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对水肥一体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潇  王振龙  王锐  孙权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2):269-275,282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用有机滴灌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产量、品质以及葡萄园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探索半干旱区高山下洪积母质发育的瘠薄粗骨性灰钙土水肥高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数量的有机滴灌肥各处理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3.6t/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29t/hm^2。T4.5处理葡萄单果最重,果粒最大;与CK相比,3.6t/hm^2处理能显著提升酿酒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和花色苷等关键品质指标的含量(p<0.05)。酿酒葡萄品质指标与施肥处理间的关系分析表明,3.6t/hm^2处理得分最高。在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呈现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4.5t/hm^2处理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结果对地处大西北的宁夏贺兰山洪积扇生态脆弱区有限土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生产最高端有机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促进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贺兰山东麓同一立地类型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酿酒葡萄林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葡萄林生物量随时间的分配格局,同时利用主要构件形态指标与各构件生物量建立了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供试林地葡萄树株高(H)、主蔓长(SH)、新梢长(YSH)、分枝数(BN)及茎粗(D)均基本上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2)葡萄林各构件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葡萄树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分配表现如下,1~4 a林分为叶生物量>新梢生物量>主蔓生物量,4~12 a林分为主蔓生物量>新梢生物量>叶生物量,2~12 a林分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4)以茎粗与株高结合的D2H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各组分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均为幂函数W=a×(D2H)b(其中,W为生物量,D2H为茎粗D2与株高H的乘积,a和b为估测参数):叶生物量与D2H拟合模型为W=12.909×(D2H)0.825 9(R2=0.849 9,P=0.000),主蔓生物量与D2H拟合模型为W=3.963 4×(D2H)1.344 9(R2=0.938 1,P=0.000),新梢生物量与D2H拟合模型为W=6.190 6×(D2H)1.051 7(R2=0.804 7,P=0.000),地上生物量与D2H拟合模型为W=23.017×(D2H)1.076 6(R2=0.938 5,P=0.000),地下生物量与D2H拟合模型为W=27.126×(D2H)0.689(R2=0.892 4,P=0.000)。各预测模型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孙权  王静芳  王振平 《土壤通报》2008,39(2):304-308
调查了宁夏御马酿酒葡萄基地不同栽培年限下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为强碱性反应,耕作施肥对土壤pH和全盐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速效磷、阳离子代换量大都处于最低的六级水平,但肥力随耕种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增加;蔗糖酶、脲酶活性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小;表土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但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以下各层次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高于表层,且差异显著。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磷酸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四种酶之间,磷酸酶与脲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脲酶与蔗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表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大小可以代表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栽培区土壤肥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中国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其土壤养分状况关系着葡萄品质的提升,更关系着整个区域葡萄酒品牌的发展。为了解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土壤养分受农业管理措施干预后随种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原生荒漠草原为对照,选取种植1、7、20年的葡萄样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深度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后,除全钾外,其他养分指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土壤种植年限的增加及葡萄地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总体养分的积累,种植20年的葡萄土壤较荒漠草原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分别提高了0.24、1.31、0.21、1.43、24.93倍。荒漠草原开垦初期,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发生改变,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步稳定,各种植年限受到牛粪施入的影响,土壤养分在30~40 cm深度波动变化。就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性而言,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95;各养分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养分因子间关系密切,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可以用其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配施中微量元素对宁夏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是限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配施Fe、Mn、Cu、Zn、B、Mo、Mg、Ca等元素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赤珠霞(Cabernet Sauvignon)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B元素显著提高葡萄百粒重,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Fe和Mn元素显著降低葡萄百粒重、果粒粒径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Cu和Zn元素显著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Zn元素显著提高单宁和总花色苷的含量,配施Ca和Mg可提高葡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单独配施一种微量元素的效益是有限的,将8种微量元素混合施肥可较常规施肥的百粒重提高32.5 g,总产量提高43.8%,同时显著提高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并具有较高的单宁、总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因此,该地区多种微量元素综合配施在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方面显著优于配施单种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全营养滴灌施肥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产质协同的营养调控技术。于2019—2021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施肥(CK)、CK+Si (T1)、CK+Ca(T2)、CK+Si+Ca(T3)、CK+复合微肥(T4)、CK+全营养肥(T5)6个处理,研究中微量元素复配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组成、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且分别提高了18.53%、13.63%和5.93%;配施中、微量元素均能提高酿酒葡萄的产量指标,且多元复配效果优于单元配施。T5处理较CK处理相比,酿酒葡萄粒径、单果重、单穗长分别增加了6.26%、19.13%、51.56%;T3处理下酿酒葡萄产量最高,为5576.35 kg/hm2;较CK处理相比,T3处理下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品质形成气象条件与评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品质,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正常管理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衡量葡萄生长气象条件是否适宜品质形成的方法称为酿酒葡萄品质气象评价技术。研究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评级技术和气象指标,可为葡萄酒商业评级、年份酒鉴定和窖藏提供气候参考依据。利用贺兰山东麓2003—2011年多点采样化验的101份‘赤霞珠’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资料,选取其中的51份进行相关普查,确定了有生物学意义的显著气象因子,以各因子的决定系数分别建立了5项品质指标的权重模型,通过单项品质指标对综合品质的贡献构建了综合品质气象评价模型。参照前人对葡萄酒品质、酿酒葡萄品质的研究和葡萄酒和葡萄品质标准,根据酿造葡萄酒所需的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确定‘赤霞珠’各项品质指标的阈值,利用模型反推出与葡萄酒品质相对应的气象因子阈值和‘赤霞珠’品质气象分类标准。回代检验显示5项品质指标均通过了0.001的R检验和F检验,与实测值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总糖、总酸、糖酸比和单宁的模拟效果较好,R≥0.59且RMSE较小,但pH误差相对较大。用50份未参与建模的样本估算了‘赤霞珠’品质等级。总糖、总酸与实测接近;个别样本的糖酸比、单宁误差相对较大,但变化趋势与实测一致;样本pH均在适宜范围内且较稳定。从综合评分和等级来看,28个样本与实况等级相同,18个样本误差在1级内,仅4个样本相差2级,准确反映出原料的质量。‘赤霞珠’品质气象评价指标和模型为评价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植物在不同时间对氮素营养的需求迥异,为掌握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氮素分布特征和营养需求规律,以7 年生“赤霞珠”为研究对象,每株施氮255.10 g(15N- 硫酸铵10 g+ 普通硫酸铵245.10 g)。利用15N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施氮后35、70、105、140 和160 d 采集土壤和酿酒葡萄根、茎(茎分为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果,对其15N 丰度和全氮量进行测定分析。计算不同时间各器官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分配率、氮肥利用率、残留率以及损失率。结果表明: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干物质量均在施氮后70 ~ 105 d 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 的干物质量较施氮后70d 分别增加了95.19%、4.23%、6.51%、58.58%、30.00% 和219.84%。在施氮后70 ~ 105 d,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Ndff 值明显上升,施氮后105 d 的Ndff 值较施氮后70 d 分别增加了6.38、5.89、5.87、7.25、4.34 和7.01 个百分点。根的15N 分配率在施氮后35 d 高于其他施氮时期,为1.46%。主干、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的15N 分配率均在施氮后160 d 高于其他施氮时期。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15N 分配率在施氮后70 ~ 105 d 均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 的15N 分配率较施氮后70 d 分别增加了5.26、0.52、0.24、2.55、3.70 和3.21 个百分点。综上所述,酿酒葡萄在施氮后70 ~ 105 d 为氮素吸收峰值期,在此期间应注重氮肥的施入。整个施氮时期酿酒葡萄的氮肥利用率为38.97%,氮肥残留率为17.77%,氮肥损失率为43.25%。  相似文献   

9.
评估典型酿酒葡萄产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对葡萄酒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采集宁夏银川贺兰山和青铜峡产区的代表性酿酒葡萄园土壤样品124份,测定土壤中Pb、Cd、Cr、As、Hg和Cu等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估土壤重金属在不同种植年限上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受调查的葡萄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土壤重金属污染标准值。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表明该地区土壤污染等级为安全。就不同种植年限而言,土壤重金属内罗梅综合污染指数表现为6~10年>0~5年>16~20年>11~15年,种植年限为6~10年的葡萄园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其中以As、Cd和Cu较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葡萄园行间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行内,尤其As表现较明显,而就土壤不同深度而言,Cu易在行内20~40cm土层积累。总体而言,银川贺兰山和青铜峡酿酒葡萄产区酿酒葡萄园土壤重金属处于清洁水平;部分种植年限和土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处于警戒水平。在酿酒葡萄园管理中应注重As、Cd等重金属输入方面的污染管控。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东麓碱性石灰性土壤中铁元素含量不足且有效性低,极易引发缺铁导致葡萄黄化现象,从而降低酿酒葡萄品质及产量,施用铁肥可满足酿酒葡萄对铁素营养的需求,而实现葡萄优质高产的适宜铁肥用量并不清楚.以6年生赤霞珠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螯合铁喷施水平:0.86 kg/hm2(T1)、1.14 kg/hm2(T2)、?1....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宁夏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宁夏各气象站1960年-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运用GIS技术对宁夏气候要素网格推算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北方主要酿酒葡萄产区取样化验资料,将7~8月份水热系数作为一级区划指标,7~9月大于等于10℃积温作为二级区划指标,同时考虑了土壤类型和灌溉条件的影响,采用多边形叠置方法对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域进行气候精细区划,得到作物农业气候区划空间数据集合。对生成的各种资源空间数据 ,进行多种图形整饰和矢量化处理,制作出250 m空间分辨率的宁夏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图和种植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开发优质酿酒葡萄基地的潜力很大,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可分为4个区。酿酒葡萄种植特优区分布在包括贺兰山东麓在内的宁夏灌区周边风沙土区域,面积达1890 km2;优质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平原,贺兰山东麓,清水河流域等,面积约为20580 km2,这一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小于1.0,生长季降水量小于220 mm,有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区包括中部干旱带的大部分地区和卫宁平原的中卫;宁南阴湿区光热不足,年积温少于2700℃,不宜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12.
宁夏酿酒葡萄生育期气象条件及管理措施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宁夏及西北其它酿酒葡萄种植区酿酒葡萄种植气象条件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宁夏青铜峡、永宁以及芦花台赤霞珠生育期观测数据、宁夏气候特点以及宁夏玉泉营和贺兰山东麓广夏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栽培管理经验,总结了宁夏酿酒葡萄各生育阶段的适宜气象条件、不适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以及有效降低不利影响的实用栽培措施。本文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宁夏农用天气预报业务中,为宁夏酿酒葡萄的科学种植、管理和酿酒葡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覆盖防寒措施在贺兰山东西两麓冬季葡萄园的可用性,2019−2020年酿酒葡萄越冬期,以5a生赤霞珠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贺兰山东麓和西麓葡萄园分别设置草苫+大棚膜(T1)和PP黑膜+大棚膜(T2)两种覆盖越冬试验,以冬季埋土植株作为对照,通过监测不同处理地表和根区土壤温度变化,对比分析了两种覆盖技术在贺兰山东西两麓的越冬防寒效果。结果表明:(1)入冬以后两麓气温呈波动变化,期间出现多次低谷,受持续低温的累积影响,东麓和西麓地表土壤温度波动较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地下根区土壤温度稳定下降至1月15−24日开始缓慢升温。(2)试验期内,西麓的土壤温度低于东麓,且地表温度两麓差异大。T1处理和T2处理地表平均土壤温度东麓分别为−2.07℃和−1.96℃,西麓分别为−4.01℃和−3.65℃;根区平均土壤温度T1处理东麓平均为0.85℃,西麓为0.74℃,T2处理东麓和西麓平均温度分别为0.89℃和0.37℃。(3)采用两种覆盖措施,表层土壤温度升温不明显,根区土壤温度呈不同程度提高,东麓T1和T2处理分别比对照升温0.68℃和0.71℃,二者差异不显著,西麓T1处理比对照增温0.81℃,明显高于T2增温幅度(0.44℃)。因此,推荐两麓酿酒葡萄越冬期使用“草苫+大棚膜”覆盖防寒措施。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试验和生物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风沙土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结果表明,土壤磷素活性高低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无机磷盐是风沙区植物所能利用的土壤磷素的主要磷形态,且Ca-P所占的比例最大。磷固定强弱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对各处理土壤进行无机磷形态分级测定表明,磷肥施入土壤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向Ca2-P、Ca8-P转化,Al-P和Fe-P也有不同程度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主要靠增加化学磷肥用量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试验和生物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风沙土壤磷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结果表明:土壤磷素活性高低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无机磷盐是风沙区植物所能利用的土壤磷素的主要磷形态,且Ca-P所占的比例最大。磷固定强弱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对各处理土壤进行无机磷形态分级测定表明,磷肥施入土壤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向Ca2-P、Ca8-P转化,Al-P和Fe-P也有不同程度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葡萄区域化是生产优质葡萄与葡萄酒、实现产业性作用.该文讨论了陕西省的气候特点,利用生长季节活动积温和采收前二个月的水热系数为区划指标,对陕西省的酿酒葡萄区域进行了初步划分,分为四个一级区域和十二个亚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培和大田试验对“干红”、“干白”2个葡萄品种的K素营养特点及其吸收与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2个葡萄品种干物质积累最大值时的介质浓度不同,“干红”葡萄品种的介质浓度(120μmol/L)高于“干白”葡萄品种(80μmol/L),二者的生长速率、K素吸收效率、植株体内K浓度和根冠比均有显著差异。“干红”酿酒葡萄品种的土壤K素依存率低,为53.1%~80.3%,K肥利用率较高;而“干白”葡萄品种依存率为56.5%~82.1%,K肥利用率低。K素对植株鲜物质量、根长、根数、百粒重、结果枝率等均有明显影响,且可增加酿酒葡萄含糖量和出汁率。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主要葡萄种植区土壤肥力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小卓  史静  张乃明  李丽萍 《土壤》2014,46(1):184-187
土壤肥力状况对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为了摸清云南省葡萄园目前的土壤肥力状况,为合理施料提供科学依据,在云南省4个葡萄主产区采集典型葡萄园0~40 cm土层的土样137个,并测定了其养分含量。根据测定数据并结合已有研究,讨论了云南省葡萄园土壤的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养分建议分级指标。运用改进后的Nemerow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葡萄生产基地总体肥力水平较高,综合肥力指数为2.62,为Ⅰ级,达到肥沃级别;其中红河弥勒采样区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综合肥力指数为0.88,为Ⅲ级,整体肥力较低;综合肥力指数总体为:大理云南省文山昆明红河;全省来看,碱解氮、pH和有机质处于所有肥力指数较低水平,可通过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东麓被认为是全球最适宜种植葡萄和生产优质葡萄酒的区域之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自北向南已形成石嘴山、银川、永宁、青铜峡和红寺堡等5个产地的区划格局,但因产地风土各异,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葡萄酒产地细分管理方法。为了协助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强化干红葡萄酒产品区划管理,该研究以贺兰山东麓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分析葡萄酒色味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和产地差异性,并依据随机森林的节点权值确定了可反映产地信息的关键色味理化指标。然后,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了各项指标的定量分析模型,并以光谱预测结果为输入量,训练了以ReLU为最佳激活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络产地判别模型,实现了贺兰山东麓干红葡萄酒的产地细分。结果表明,酒石酸酯和pH值的产地差异性最为显著,多项色味理化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去低权值指标分析确定了酒石酸酯、多聚体花色苷、pH值、红/绿通道$ {a^*} $、黄/蓝通道$ {b^*} $、总单宁、单体花色苷、明度$ {L^*} $、黄酮醇、滴定酸、离子化指数、乙醇指数、色度$ C_{ab}^* $、总花色苷等14项关键色味理化指标。每项指标的光谱定量模型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0,相对分析误差(RPD)高于2.5,具有准确的定量分析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石嘴山酒样判别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N)为100%,准确率(accuracy,CCR)为100%;对银川酒样判别的SEN为100%,CCR为90%;对永宁酒样判别的SEN为87.5%,CCR为93.33%;对青铜峡酒样判别的SEN为94.74%,CCR为100%;对红寺堡酒样判别的SEN为92.31%,CCR为92.31%,具有可靠的产地判别能力。该方法可为贺兰山东麓干红葡萄酒的产品区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中国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威代尔’‘西拉’‘北玫’‘北红’‘龙眼’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为试材,测定其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指标(过冷却点、结冰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运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影响葡萄根系组织的抗寒性。2)供试的8个品种葡萄根系抗寒能力可分为3类:弱抗寒型(‘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3.8~–3.2℃,结冰点-2.8~-2.3℃,半致死温度–4.34~–3.19℃;中抗寒型(‘北玫’‘马瑟兰’‘威代尔’),过冷却点为–5.4~–4.4℃,结冰点在–4.1~–3.7℃,半致死温度–5.90~–4.43℃;强抗寒型(‘北红’‘龙眼’),过冷却点在–6.4~–6.3℃,结冰点–5.2~–4.8℃,半致死温度–6.55~–6.11℃。3)根系抗寒能力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8个品种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北红’‘龙眼’‘北玫’‘威代尔’‘马瑟兰’‘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及指导防寒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