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采用组织学方法,对37头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而无临床症状的屠宰牦牛及妊娠3~5月龄感染母牛的6头胎儿部分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其结果是,仅在心肌和骨骼肌中观察到住肉孢子虫包囊,其余组织均未见任何发育阶段的虫体。心肌中虫体感染强度相对大,主要是薄壁型微小包囊。膈肌中感染强度相对小,主要是厚壁型微小包囊。心肌组织中普金叶氏纤维内也有虫体寄生。少数虫体寄生部位有病变,主要为肌浆颗粒性变、透明样变和坏死;虫体周围形成液泡或出现细胞反应,虫体本身性变或坏死。6/23例胎儿心肌和骨骸肌中观察到裂殖体,证实母体垂直传布住肉孢子虫和住肉孢子虫成为流严的原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对935只屠宰绵羊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体表骨胳肌、食道及膈肌的肉眼检出率依次为0.86%、3.33%和15.2%;膈肌和心肌的显微镜检出率分别为80.80%和100%。各部位感染强度不一,最严重的为心肌,0.1克肉样中有虫体包囊866个。另外,本文还对肉眼可见的住肉孢子虫形态及其常见优势寄生部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牛和羊心肌住肉孢子虫包囊病理组织学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PCR技术,调查分析牛和羊心肌(黄牛405份,绵羊311份)食源性住肉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和感染强度。结果发现,黄牛住肉孢子虫感染率为49.38%(200/405,95%CI=44.54~54.23),感染密度为5.17~8.73个/cm2,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2.48%(101/311,95%CI=27.51~37.87),感染密度为7.06~32.02个/cm2。其中黄牛住肉孢子虫薄壁包囊占88.00%,厚壁包囊2.00%,混合感染10.00%,而绵羊住肉孢子虫薄壁包囊、厚壁包囊、混合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8.61%,31.68%,29.71%。牛、羊心肌消化液成功扩增出DNA长度为350bp的牛住肉孢子虫基因片段、羊住肉孢子虫600bp的基因片段,进而验证形态学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和PCR结果显示,牛和羊心肌中分别存在住肉孢子虫S.cruzi、S.hominis和S.arieticanis、S.tenella,均对牛羊存在致病性,并且危害肉品质量安全。该研究为防控牛羊住肉孢子虫病,牛、羊肉品的安全监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原地区牛、羊心肌住肉孢子虫病流行情况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部分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绵羊住肉孢子虫在河南地区的感染情况,观察绵羊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学特点,评价住肉孢子虫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致病特点。运用肌肉压片、石蜡切片技术和PCR方法检测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观察住肉孢子虫的虫体形态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61份绵羊组织样品中住肉孢子虫成熟包囊肌肉压片、石蜡切片和PCR的阳性率分别为37.27%(60/161),73.91%(119/161),75.16%(121/161);其中2.52%(3/119)的样品中检测到未成熟包囊,包囊密度50个/cm~(2 )的样品为31.93%(38/119);此外包囊周围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动脉血管周围炎的组织样品分别为15.97%(19/119),73.95%(88/119),8.40%(10/119)。该研究为监控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湟源县绵羊住肉孢子虫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隔肌压片镜检法对湟源县农贸市场屠宰出售的55只绵羊胴体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取虫体较多的膈肌经固定、脱水、切片、H.E染色后,对虫体囊壁的构造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感染率为65.45%。感染强度10—240条/克肉样。切片标本镜下观察发现,虫体包囊壁的结构有两种,一种虫体无次生囊壁,原生囊壁上具有栅栏状指形突起,初步鉴定为羊犬住肉孢子虫,另一种虫体有胶状次生囊壁,原生囊壁光滑,无突起物,初步鉴定为囊状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6.
牛肉孢子虫病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6——1988年对贵州省五地区十个县(市)耕牛肉孢子虫病调查,共剖检水牛155头和黄牛195头。调查肉孢子虫感染情况;对几种住肉孢子虫进行形态观察、测量大小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贵州耕牛住肉孢子虫共有三种,总感染率为89.4%。寄生于水牛的住肉孢子虫有两种,Ⅰ、梭形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fusiformis,感染率100%,终宿主为猫,Ⅱ、小型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sp,感染率83.9%(与梭形住肉孢子虫混合感染);终宿主为狗。Ⅲ、黄牛一种;枯氏住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cruzi,感染率81%,终宿主为狗。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感染最严重。患牛全身布满包囊,病变明显而销毁和高温处理的占3.9%。各种感染程度分别为:轻度占62%,中度占24%,严重占14%。包囊在牛体内的分布以食道最多,为100%,颈肌次之,为73.5%,舌肌和背肌均为40%,心肌未见有此种包囊。三种住肉孢子虫以梭形住肉孢子虫的包囊最大,平均9×3.5毫米,孢子囊较小,平均13.4×7.8微米,慢殖子平均14.4×5.5微米。小型住肉孢子虫和枯氏住肉孢子虫两者相似,包囊细小,大小分别为1.6×0.17毫米和2×0.16毫米.慢殖子大小为13.8×6.7微米和13.87×4.93微米,孢子囊大小为15.81×10.33微米和15.75×10.22微米。猫感染梭形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6—7天,排囊持续2—22天,狗感染小型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8天,持续1—20天;狗感染枯氏住肉孢子虫排囊前期为10天,持续1—10天。兔感染各种住肉孢子虫均未获得成功。对本病的防治方法文内提出讨论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流行极为广泛,感染率颇高,给养羊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知国外报道的绵羊的住肉孢子虫有4个种,即S·gigantea,S·medusiformis,S·arietcanis,S·tanella。前两种为肉眼可见的大型虫体包囊,主要寄生在食道肌和躯干部肌肉,其终末宿主为猫,后两种为微小型虫体包囊,主要寄生在心肌,其终末宿主为狗。国内新近报道了2个种,即S·cystiformis,n.sp,为大型虫体包囊,主要寄生在舌肌,终末宿主为狗;另一种为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共和县藏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海省共和县藏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随机采集该县屠宰藏羊食道肌512份,膈肌32份,心肌32份,利用肉眼观察和压片镜检法对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初步观察虫体形态。结果表明,共和县藏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较严重,阳性检出率为29.86%;不同部位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肌(96.88%)、膈肌(87.50%)、食道肌(22.07%);虫体由大到小分别为食道肌(4.47 mm×2.59 mm)、膈肌(150 mm×30μm)、心肌(120 mm×35μm)。  相似文献   

9.
绵羊3种胞内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绵羊住肉孢子虫、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流行情况,从河南省焦作市某绵羊饲养村,采集了114个心脏、61个食道肌和131份血清样品。应用镜检法对心脏和食道样本进行住肉孢子虫包囊检测,PCR扩增18S rRNA进行住肉孢子虫虫种鉴定;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新孢子虫和弓形虫血清抗体。结果显示,分离的住肉孢子虫均为柔嫩住肉孢子虫;住肉孢子虫阳性率为39.47%(45/114),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率为57.25%(76/131),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为21.37%(28/131),三者混合感染率为7.89%(9/114)。表明3种原虫感染在该绵羊群体中普遍流行,提示在绵羊饲养时要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牦牛的两新种住肉孢子虫进行了宿主范围的研究,其结果是:耗牛住肉孢子虫(S.Poephagi sp 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1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猫,分别口服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每天连续进行粪便检查,幼犬未见有印囊或孢子囊排出,幼猫感染后第7~1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排出持续期为8~12天,平均每克粪便内有43.6(11~71)个,孢子囊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3.68×9.39(9~15.8×7~13.2)μm,牦牛住肉孢子虫是猫源性虫体,犬不能作为终未宿主。牦牛犬住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 sp.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和10只幼猫,分别人工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连续检查粪便,幼犬在感染后第7~2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大多数是在第7~9天排出,持续期为13~26天,每克粪便内平均排出孢子囊203(15~286)个,孢子囊呈椭圆形,两端较钝,大小为14.63×10.63(10.5~18.5×7~14.25)μm,有两层囊壁,外膜光滑,该种为犬源性虫体,猫不能作为终末宿主。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家兔和小鸡分别口服感染两种住肉孢子虫包囊,感染后经粪便检查,均未发现有孢子囊,上述实验动物各口服从幼猫粪便获取的牦牛住肉孢子虫孢子囊,或从幼犬粪便获取的牦牛犬住肉孢子虫孢子囊,90天后剖检,肌肉内均无包囊存在,证明这些动物均不能作其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共和县藏羊心肌住肉孢子虫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镜检法对采自青海省共和县藏羊心肌的住肉孢子虫进行形态观察,发现虫体包囊呈梭型、纺锤形或椭圆形,经HE染色呈蓝紫色,平均大小为50μm~84μm×110μm~180μm。采用PCR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部分序列(pcox1)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样品pcox1的序列长度约为1000bp,与柔嫩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tenell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3.5%~100%,与羊犬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capracanis)的相似性为93.6%~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试验样品与柔嫩住肉孢子虫和羊犬住肉孢子虫在同一分支。综上结果,表明本次采集自共和县藏羊心肌的住肉孢子虫存在2个种,分别鉴定为柔嫩住肉孢子虫(S.tenella)和羊犬住肉孢子虫(S.capracanis)。  相似文献   

12.
乌兰县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于 2 0 0 0年对乌兰县定点屠宰场从三乡收购的菜羊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抽样调查。1 材料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 :每乡抽检羊 36只 ,每只胴体采取膈肌、食道肌、心肌各 10g。1 2 调查方法 :每份肉样 ,剥去包膜后 ,肉眼仔细观察 ,然后随机称取各部位肌肉 0 1g ,按肌纤维方向剪碎 ,置于载玻片上压平至半透明 ,用生物显微镜观察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包囊内结构并计数 ,在任何一个部位发现住肉孢子虫包囊 ,即被视为阳性 ,各部位检出率的差异用t检验统计分析。2 结果2 1 被检的 10 8只菜羊 ,感染住肉孢子虫的有 5 8只 ,感染…  相似文献   

13.
笔者等于2007年4-10月期间,对大通县宰马场的马胴体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被检查的200匹马胴体中,检查出住肉孢子虫21匹,感染率为10.5%;每0.1g肌肉中,感染强度在1~12之间,平均感染强度3.6;从不同部位的感染来看,膈肌、心肌、食道肌的感染率分别为:5.5%、6.5%、10.5%,从其它肌肉中未发现住肉孢子虫;不同部位的虫体形态膈肌主要以长纺锤形为主,心肌以长椭圆为主,食道肌以长棒形为主.  相似文献   

14.
青海青石嘴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住肉孢子虫病是由住肉孢子虫科的多种住肉孢子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所引起的原虫病。住肉孢子虫除寄生于羊、牛、马、猪等家畜外,在鼠类、禽类和人体内均有寄生。羊住肉孢子虫,虫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长1㎝左右,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食道、横纹肌、膈肌和心肌。家畜感染住肉孢子虫病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认为致病作用很小,但经济上的损失很大。轻度或中度感染无可见病症,严重感染时,可呈现跛行,虚弱,消  相似文献   

15.
作者等于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在大通县宰马场的马胴体中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被检查的200匹马胴体中,检查出住肉孢子虫的21匹,感染率为10.5%;每0.1克肌肉中,感染强度在1-12之间,平均感染强度3.6;从不同部位的感染来看,膈肌、心肌、食道肌的感染率分别为:5.5%、6.5%、10.5%,从其它肌肉中未发现住肉孢子虫;不同部位的形态膈肌主要以长紡锤形为主,心肌以长椭圆为主,食道肌以长形为主,并对各部位发现的虫体形态进行了拍照,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住肉孢子虫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危害肉制品和公共卫生安全。为研究西藏拉萨市临近各县牛羊住肉孢子虫流行情况及虫种鉴定,对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尼木县的牦牛、绵羊、山羊、黄牛、犏牛等共62头(只)牛羊的心肌、膈肌、腿肌、食道肌进行采样。采用压片镜检法对采集的牛羊膈肌进行观察检测,若发现住肉孢子虫包囊即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采用PCR技术对住肉孢子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进行扩增,对62头(只)牛羊的心肌、膈肌、腿肌、食道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R检测的住肉孢子虫病的阳性率与压片镜检法结果一致,藏牛羊的住肉孢子虫阳性率70.97%;对膈肌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在NCBI上进行同源性比对,共检出4个住肉孢子虫虫种,分别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pilosa)、山羊犬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capracanis)、羊柔嫩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tenella)和家山羊犬肉孢子虫(Sarcocystis hircicanis),对应样品编号分别为5C、17C、19C和27C,其同源性分别为92.10%、99.71%、99.81%和99.26%;种系发育树结果显示,样品5C、17C、19C、27C与其NCBI上同源性最高的住肉孢子虫虫种Sarcocystis pilosa、Sarcocystis capracani、Sarcocystis tenella和Sarcocystis hircicanis处于同一分支上,且系统发育树中的Bootstrap值较高,很好地证明了研究结果中所确定的分类地位,两者确定为同一种属。另外,在牦牛身上检出了Sarcocystis pilosa,为进一步了解Sarcocystis pilosa生活史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大通县绵羊住肉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方法2005年07月至2006年07月期间,对大通县屠宰场的羊胴体运用病原总调查方法,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被检查的200只绵羊胴体中,检查出住肉孢子虫的119只,感染率为59.5%。每0.1 g肌肉中,感染强度在1~130之间,平均感染强度7.8。从不同部位的感染来看,膈肌、心肌、食道肌、咽喉肌、半膜肌的感染率分别为:85.8%、68.5%、51.5%、22.5%、70.5%。膈肌中住肉孢子虫主要以长梭形为主,占被检出的34%;心肌中以椭圆为主,占被检出的39%;食道肌中以长纺锤形为主,占被检出的48.5%;咽喉肌中以椭圆形为主,占被检出的60%;半膜肌中以长纺锤形为主,其虫体清晰,占被检出的65.2%。结论食道肌和膈肌感染强度较高,对绵羊进行检疫时需首先检查这两个部位  相似文献   

18.
川口镇农贸市场绵羊肉孢子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90年5月,我们采用膈肌压片镜检法,抽样调查了民和县川口镇农贸市场屠宰出售的36只绵羊胴体的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检查结果: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为80.56%,感染强度140(5—460)条/克肉样。镜下观察虫体呈椭圆形或长纺锤形,  相似文献   

19.
<正> 奶牛自染感染住肉孢子虫及其所引起的疾病国外曾有报道,并通过实验感染,对病原、生活史及其危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内迄今很少报道,只是在进行奶牛疾病病理组织检查时,于心肌或骨骼肌上偶尔观察到感染的住肉孢子虫包囊。1988年,作者对兰州某奶牛场部分淘汰成年母牛和初生牛犊的心肌、膈肌样品进行了信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组织学观察。1 材料与方法受检牛为淘汰的兰州黑白花成年母牛14头,初  相似文献   

20.
笔者等于2007年4-10月期间,对大通县宰马场的马胴体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被检查的200匹马胴体中,检查出住肉孢子虫21匹,感染率为10.5%;每0.1g肌肉中,感染强度在1~12之间,平均感染强度3.6;从不同部位的感染来看,膈肌、心肌、食道肌的感染率分别为:5.5%、6.5%、10.5%,从其它肌肉中未发现住肉孢子虫;不同部位的虫体形态膈肌主要以长纺锤形为主,心肌以长椭圆为主.食道肌以长棒形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