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小麦化学杂交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评述了小麦化学杂交药剂的使用效果,简要介绍了一种应用于杂种小麦育种、制种,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津奥啉”(SC2053)小麦化学杂交新技术(CHA 津奥啉),以及国内9 个主要产麦省、市应用CHA 津奥啉育成的38 个杂交小麦新品种(组合)在各地试验、示范情况,还介绍了在欧洲应用SC2053 进行小麦杂优利用的进展,并展望了津奥啉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车京玉 《麦类作物》1999,19(1):25-27
本试验通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是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高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粒重增加8.30%,株穗数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0%,株高平均优势降低8.7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密度试验结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对 6 个杂交小麦(其中 3 个是 C H A 杂交小麦,3 个是相对应的 T 型杂交小 麦)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高等性状的超标 优势分析,结果表 明: C H A 杂交小麦的小 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 T 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 均优势增加 2.90% 。千粒重增加 8.30% ,株穗数增加 2.43% ,主穗粒数增加 0.80% ,株高平均优势降低 8.70% ,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 势,但 达到一定密 度后,再增 加密度产 量则下降。 在黑龙 江省生 态条件 下,化学 杂交小 麦的适 宜播种 的密 度范围 是500~600 万株/h m 2 。  相似文献   

4.
Yama.  H 周桂莲 《麦类作物》1997,17(1):45-48
对来自美国4类软质小麦(美国东部软质白粒冬(ESWW)小麦,西部软质白粒冬(WSWW)小科,棒状小麦和软质红粒冬(SRW)小麦)的17个软质小麦品种的磨粉,理化和流特性以及烘烤日本蛋糕(JSC)和AACC糖酥饼(SSC)的品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用质地剖面(TPA)分析法测定了JSC的质地结构,结果表明,在JSC加工方面,SRW和ESWW小麦可能最终会取代WSWW和棒状小麦,用ESWW和SRW小麦精粉  相似文献   

5.
杂交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是20世纪农业科学研究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迄今为止,主要的大田作物玉米、水稻、油菜均已实现了杂优利用;杂交小麦的研究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至今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及优良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RFLP、RAPD、AFLP、SCAR、STS分子标记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在恢复基因、不育基因及亲  相似文献   

6.
杂交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是20 世纪农业科学研究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迄今为止,主要的大田作物玉米、水稻、油菜均已实现了杂优利用;杂交小麦的研究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至今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及优良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RFLP、RAPD、AFLP、SCAR、STS分子标记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在恢复基因、不育基因及亲本选配等方面的应用作了全面综述,并对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稻新质源不育系K17A的引进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敏  李求文 《杂交水稻》1997,12(4):31-31
水稻新质源不育系K17A的引进及利用IntroductionanduseofCMSlineK17Awithnewcytoplasm许敏李求文(湖北省恩施州种子站445000)自70年代初,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以来,由于其强大的杂种优势和可操作...  相似文献   

8.
PRSV-CP转基因番木瓜表达与抗病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RNAdotblot(点杂交)和Northernblot(分子杂交)等技术,分析了PRSV-CP转基因番木瓜转录水平(mRNA)的表达,再通过RNA斑点杂交和间接斑点ELISA等技术估测了RNA、蛋白质在PRSV-CP转基因番木瓜中的表达量,最后通过大田攻毒试验检测了RNA、蛋白质的表达量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如果两个亲本表型相似,则杂交后代产生超亲个体的可能性较大。利用杂种优势、亲缘系数、分子标记可直接鉴定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主要是确定7个硬粒红色春小麦材料DNA多态性的范围,研究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多样性和以亲缘系数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的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与这7个亲本双列杂交下F1表型的关系。亲本及F1代播种在3个环境条件不同的点上。对籽粒产量、粒重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所有成对亲本组合的亲缘系数进行了计算,利用63个序列标记点(STS)PCR引子簇对各亲本进行检定,并用27个显示多态性的STSPCR引子簇计算遗传相似性(GS),同时计算了遗传多态性1—r和1—GS与F1表型、中亲杂种优势及SCA效应的等级相关.遗传多样性与杂一代表型的唯一显著联系是1-r和粒重SCA效应、杂种优势、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的联系.遗传多样性与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和SCA效应呈相反的关系。多态性测定值1—r和1—GS与F1表型相关是同等重要的.亲缘系数和GS显著相关,且以1—r和1—GS为基础的聚类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没有哪一种多态性分析方法在预测F1表型方面更优越,而这两种方法在区分不同基因型方面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新消息     
新消息0241抗麦二叉蚜多种生物型的小麦新种质GRR1201──GRS1201冬小麦种质,由US-DA.ARS与俄克拉何马州农业试验站合作育成,于1992年3月开始发放。它抗麦二叉蚜的B、C、E、G、豆生物型(不抗F和H型),是由来自小麦X黑麦杂种的...  相似文献   

11.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前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水稻、玉米和油菜已经普遍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而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该品种于2007年通过国家(国审麦2007003)和四川(川审麦2007012)双审定,具有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12.
以前报道过10个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的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但这些基因的同位关系及其定位还没有确定.10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有8个相互杂交并与1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不同寄主品系杂交。各杂交组合中,取F_2300—800个幼苗在温室内评定了对白粉病127号小种的反应,以确定这种同位关系以及8个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各个特性.在C39、A55—2、R107、Armada和SI5中鉴定出Pm4b这个常见基因。根据这些品系与相应寄主不同品系杂交后代感病性的缺失,确定出C39和SI5中3个抗病基因分别为Pm2、Pm4b和Pm6。OK75R3645中抗性基因很可能是Pm3位点上的1个等位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基因。由于GO4779与Axminster/8CC(Pm1)杂交后代未观察到感病性的分离,GO4779中的抗病基因可能为Pm1。ST1—25中的抗病基因为简单隐性基因Pm8。  相似文献   

13.
以穗重型、穗数型、大粒型、多小穗型、远缘型、不同生态型、中间型父本与重庆温光敏型核不育小麦C(49S)测配,对所配128个组合的杂种F1之产量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千粒重、穗粒数、株穗数的提高上。另外,C(49S)对降低F1株高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类型父本与C(49S)所配组合中都有可能筛选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4.
NaHSO_3对小麦光合速率、光呼吸及籽粒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小麦开花后(灌浆期)叶面喷 施光呼吸抑制剂 Na H S O3 (200 m g/kg ),能有效地提高净 光合速率,抑制光呼吸;同时对小麦籽粒的氨基 酸组成也有影响。喷施 Na H S O3 后小麦 籽粒中必需氨基 酸含量( E A A)、总氨基酸含量( T A A)、甘氨酸和丝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中期以来 ,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一直是中国水稻增产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见 :袁隆平 ,费马尼SS 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状况 ,杂交水稻 )。最近以来 ,其他亚洲国家也相继利用杂交水稻增产。然而 ,杂交水稻的单产水平似乎已达到顶点 ,难以进一步提高。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WA CMS)成功运用于生产前后 ,许多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已被用来选育新一代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但至今无一如WA CMS那么成功。应用于籼型杂交稻生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有 95%以上均属WA CMS。为了寻找产量更高的杂交稻组合 ,以及避免细胞质雄性不育可…  相似文献   

16.
以闽选703为材料,在N6(或MS)+2,2-4D2.2mg/L+CH(水解酷蛋白)1.5g/L培养基上诱导产生胚状体。利用1/2MSO的5.5%海藻酸钠包裹体细胞胚,播种在4种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上,其中播种在培养基1/2MS+BA2mg/L+NAAlmg/L+AC(活性炭)0.5%的人工种子萌发率为31.7%,比前人报道的27.6%(2)提高4.1%。本文最后还探讨了活性碳对生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 3'RACE方法对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ACC合成酸含 3'末端的 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被克隆到pCR■2.1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 α,筛选到重组质粒(pACS2),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RACE产物长 1680 bp,其中一个 开放读框内的核苷酸序列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括了ACC合成酶中所应具有的7个高度保守区。同时该产物还有长269 bp的3'末端,并具有完整的 Poly(A)尾(24mer)。  相似文献   

18.
HMW—GS指印法速测杂交小麦种子纯度的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0%SDSD-PAGE法测试了12个小麦杂交组合的27粒F1种子,并对照测定了20粒对应双亲种子,重点比较了其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显带情况。结果表明,⑴父母本HMW-GS基因在F1籽粒中共显;⑵双亲至少有一条互异HMW-GS带的组合,其F1是否为真杂种依此法可以鉴别;⑶父母本HMW-GS带型完全相同的组合,其F1的真伪不能依此法判定。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许旭明,余永安,张爱刚,黄显波,谢小丹(三明市农科所沙县365509)水稻不育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70年代野败型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至今珍汕97A、V20A仍然是杂交水稻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不...  相似文献   

20.
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林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03,17(4):208-212
回顾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对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与改良小麦的CHA试剂及其杀雄效果以及化学杀雄高产制种等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