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羽在江西     
江西,唐属江南西道,境内江州(今九江)、洪州(今南昌)、吉州(今吉安)、袁州(今宜春)、饶州(今鄱阳)、信州(今上饶)等州均产茶。浮梁(今景德镇)是唐代著名的茶叶集散地,茶叶资源十分丰富。陆羽在考察河南义阳郡和巴山峡川茶区后于至德元年(756)随秦人过江,来到江西茶区继续考察。他首先游历了位于长江口岸的江西北大门——江州,继至洪州,遇访好友时任洪州户  相似文献   

2.
一、大别山历来是我国优质茶叶的产地大别山位于我省西部,是大别山主体部分,它的余脉向西和西北延伸到湖北和河南境内。本地产茶历史悠久,在魏晋(公元265~316年)以前,即有茶树栽培,唐时大别山区已生产霍山黄芽,六安小砚春等名茶作为贡茶,当时大别山周围的舒州(今潜山、太  相似文献   

3.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椐东汉时安徽名医华陀《食论》云:“苦茶久食,益意思。”在公元二世纪以前安徽已产茶,距今1800a以上。唐代,陆羽《茶经》产茶区域中提到安徽的有寿州(今六安、霍山、寿县等)、舒州(今舒城、怀宁等)、歙州(今休宁、祁门、歙县等)、宣州(今宣州、黄山、九华山以北等)、池州(今贵池、东至、石台等)、庐州(今合肥、巢湖等)。李肇《唐国史补》就记载有:“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霍山黄芽为当时名茶。安徽祁门县,“邑之编籍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域亦不为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  相似文献   

4.
茶树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世界上凡涉及到茶,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一、一千二百年前的定论与近代的争议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在《茶经》一文源中,对茶树的起源,作了精辟地概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  相似文献   

5.
白天人 《贵州茶叶》2006,34(3):17-19
茶叶是湄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代宗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唐时期的湄潭属夷州。北宋乐史撰《大平寰宇记》江南西道载有:“夷州土产茶、播州土生黄茶”。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1939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实验茶场,对茶树栽培、育种、制茶、  相似文献   

6.
陆羽曾至南京栖霞山采茶,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具体包括茶刻石青、茶亭、茶泉、茶树、茶诗等。这些茶文化遗产丰富栖霞山的文化色彩,为当代开发茶文化遗产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7.
汪建军 《贵州茶叶》2005,33(1):37-39
石阡县属黔东武陵山茶区,茶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距今400多年)、品质优良。据陆羽《茶经》(成书于780年)中记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包括石阡。1948年《贵州通志》载:“石阡茶、湄潭眉尖茶昔皆为贡品”。  相似文献   

8.
皖西大别山是安徽省主要茶区之一,而整个大别山区也是豫、鄂、皖的主要茶区。这里所产的茶叶早已名闻遐迩。在唐代皖西茶区就已经是很有名气了,茶圣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中,即描述为:“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薪州、黄州又下”。唐代封演拱《封氏闻见记》所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由此可见当时的茶叶产量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品质也属上乘。但是,这一古老的茶区,由于采、制历史悠久,加之历代茶类的变动,如早年的黄大茶改制红茶,再由红茶改制黄大茶,又从黄大茶改制炒青绿茶等等,使皖西的采摘方法变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9.
张进华 《茶业通报》2009,(4):178-179
“春秋战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于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被贬至夷陵当县令之后,在一首题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七律的开头两句诗。可以说,这是欧阳修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对地处三峡地区峡州的历史、地理、特产等最精辟概括。最早肯定峡州在中国茶叶中地位的是后世称之为“茶圣”的唐代人陆羽,陆羽撰写了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堪称是茶叶研究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0.
青城名茶     
青城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清澈甘甜的味江河水潺潺而下,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种植茶树。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陆羽品尝了青城茶,与九陇茶并列前茅。明代杨慎的沙坪茶歌中有“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见毛文锡……”的诗句。  相似文献   

11.
神农时期发现野生茶树,茶树已从云南原产地推移到国内外生长适宜地区。有些人对原产地发生疑问说,如果原产地是云南,为何发现野生茶树是在湖北?茶树从云南原产地推移到各地,各地劳动人民都可先后发现发生野生茶树;这与英国人的错觉是一样的。十八世纪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就认为阿萨姆是茶树原产地。同样的错觉,在四川发现野生茶树或最先的茶事文献,就说四川是茶树原产地。如果说四川是茶树原产地,成都三个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公元前七十年左右)荈诧、王褒《僮约》(公元前五十九年)、扬雄《方言》(公元前十八年)的蔎,相离不到一百年,茶的记事就不会不相同(四川不是茶树原产地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狠抓莨种基地做好以点带面: 宣城地区产茶历史悠久,是安徽省的老茶区之一,盛产炒青、条茶、尖茶和品质优异的极品名茶、如涌溪火青、黄石溪毛峰、敬亭绿雪、高峰云雾等,早已闻名古今。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四化号召下和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引下,我区狠抓了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茶树良种化的工作。开展了茶树引种、选种和良种繁育工作。1979年从福建、江西,1980年又从浙江、江西调进了七、八十万株无性系良种茶苗,建立母穗园255.85亩。现在大部分良种为福鼎大白茶、部分为安徽一、三、七、九号、上梅州、龙井43、碧云、紫笋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湄潭来说,荣膺贵州茶业第一县是名至实归。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全国产茶县(市、区)茶业综合经济指标看,湄潭几年前就位居全国前三甲,2014年跃升至第二位。从历史上来看,湄潭从唐代起,就是比较成熟和有名的茶区了,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夷州茶区之核心区,谓之(夷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央政府设立播州茶仓(今遵义,时为西南四大茶仓之一)以来,加上将江南和中原地  相似文献   

14.
由商业部茶畜局提出、安徽省茶叶公司和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共同起草的《炒青绿茶鲜叶》、《炒青绿茶技术条件》二项部标准,于1987年10月14日在合肥市通过审定。审定会由商业部茶畜局主持,成立了标准审定委员会,来自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炒青绿茶产区茶叶生产、经营、科研、高等院校和标准管理等有关部门的26  相似文献   

15.
《种子》1985,(5)
(一) 中国种子协会经营管理学组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6月16日~20日在贵阳举行。参加本学组成员的省(市)有贵州、四川、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天津、  相似文献   

16.
"特香早"茶树品种是安徽茶树良种中新秀,它具有三个宝贵特点:兰花香特高,发芽特早,抗寒耐旱力特强。这三个优良特点结合到一个茶树品种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国和我省优质高产茶树品种不少,但在早芽和特早芽茶树品种中具有优雅兰花香气者极为罕见,特别是高香早芽品种,而又具有很强的抗寒耐旱性则更少。所以特香早茶树品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茶树品种中瑰宝。现将特香早茶树品种来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制茶品质简述如后。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前茶叶方面的文献中,未见到有关于茶叶制造方法的记述。至唐代制造方法在全国才基本趋于完备,趋于统一。陆羽著述的《茶经》对采制方法才有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方法日益精深,造型日益新颖。由普通研膏串饼茶,发展到表面光洁的蜡面茶,并在饼茶的上面饰以精美的图案。后来宋代在贡茶制造中,又选择品质好的原料制成京铤,有的在表面印成龙凤图案制成龙风茶,以与普通百姓所饮的茶叶区别开来。以后又将生长在石崖间,枝叶茂盛的茶树的芽叶制成石乳,又制成的乳、白乳,这些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药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14〕8号)要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和新疆等24个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了2014年第一批农药监督抽查结果,涵盖了蔬菜、果树、茶树、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上登记使用的农药产品,涉及26个省(区、市)和境外的农  相似文献   

19.
茶树新梢是很强的代谢库,它竞争树冠面上留养叶的光合产物。新梢又是制茶原料。所以合理采摘是保证茶树生产能力和茶叶品质的基础。以树冠面上的成熟叶片,用5uci的放射性碳处理24hr,然后采下分别带有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新梢,制成茶样,用以测定各新梢的放射性强度。材料与方法新梢来源于经剪采的无性系TV_(20)茶树。1983年春进行离体培养(用洋菜培养基);当年春秋季在田间条件下对未推广的阿萨姆无性系茶树(30年生,叶色浅绿,正常剪采)进行研究;1984年和1985年又以TV_1成年茶树作了重要试验,研究季节性和品种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王文杰 《茶业通报》2000,22(4):9-10
本文从安徽茶叶生产的实际出发 ,分析了安徽茶叶在茶树无性系良种、茶树病虫防治、茶叶市场信息及加工栽培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技术的渴求 ,并提出在上述各方面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设想 ,供安徽省茶业界同仁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