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变位底拖网     
变位底拖网是在不改变现有机帆船双船底拖网网身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吊纲绳,侧空纲以及“G”型脱卸钩等装置。使拖网能在一定幅度内有效地调整网位,满足捕捞选择性要求,提高捕捞效果,在拖网捕捞技木方面为国内初次。生产实践证明,变位底拖网在捕捞带鱼,起到了保护资源的作用,既能提高渔获物质量,降低幼鱼的比例,又能减少网具消耗,减轻劳动强度,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鳕、黑线鳕和牙鳕等重要经济底层鱼类,有时聚集于离海底12英尺以上,大多数底拖网不能捕到。然而,就通常栖息于中层水域的鱼类来说,又往往聚集于十分贴近底层,用中层拖网捕捞则会危及拖网。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我省海洋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底层鱼类产量渐趋减少,中上层鱼类尚有较大的捕捞潜力,近海渔场产量渐趋降低,外海渔场尚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发展外海渔业,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茂名市博贺港的外海生产,其效果尤为突出。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提高主机功率,减小阻力系数,提高拖速和航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东群众渔业机船拖网网具,长期来均习惯使用手工编结的园筒状形网,这类网具由于网形结构不够合理,网周偏小,对于捕捞离海底较高的近底层鱼类效果较差。过去广东底拖网所捕获的传统鱼类丁(蛇鲻)、三(金线鱼)、线(鲱鲤)、(li)(鲷)等,由于资源受到明显破坏而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Shi鱼底拖网网具设计与捕捞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进行发光拖网浮子的试验,目的是设想在底拖网上装置一些光源,以提高底拖网夜间作业的捕捞效率。这个项目的研究是从1978年开始的,当时由广州市塑料二十二厂协助我们试制了14个有机玻璃浮子,随后作了生产性试验,1979年针对过去试验中存在的密封不过关等问题,就浮子的设计和加工技术作了一些改进,当年9月由我市蛇口渔业一大队在北部湾进行生产性试验,效果良好。一、浮子原料  相似文献   

7.
励仲年 《水产学报》1981,5(1):89-92
由于鱼类等的习性与栖息水层各不相同,渔场情况又常起变化,在拖网捕捞作业中,运用一些技术措施改变网口的几何形状是提高拖网渔获效果的一个途径。随着电子仪器的应用和捕捞技术的逐步提高,各国渔业工作者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现有拖网网口形状的某些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而实用的积分计算法。并将计算结果列成数据用表,用于拖网网口参数的换算。  相似文献   

8.
多片式疏目拖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政海  赵瑞生 《海洋渔业》1994,16(4):155-159
<正> 拖网是海洋和淡水捕捞业的主要捕捞工具之一,数量多,范围广。过去拖网网目较小,不但阻力大,拖速慢,产量低,而且损害了大量的经济幼鱼,破坏了鱼类资源(特别是近海底层鱼资源)。对此,作业渔场逐步向外海,远洋、国外发展,并且要开发以捕捞栖息水层较高、游速较快、经济价值较高的  相似文献   

9.
用无结底拖网进行捕捞鱼、虾试验。其中,鱼增产19%,虾增产10%。每艘渔船年增值12万元以上;每艘虾船年增值6万元以上。无结网具有滤水性能好,拖速快、节省材料、节能、耐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杨吝 《水产科技》1994,(3):31-32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拖网渔具在捕鱼过程中对象鱼种的行动情况,1987—1989年日本水产厅开始了一项以中底层鱼类为捕捞对象的中层和底层拖网技术开发性试验,先后使用安装在拖网的不同部位的水下摄影机和自动录像机,在海上摄录了中层和底层拖网捕鱼过程中的鱼类行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丁永敏 《海洋渔业》1983,5(1):16-18
缇鱼在全世界分布很广,是一种集群性很高的中上层鱼类。七十年代初期秘鲁曾创造过1,400多万吨的产量记录,以后因海流和过度捕捞等原因衰退到3~6百万吨的水平。日本沿岸年产30多万吨、南朝鲜沿岸年产18万吨、占沿岸鱼产量的第一、二位。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1980,(4):3-5
<正> 拖网是南海海洋捕捞的主要作业方式,历年来以捕获蛇鲻、金线鱼、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鲱鲤等底栖鱼类为主。七十年代以后,蓝园鲹、鲐鱼、沙丁鱼、马面鲀等上升为主要鱼类,占海洋总捕捞量的70%以上。如何使网具适应游速较快和具有垂直涸游习性的鱼类特点,成为南海渔业生产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蓝景阳 《水产学报》1980,4(4):353-360
东、黄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大多具有垂直洄游或者栖息水层变动的习性。为了提高现有拖网渔轮的作业成绩,我们针对捕捞对象栖息水层较高的习性,设计了疏目拖网。在1977年12月至1978年7月期间,同原有网具作渔捞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疏目拖网具有网口较高,阻力较小和产量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底拖网渔具是海洋捕捞的主要渔具之一,其作业历史悠久。我国的捕捞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捕捞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占主导地位。80年代末,捕捞强度过大,资源遭到破坏,捕捞产量逐年下降,近海鱼类种群的相对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闽中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渔场范围北纬26°00′~24°30′,作业水深50~80米,海底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底质为泥、砂泥和沙质,适合机轮底拖网作业。近几年,随着台湾海峡局势缓和,我司部分渔轮于1950年初开始进入闽中渔场进行底拖网作业,至6—9月份,公司渔轮全面投产,尔后1981—1983年几乎全年在该渔场作业。经过四  相似文献   

16.
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水美 《水产学报》2004,28(5):554-561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市实际拥有底拖网的渔船数量、功率和吨位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悬殊,1999年和2001年最低的仅为19.4%、19.9%;全省底拖网平均“能力利用度”偏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64.3%、67.5%,全省底拖网作业仍然存在渔船的投人数量过多、功率和吨位偏大的问题;因捕捞方式不同,影响捕捞能力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都是影响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考虑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转换为“能力利用度”时,其前提条件是计算采用的因子必须一致。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考虑计算投入因子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DEA法可获得各种投入要素下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泻县最近试制了一种新颖的小型底拖网,能捕获海中各水层的洄游性鱼类。这种网被称为“离底拖”,是在原来底拖网的基础上加以改革的。能自由调节水层,捕获底、中、表层鱼类。  相似文献   

18.
近年米,在科技兴渔的政策指导和鼓舞下,我市兴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渔船技术改造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外海捕捞能力越来越强。到1990年底止全市已拥有294千瓦(400马力)以上的机拖船82艘,共41638千瓦(56612马力),占拖网渔船数的22.16%,占全市渔船总功率的37.03%;推广卫星导航仪56台,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烟威渔场主要底栖动物种类及使用拖网进行捕捞情况,分析了40马力渔船所用2种拖网的结构、性能、渔捞效果,对100-185马力渔船的传统拖网提出了采用双底纲、低口长袖、单拖作业等技术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摸索出适合漳河水库捕捞银鱼的渔具,无翼单囊拖网操作简单,渔获量大。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