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2例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酮病疗效显著,使患病奶牛病程缩短,复发率降低。同时,笔者全面总结了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针对其发病原因和特点制定了合理的预防措施,为奶牛养殖业在生产上减少经济损失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银龙  刘强  赛务加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63-8564,8567
[目的]为新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预防和控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方法]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和奎屯地区奶牛血酮含量的测定,研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酮病的发病率。[结果]石河子地区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3.33%,略高于奎屯地区。石河子地区奶牛酮体含量为(1.257±0.233)mmol/L,也高于奎屯地区。[结论]奶牛场应定期检测酮体含量,预防酮病的发生,制定合理的营养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3.
奶牛梨形虫病药物预防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梨形虫病又称焦虫病、血孢子虫病,是梨形虫通过蜱的叮咬而传播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黄疸、尿色深、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近几年。南阳市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随着奶牛饲养密度的增加和市场交易的频繁,梨形虫病的流行范围扩大,发病率、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在南阳市梨形虫病高发区普查,其感染率最高时达93.6%,其中环形泰勒虫感染占59.4%,双芽巴贝斯虫感染占27.7%,牛巴贝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养牛场中奶牛受环境、管理、疾病等因素影响,易引发肢蹄病。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一类高发疾病。该疾病可降低奶牛活动频率,影响奶牛正常采食及繁殖性能,导致奶牛泌乳量和繁育能力下降,最终造成奶牛过早淘汰,严重影响我国奶牛业的发展。患肢蹄病的奶牛表现为蹄部疼痛、无法受力、跛行等症状,对奶牛健康危害极大。本文就奶牛肢蹄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期降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奶牛体内矿物元素含量与蹄病的关系。[方法]从某大型集约化奶牛场随机抽取8头患蹄病的奶牛和8头健康奶牛,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蹄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清中一些矿物元素(K、Fe、Cu、Mg、Mn、Na、Zn、Ca)的含量,分析了矿物元素的代谢与奶牛蹄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清中Zn和M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Ca和Mg含量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K、Fe、Cu和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患蹄病奶牛内矿物元素代谢异常,特别是与骨骼生长发育有关的元素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周政 《乡村科技》2019,(11):94-95
奶牛弓形虫病为重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为刚地弓形虫,对人畜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妊娠母奶牛感染该病会出现流产、死胎等,但该病容易被养殖户忽视,从而给相关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2018年10月,河南省南阳市某奶牛场出现疫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判定为弓形虫病感染,并使用药物及时控制了疫情。本文将其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奶牛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Ⅱ型酮病奶牛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其诱因,采集健康和Ⅱ型酮病奶牛的血液样品,并分析氧化应激和肝损伤相关指标。结果表明:Ⅱ型酮病奶牛血液中NEFA、MDA和H2O2的含量高于健康奶牛,而CAT、SOD和GSH-Px的活性低于健康奶牛;此外,肝损伤的标志物,AST、ALT、GGT和GLDH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奶牛,说明Ⅱ型酮病表现为氧化应激和肝损伤。体外试验表明,高浓度NEFA(1.2 mmol/L)显著增加奶牛肝细胞中ROS的含量,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并释放大量AST和ALT,而添加抗氧化剂NAC可以缓解NEFA引起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损伤。这些结果说明高浓度NEFA通过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引起肝损伤,研究有助于明确Ⅱ型酮病的发病机理,为Ⅱ型酮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复合菌发酵剂对奶牛酮病的治疗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优选4种酵母菌,作为奶牛新型复合菌发酵剂,对临床上确诊为患有奶牛酮病的患牛进行治疗试验。通过对饲喂复合菌发酵剂前后奶牛临床表现对比、血液常规检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患病奶牛服用复合菌发酵剂后,具有明显的升高血糖、降低血酮的作用,对奶牛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饲养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奶牛产量的持续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长,至今已高达25%以上。酮病的感染不仅危害了奶牛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奶牛的科学管理,对感染酮病的奶牛要采取及时治疗。本文主要针对奶牛酮病的防治进行相关讨论,研究了酮病感染的病因与症状,并提出了有效治疗酮病的方法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酮病是奶牛酮血症、酮尿症及酮乳症的总称,随着高产奶牛群体的出现和奶牛产业的发展,奶牛酮病已经成为泌乳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奶牛蹄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给奶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致病原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奶牛主要蹄病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天津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率及种类,以期为该地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间天津地区12个规模化奶牛场的4 298头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统计奶牛蹄病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奶牛蹄病平均发病率为14.55%(217/1 491),其中指(趾)间皮肤增殖、蹄底溃疡、白线病和疣性皮炎等发病率高于其他蹄病。  相似文献   

13.
<正> 奶牛焦虫病是寄生在红细胞内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以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型,可视粘膜贫血、黄疽、血液稀薄等为主要特征的地方季节性流行病。疫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奶牛的危害极大。现将我所奶牛场20多年来600余例奶牛焦虫病的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一、流行情况1、传播:蜱是奶牛焦虫病的传播者。蜱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是奶牛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酮血、酮乳、酮尿升高,血糖、泌乳量降低、消化能力降低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导致奶牛淘汰,危害性非常严重,常给奶牛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论文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就奶牛酮病的病因进行详细概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控奶牛酮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奶牛营养代谢病的比例逐渐增多,尤其是奶牛酮病.奶牛酮病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代谢性疾病,其实质是葡萄糖前体物供给不足.该病是一种以产奶量下降、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间有神经症状为特征.主要发生于泌乳的最初30天内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其产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随着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有逐渐多发、群发的倾向.一般多发生于第2~5胎的高产奶牛,第6胎以后的奶牛泌乳量逐渐下降,酮病发生率也很少.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区黑白花奶牛酮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用血糖/血酮仪测试80头黑白花奶牛泌乳期血酮水平,分析血酮水平与胎次、泌乳月及日产奶量的关系,对贵州地区奶牛酮病作出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2.5%,亚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2.5%;各胎次血酮水平无显著差异;第1泌乳月血酮水平显著高于第3以上泌乳月血酮水平;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时,血酮水平显著升高,奶牛处于亚临床型酮病状态.  相似文献   

17.
奶牛肢蹄病已成为现代奶牛饲养过程中严重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疾病之一。奶牛由于体重大,蹄部作为奶牛活动的重要支撑器官,很容易发生病变,发生蹄病后,明显影响奶牛运动和采食能力,影响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严重者甚至被过早淘汰。奶牛发生蹄病早期具有隐蔽性,不具备临床症状,严重时表现是跛行,治疗困难,造成奶牛过早淘汰,影响经济效益。该文对奶牛蹄部生理解剖结构进行说明,并对奶牛肢蹄病中危害较大的蹄叶炎及腐蹄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常见诱发因素,提出相应防控意见,为奶牛养殖场户及相关从业者提供防控思路,以期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作为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临床上一例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Leptin(瘦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特点,分别对15头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血浆Leptin和酮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酮体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头荷斯坦奶牛中检出4头亚临床酮病奶牛,发病率为26.7%;亚临床酮病奶牛平均血浆Leptin水平(0.73±0.75 ng/mL)极显著低于非酮病组(2.06±1.64 ng/mL);与非酮病奶牛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Leptin水平在产后8周内的动态变化呈低频率变化,而与产前数据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的波幅变化明显大于非酮病奶牛;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Leptin和酮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揭示了酮病发生的潜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