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旱地地膜杂交小麦栽培生理特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小麦 X Z1 和 X Z2 和对照小麦 M B 和 157 在覆盖地膜和露地条件下进行观测分析表明:①覆膜使小麦苗期生长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数目上,因而群体茎数较高;②覆膜后基部节间增长,而上部节间缩短;③覆膜后灌浆期旗叶、旗叶鞘和穗下节干重平均值降低,而灌浆速率增大,粒重增加;④覆膜后小麦抽穗前生长势加强,易形成较多的有效分蘖和小穗小花数,为多穗大穗奠定基础,抽穗后灌浆强度增大,易形成大粒,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旱地地膜小麦高产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播量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以产量为目标函数,研究了陕西省千阳、淳化、洛川三个不同干旱地区地膜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地的最佳农艺方案分别是:千阳县产量在52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9~10月1日,基本苗为272.8万~330.32万/hm^2,施氮103.1~167.0kg/hm^2,P2O5 82.5~133.6kg/hm^2;淳化县产量在450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31~10月5日,基本苗237.5万~320.5万/hm^2,施氮221.9~285.8kg/hm^2,P205177.5~228.6kg/hm^2;洛川县产量在37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5~9月27日,基本苗286.3万~337.7万/hm^2,施氮111.5~170.5kg/hm^2,P20589.2~136.4kg/hm^2。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小麦各时期栽培生理为依据,结合笔者研究资源分析了不麦播前、苗期、中后期等各个生育阶段应抓的关键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选用新台糖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三个处理:一次施肥(基肥)盖膜法(A_1),二次施肥(基肥和大培土追肥)盖膜法(A_2)和常规种植(A_3),研究地膜蔗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基肥施氮和盖膜能提高甘蔗前中期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鞘含水量,对前期酸性转化酶活性和成熟期中性转化酶活性以及整个生长期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其中以A_2表现最佳。成熟期间A_1、A_2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叶鞘含水量下降迅速,略低于A_3,但处理间差异很少。硝酸还原酶活性受施氮多少和时期的影响,分蘖期该酶活性最强,盖膜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了平作、垄作1(垄沟内种植1行小麦)、垄作2(垄沟内不种植小麦)等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SPAD值(叶色值)值还是灌浆速率,均是灌浆前增加,到了灌浆期后开始下降;垄作产量大于平作,增产幅度为5.16%~14.52%.垄作栽培与平作相比,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1992-199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小麦E优102在湘西册区10月上、中间播种,稻田实行免耕栽培,中、后期注重赤霉病防治,比常规良种小麦增产57.7%,增值52.2%。  相似文献   

11.
12.
玉米地膜育苗定向栽培技术能增产1 575 kg/hm2,增收2 076元/hm2,解决了玉米一播全苗的问题.通过试验和示范,形成了集成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在长沙研究了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两优293在纯有机肥栽培下的产量形成及植株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施用足够量的有机肥栽培条件下,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产量达到8568kg/hm^2,接近该品种当地的生产潜力。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仅下降1.7%。后发分蘖比例大,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生育后期有机肥区群体不早衰、叶面积指数、剑叶叶绿索含量高及千粒质量增加是有机肥栽培的优势。认为在一定范围为进行稻米的有机生产是可行的.大幅度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对于稻田生态恢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最佳高产栽培方案,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基本苗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建立杂交小麦产量模型,筛选高产优化栽培方案。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杂交小麦西杂一号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基本苗>播期;三因素间对杂交小麦产量具有正向的互作效应,且施肥量与播期的互作最大,播期与基本苗的互作较小。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目标产量在7 500~9 000 kg·hm-2时,杂交小麦西杂一号高产的最佳栽培方案为:施肥量(N∶P2O5=1∶1)219.45~328.24 kg·hm-2,基本苗为 226.84万~318.24万株·hm-2,播期为 10月6日-20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2~1993年两年系杂交小麦E优102播种期试验和施肥量试验的结果。指出E优102在长沙9月初至10月上旬播种,均在4月中旬抽穗,5月20日前后两天成熟,可在我省作麦稻两热栽培。采用免耕密点播,播种前施复合肥376~450kg/ha,齐苗后和6~7叶期分别追施尿素和75~120kg/ha,可获得3750kg/ha以上产量。  相似文献   

16.
1 前 言汉中市马铃薯地膜栽培始于 1986年 ,到 1996年发展到了 6 0 0多公顷 ,且多集中栽培于城郊和重要集镇周围 ,1997年以来 ,由于省市农技部门对马铃薯三项技术 ,特别是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 ,辅之以市场的调节作用 ,使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1998年达到 4 6 2 0公顷。 1996~ 1998年 ,经济效益累计增值 3732 5万元 ,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 地膜马铃薯几种栽培方式2 1 厢式宽畦栽培法主要集中于平坝水田地区种植 ,作用有三 :一是省。实行厢式宽畦栽培的一般宽 2m ,与地膜常规推广的宽度一致 ,不裁不剪 ,既减少浪费 ,又操作方…  相似文献   

17.
选用新台糖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三个处理:一次施肥(基肥)盖膜法(A1),二次施肥(基肥和大培土追肥)盖膜法(A2)和常规种植(A3),研究地膜蔗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基肥施氨和盖膜能提高甘蔗前中期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鞘含水量,对前期酸性转化酶活性和成熟期中性转化酶活性以及整个生长期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其中以A2表现最佳。成熟期间A1、A2的光合强度、叶绿索含量、根系活力和叶鞘含水量下降迅速.略低于A3,但处理间差异很步。硝酸还原酶活性受施氮多少和时期的影响,分蘖期该酶活性最强,盖膜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亚种间杂交水稻低结实率的生理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W6154S×培C3111"、品种间杂交稻"W6154S×特青"和常规稻"特青"的籽粒灌浆过程中生理活性变化和结实率情况.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组合(品种)的强势粒对弱势粒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在灌浆初期弱势粒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低丽IAA氧化酶活性高,直至强势粒灌浆接近完成时,弱势粒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升高、IAA氧化酶活性降低.尤其是亚种间杂交水稻的强势粒对弱势粒的抑制作用最强,导致弱势粒灌浆不充实成为秕粒,甚至发育停止成为受精空粒.亚种间杂交稻的秕粒率、受精空粒率和未受精率分别为16.86%,15.55%和6.55%,而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上述三种比率分别为12.29%,3.03%,4.70%和6.75%,2.88%,5.09%.  相似文献   

19.
经过1986—1988三年的协作攻关,已摸索出“小麦—杂交中稻亩产吨粮”的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全省三年累计,有效使用面积196.8万亩,单产提高118.86公斤,增产14.36%。其中,示范田48.06万亩,亩产超吨粮。主要配套技术措施是:优化品种组合、合理调节收种时间、培育壮秧、适时调控群体、增强肥力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