分析3组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评分、免疫功能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C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较A组、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及CD4+/CD8+值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复发率较A组、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虚湿蕴型荨麻疹行自血疗法与梅花针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荨麻疹活动度评分,改善免疫功能,并且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