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玉米吨粮田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西辽河灌区春玉米吨粮田试验、示范、生产推广中,666.7m2产量≥850kg高产田块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产量与生物产量、经济系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吨粮田产量与构成因素及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三因素中,收获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穗粒数.初步确定了实现666.7m2产850kg以上产量的各项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西辽河灌区乃至全区光热肥水较好地区春玉米吨粮田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太行山雨养生态区土壤改良利用及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业8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常规旋耕18cm(对照)、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对太行山雨养生态区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5cm土层玉米苗期、拔节期和吐丝期常规旋耕18cm和条带深松30cm显著高于整地深翻30cm,15~30cm土层各时期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显著低于常规旋耕18cm;根系质量、密度和表面积,常规旋耕18cm、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以10~20cm土层效果较好,20~50cm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大于常规旋耕18cm,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常规旋耕18cm以10~20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为64.21μg/(g·h),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以20~30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分别为64.87μg/(g·h)和68.21μg/(g·h),差异极显著。深松和深翻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雨水蓄集能力增强,促进玉米根系向土层纵深分布,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对水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屯留县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许多亩产"吨粮"的田块,李高乡东李高村更是闻名全县的玉米亩产"吨粮"村。本文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出当地从选择地块、精耕细作、增施优质农肥,到科学施用化肥、选用抗病高产优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玉米"吨粮田"栽培技术措施,对玉米高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年降雨量900-1000mm的半湿润易旱地区的滇东北高原红壤土上,降水分布不均是阻碍该区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气象因子,伏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玉米生产对降水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还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可挖。选育和推广高产抗旱的玉米良种是提高玉米降水利用率的基本保护,在最佳节令播种是提高玉米降水利用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吨粮田玉米与常规田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吨粮田玉米和常规田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吨粮田玉米采用高密度种植、二次追肥和化控技术,延长了生育后期光合功能高值持续期,从而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营养条件下,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测定表明,春玉米植株叶面积、叶片功能期和光合势均表现为中位叶〉上位叶〉下位叶。通过对背地里株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功能期三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是单株叶面积〉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叶片功能期。  相似文献   

8.
本示范在我国著名优质玉米产区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灌区进行.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亩产均可超吨粮,比直播栽培有显著增产增效作用.采用紧凑大穗型品种登海1号和掖单13育苗移栽覆膜栽培,公顷产量高达18.67t到18.99t,且取得优质高效,值得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张文英  张洋  张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97-15198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春油菜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青海省春油菜不同施肥模式下N、P、K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差异。[结果]高产高效模式3 N、P、K肥农学效率相对于其他模式明显提高;农户常规施肥模式偏生产力最高;高产高效模式3 P、K肥偏生产力较高。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大,高产高效模式3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最高;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在20~40 cm达到最大值,在80~100 cm处于最小值。[结论]这可为雨养区春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12.
选用5种耕作覆盖方式和7个采收时期研究延收对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及其对应的产出量的影响,为玉米获得高产优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时延收可使玉米产量及主要营养成分产出量明显增加,延收15 d,产量增幅为10.19%~15.62%,千粒重增幅为14.70%~20.39%;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0.26%~1.29%,产出量增加117~230 kg·hm-2;脂肪含量增加0.05%~0.40%,产出量增加54~78 kg·hm-2;淀粉含量虽然降低0.5%~4.9%,但产出量仍然增加340~773 kg·hm-2。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延收15 d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籽粒品质产量的效果,但增幅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化肥减氮配施氨基酸肥料对春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氨基酸肥料在化肥减氮条件下对春玉米生产的影响,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N0,不施氮;U100,常规施氮量,N 250 kg·hm-2;U80,较U100减氮20%;U60,较U100减氮40%;A80,在U80的基础上配施氨基酸肥料;A60,在U60的基础上配施氨基酸肥料.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抽雄...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不同组合的化控技术进行大田玉米种植试验,研究不同化控模式对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浓度75kg/hm2保水剂+喷施黄腐酸+撒施改良剂的化控使用模式下整体效果最好,土壤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各生长指标和品质指标增长幅度整体最大;与对照组相比,籽产量增加17.62%,粗蛋白增加9.94%,拔节期叶面积增大41.95%,总干物质增加37.38%。  相似文献   

15.
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湖南祁阳红壤试验站长达19年的定位试验,于2009年进行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NPKM)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主要生育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其穗粒数、百粒重及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表现为最终产量增加333.23%.在本试验处理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除苗期净光合速率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土壤养分及历年平均产量来看,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为该地区较佳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寻求一种节水、节肥、稳产的水氮运筹模式,研究分析了氨挥发规律及春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共15个处理。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750、975 m~3·hm~(-2);副区为施氮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0、80、160、240、320 kg·hm~(-2)。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采集田间氨挥发量,并计算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损失率。结果表明:2014、2015两年同一处理追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均大于该处理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追肥后氨挥发速率峰值比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高出63.31%和62.06%。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H_3-N损失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三者对田间土壤NH_3-N损失量的影响表现为施氮量灌水定额两者的交互作用。2014、2015两年各施氮处理施入基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5.71~13.95 kg·hm~(-2),追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8.70~18.66 kg·hm~(-2)。2014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3.90~32.21 kg·hm~(-2),2015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5.45~32.99 kg·hm~(-2)。处理W2N3(灌水定额75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既能节水、节肥,又能保证获得高产,同时显著地降低了NH_3-N损失量,故推荐该处理为适用于当地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乙烯利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抽雄前对玉米品种平安18(紧凑型)和四单19(平展型)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探讨其对株高、叶面积、干物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株高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四单19的反应强于平安18。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叶面积呈抛物线变化,干物重逐渐降低,但品种间略有差异。两个品种的产量都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变化。因此在喷洒低浓度乙烯利(150mL·hm-2)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密度(72665、58776株·hm-2)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主要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黑龙江省春玉米干旱过程中的几个相关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光合速率)的测定及分析发现,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不同。苗期抗旱性较强,孕穗期到开花期对水分胁迫最敏感。干旱情况下,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在孕穗期降解最快;而叶绿素b含量在拔节期降解最快;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抽雄期降低幅度最大,达38.39%;光合速率在孕穗期降低幅度最大,达59.88%。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5种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酶活性、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索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措施。【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分别设置顶凌全膜双垄沟播、顶凌全膜双垄垄播、顶凌全膜平播、秸秆覆盖种植和无覆盖平地种植5种耕作方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0-20和20-40cm土层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各生育期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结果】与无覆盖平地种植相比,顶凌全膜双垄垄播和秸秆覆盖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田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0-20和20-40cm土壤分别提高5.19%,15.74%和4.04%,9.69%)、脲酶活性(0-20和20-40cm土壤分别提高41.94%,60.93%和3.83%,51.37%)、蔗糖酶活性(0-20和20-40cm土壤分别提高72.39%,36.67%和68.19%,85.54%)和碱性磷酸酶活性(0-20和20-40cm土壤分别提高34.93%,38.43%和15.44%,17.89%);与无覆盖平地种植相比,顶凌全膜双垄沟播和顶凌全膜双垄垄播集雨栽培显著提高了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75.75%和69.09%)、增加了成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了59.27%和66.09%),显著提高了产量(分别提高了108.06%和99.03%)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9.91%和106.97%)。【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顶凌全膜双垄垄播是兼顾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集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180.33和154.98℃,日照时数分别增加53.90和23.30h,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运移量以传统耕作最多,达10.06g,叶和茎秆的干物质对籽粒增重的贡献率较高。【结论】玉米适时延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