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浙南次生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南次生阔叶树种资源丰富,常见的自然恢复乔木阔叶树种达60余个,频度大于10%的有青冈、木荷、苦槠、白栎、甜槠、枫香、红楠、野漆、栲树、樟、冬青、檫木、野柿和杨梅14个;但树种总量较为集中,其中青冈、木荷、苦槠和白栎4个树种的立木总量占全部阔叶树种的65.14%。天然恢复条件下林分一般由1~5个乔木树种组成,其中乔木树种4个以下的占48.3%,乔木阔叶树种4个以下的占乔木树种4个以下的57.4%,只有10%的样地乔木树种数量超过10个;单位面积的乔木树种在3000株/hm2以下的占89.9%,不足2000株的占78.7%,1000株以下的占32.6%。根据各样地乔木层主要树种的重要值,浙南次生常绿阔叶林中青冈、苦槠、木荷、甜槠、枫香、石栎、米槠等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东北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地35块,调查分析该区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林分生物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丝栗栲和石栎单株平均生物量为88.52 kg和132.52 kg。甜槠单株生物量在胸径25 cm时,增长平缓;胸径25~30 cm之间增长迅速;30~35 cm之间,生长速度放缓。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过程,这一生长过程也表现在木荷上,转折点分别为胸径15 cm和20 cm阶段。(2)德兴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甜槠林、丝栗栲林、木荷林及石栎林,其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20.56 t/hm~2(不含地下生物量),284.23 t/hm~2、256.59 t/hm~2和385.47 t/hm~2。(3)甜槠、丝栗栲、石栎和木荷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8.22 t/hm~2(不含乔木层根部生物量)、295.73 t/hm~2、410.46 t/hm~2和264.39 t/hm~2。  相似文献   

3.
江西德兴天然次生林林下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实生和萌生幼苗个体数量及比例在各类植被中的变化情况,本文以江西德兴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型中幼苗的种类组成、数量、多样性与更新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种林分类型的乔木更新情况不同,德兴常绿阔叶林更新幼苗共35种,分属17科23属。更新苗数量最低的是拟赤杨+马尾松林,仅为1 250株/hm^2,更新苗最多的林分类型为米槠+甜槠林,为6 500株/hm^2;甜槠+木荷林更新幼苗种类高达25种,居7种林分之首,马尾松+木荷林下幼苗仅有10种;从演替更新年龄结构来看,马尾松+木荷林和丝栗栲+木荷林所在的群落,林下更新苗属于增长型锥体。其它5种林型属于下降型锥体。  相似文献   

4.
苏州光福木荷林林分特征及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对苏州光福自然保护区木荷林的林分特征、直径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种群在林分乔木层中占绝对优势,并处于旺盛生长期.以Weibull分布拟合光福自然保护区木荷林乔木树种直径,发现Weibull分布均可以较好地描述光福木荷林主要乔木树种分布;偏度为偏左,峰度值为正.林分蓄积量67.211~246.088m3/hm2,其中木荷平均胸径6.473~11.480 cm,平均树高6.35~13.53m,蓄积量32.517~205.598 m3/hm2,占全林蓄积量的31.17%~99.87%.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内24年生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胸径加权Voronoi图确定各中心木的邻近木,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聚集指数、林层指数和开敞度5个空间结构指数,全面分析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1,为弱度混交,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2)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8,林分胸径大小分化不太明显,处于中等竞争状态;3)林分平均聚集指数为1.06,林木总体上处于由均匀分布向随机分布演替的过渡阶段;4)林分平均林层指数为0.24,林木在垂直空间上配置较为简单;5)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23,林木生长空间不足。  相似文献   

6.
刺槐林分数量成熟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微分法求得刺槐林分平均木数量成熟龄为19~21年,林分数量成熟龄为14~18年。认为:树种数量成熟龄应分为立木、林分平均木和林分三种。  相似文献   

7.
杉木萌条伴生木荷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分伐除杉萌条后蓄积量159.9 m3/hm2,比纯木荷林分蓄积量多6.8%,且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分可获取间伐材23.9 m3/hm2,增加收入3 705元/hm2;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林分总持水量2 022.6 t/hm2比纯木荷林分总持水量3.9%;土壤容重、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最大持水量、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分均优于纯木荷林分;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分与纯木荷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速效K等化学性质主要指标均无明显差别;表明留杉萌条伴生木荷林混交林与纯木荷林比较,可不增加投资取得更高回报,并有效改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8.
青冈栎次生林作为亚热带地区次生林的典型代表之一,研究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更好地开展次生林经营指导工作。通过对9块青冈栎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以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为零假设时,林分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在0~12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2~25m尺度呈随机分布,大于25m尺度趋于均匀分布态势;以异质泊松模型为零假设时,林分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随机分布;2)样地内青冈栎、杜鹃和拟赤杨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甜槠、杉木和檵木基本在所有尺度呈随机分布。3)样地内建群种青冈栎与杉木在所有尺度呈负相关,与其它主要树种在小尺度呈负相关,随着尺度增加变为不相关;所有伴生树种的种间关联性在0~2m为负相关,在其它尺度上不相关为主。青冈栎次生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且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树种间的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关帝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的空间结构以及探究华北落叶松树种种间关联性,随机布设10块30m×30m的样地,对样地所有进入检尺径阶的立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了树种、胸径、树高、冠幅、地理坐标及其环境因子,运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同时,运用O-ring函数对林分进行种间和种内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纯林样地大部分为随机分布,混交林则团状分布明显;2)华北落叶松纯林在不同尺度下显示出来的关联性较小,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数量越少种间关联越明显。研究表明:华北落叶松林目前处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的阶段,正在从顶级群落开始衰退,但华北落叶松依旧在该群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属于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浙江天童次生木荷林抚育42 a的永久样地1972年、1983年和2014年3次调查数据,分析木荷林中主要树种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木荷林抚育后随着林龄增加样地内胸径≥5 cm的成树密度在3次调查中呈逐年递减趋势,而林分胸径断面积和蓄积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林分蓄积年生长率为2.4%。林分优势种为木荷、栲树和石栎种群,优势度明显;且木荷、栲树种群结构为单峰曲线,石栎、浙江新木姜子等为逆"J"型,更新层中里白独占优势。在3次调查中,木荷林的1~5级木分化等级范围由1972年的3级扩展成2014年的5级,分化明显。其经营策略可采用近自然林经营技术,将里白连续割除2 a,开展森林综合抚育;培育目标树结实更新;清理枯立木、风倒木和干扰木;在"林窗"中少量补植地带性顶级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1.
南岭小坑木荷群落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和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参数(吴仲民等,199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它在世界森林植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以火烧5年后的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林木死亡率、林木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林分更新的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林木胸径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林火对小径级林木和幼苗幼树可直接致死,胸径< 20cm的林木受火灾的影响较其他径级更明显,而活立木的平均胸径得到显著增长(P<0.01).马尾松和杉木的死亡率与它们的胸径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2 =0.7743和R2=0.7473,林木胸径越小,则死亡率更高.林木胸径10~20、20~30、30~40、40 ~ 50、50~ 60 cm受火灾影响以及死亡林木的百分比分别为37.3%、18.9%、12.8%、4.8%、1.6%.  相似文献   

13.
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分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试验,并与秃杉纯林、木荷纯林、杉木纯林、杉木×木荷混交林对比,15 a的试验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木荷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都大于秃杉纯林,增益可达18%~28%以上。其中秃杉×杉木、秃杉×木荷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造林密度华山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造林密度形成的人工华山松林的合理抚育间伐强度和具体间伐措施,对不同间伐强度下2种不同密度人工华山松林的林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位面积蓄积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密度华山松人工林间伐强度效果为:30%>35%>25%>45%>50%>20%>60%>10%>0%,保留株数以1 830株/hm2左右最好,在抚育间伐实施中采取3株中选伐1株与4株中选伐1株交替使用措施效果最好;密植华山松人工林间伐强度效果为40%>45%>35%>50%>30%>60%>25%>20%>10%>0%,保留株数以2 985株/hm2左右最好,在森林抚育实施中采取2株中选伐1株与3株中选伐1株交替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怀化市鹤城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1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树种组成结构分析,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开展直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标准地内乔木层阔叶树以檫木、枫香、木荷为主,针叶树以杉木、马尾松、柏木为主。林木总蓄积量比重值位于前5位的树种是:杉木、枫香、马尾松、楠木、檫木,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8.52%、18.36%、18.13%、12.88%、12.70%。(2)林分直径结构分析表明,树木直径分布曲线均呈不规则单山峰状曲线,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反映直径分布,并进行x2检验,效果比较理想。(3)各标准地林分的混交度均值都大于0.7,各优势树种的平均混交度比较高,按从大到小排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檫木苦槠白栎枫香楠木柏木。  相似文献   

16.
永顺县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区模式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永顺县勺哈乡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的基础上,在各立地类型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了模式和林种树种配置。示范区内共配置了保土经济林还林模式、土壤保持还林模式、块状混交还林模式、山顶防护型还林模式与封山育林模式等5个模式,在各模式中配置了柑桔、板栗等经济树种和杉木、木荷、青榨槭、桤木、马尾松等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17.
台风对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干扰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受2005年“麦莎”和“卡努”两次强台风干扰后形成的倒木和林隙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11株倒木中共有19个物种,其中以木荷和栲树所占的比例最大;所有倒木中以掘根方式形成的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且主要发生在林道旁和林内沟谷边;倒木径级多集中在50cm以下,以10-30cm区间所占的比例最大,高度的分布范围集中在10-20m;在林内所形成的10个林隙中,以小林隙型为主,面积较大的林隙都集中在沟谷边。  相似文献   

18.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