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卫东 《新农业》2012,(11):38-39
从18岁上大学至28岁离开沈阳农大,我在沈农学习工作整整10年。从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成长为信心十足的男人。沈农的教育为我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沈农的经历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强的性格基础;沈农的校友为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脉基础。离校20年后我与几名校友共同创立的禾丰牧业现在已经是销售额过百亿的大型现代企业,禾丰的成功我们由衷地感到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母校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与母校同庆     
忘不了天柱山南麓挺拔的青松,忘不了浑河北畔浓绿的实验场!27年过去了,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我常在梦中重返母校,"工"字型主楼,宁静的克威园,碧波荡漾的眼镜湖。2012年9月23日,是我50岁生日,恰逢母校建校6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我会重游故园,重温青春岁月,感受母校校庆的隆重和巨变。教学楼整洁明亮,林荫道宁静通畅,图书馆、体育馆拔地而起,崭新的校门迎  相似文献   

3.
回家的感觉     
王琦 《新农业》2012,(11):42
2000年,我怀揣着《高考录取通知书》来到沈农报到,校门威严壮观,记得当时我非常自豪的与父母在校门拍照留念,父亲因为我考入沈农而高兴不已。如今物是人非,父亲去世,我也由大学生成长为职业经理人,由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变成年轻妈妈。当我毕业8年后再次站在校门前时,"沈阳农业大学"六个金闪闪的大字好像在向我微笑、向我招手,好像在说"欢迎回家,沈农  相似文献   

4.
沈阳农学院建院三十年了。值此校庆到来之际,我倍加思念为我们沈农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老院长—张克威同志。我第一次见到张克威同志是一九五二年八月的一天晚上。那时,他作为沈农的院长,为欢迎我们(原复旦大学农学院的  相似文献   

5.
已经毕业17年了,去过许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都比不过母校的春景。记忆中的校园春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心,时刻展现在眼前。1992年的春天是我在沈农度过的第一个春天,那时的我梳着男孩子似的短发,总是着浅紫色的针织衫,套着洗白了的牛仔背带裤,背着双肩包,在校园里各个角落或欢快或安静地欣赏春景。最有特色的春景是主楼后边办公楼前方的那一处,现在依然是学  相似文献   

6.
我已过不惑之年、年近半百,但也在收获的年华。在离开母校26年后的今天,心里充满温情、感恩和祝福。曾经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让我感到沈农是个美丽而温馨的地方。每有亲朋好友来沈,我都乐而不厌的带到沈农转转,自豪地介绍母校。在炎炎夏日,感受着桑拿般的热浪,祈盼金黄的秋实,想着母校即将迎来60年华诞,更加想念我的老师,感念生命里帮我成长的他们。毋庸置疑,老师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1982年,我与那些经  相似文献   

7.
2011年在沈阳市新民地区进行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6个品种,有11个品种较辽星1号(CK)增产,分别为辽星20号、辽星13号、盐粳377、盐试6号、盐901、99-3、沈农9903、沈农02-5、沈农9816、沈农04-3、沈农Y2010,其中以沈农9816产量最高,达到10 955.6 kg/hm2,增幅为17.8%;其次为辽星20号,产量达到10 800.0 kg/hm2,增幅为16.1%,这2个品种目前已在沈阳市新民区推广,其他品种有待进一步试验种植。  相似文献   

8.
北方超级稻在皖东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农系列"超级常规稻"全国领先,为了探索其南引后优势是否保持,滁州市引进了沈农606-3,沈农CR-99进行试种,试种结果表明:北方超级稻可在南方进行试种.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73年从病马体内分离出一种单细胞小体(以下简称“沈农原虫”),经7年临床观察和药物诊疗试验提出“沈农原虫”可能是本病的条件病原。近五年来,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以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果。 (1)流行病学方面:查明本病老疫区马骡100%带有“沈农原虫”,新疫区的马骡其带虫率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我入学的时候,记得宿舍设在农机楼410教室,14个人一个房间。学长讲这已经不错了,还有20多人一个房间的。当年的窘境,已成为趣事!毕业多年,母校情节无法忘怀,每每回到母校,看到新的变化,内心总是有沧桑的感觉,就连看到过去我们亲手栽种的小树参天了、成才了,都会唏嘘不已!母校越来越大、越来越美!我心中的母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应该具有自由、开放的校风,民主、平等的思想。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我对母校的期待曾大鹏有幸,我成长在北大荒,所受的全部教育都在垦区,在省农垦师专已近三年,即将大学毕业。大学三年,恰是我们人生的黄金时代。理所当然,我们希望母校日趋完美,更富吸引力,尽快壮大起来.基于对母校的美好感情,我有两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不敢妄...  相似文献   

12.
东北林业大学教学主楼于1956年建成使用。经观察,到目前为止,教学楼工作状态良好。但是,自主楼建成至今已有三十年,它的动力特性参数——固有频率、振型、阻尼等参数还不知道。 本文通过环境随机激振,对教学主楼的动力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主楼南北弯曲振动的一阶固有频率、一阶主振型及阻尼比,这对于主楼的使用维修,防止地震危害以及估计主楼的寿命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8,(21)
正沈阳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协会简称"三农协会",原名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村经济研究协会"。2000年10月10日创立于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1年成为校级社团,院级社团继续保留。协会指导教师为沈阳农业大学出版部主任、《新农业》杂志总编辑赛树奇老师,协会有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办公室、文艺部、宣传部、外联部、实践部五大职能部门,同时社团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十八载风云兼程,三农协会将一直是沈农学子三农理论与三农实践的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是我国商品粳稻的重要生产基地。2010年,由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主持的"北方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沈农9816试验示范"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支持。实施两年来,项目以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沈农9816为核心技术,在北方适宜稻区进行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集成。项目建立百亩试验点12个,千亩示范  相似文献   

15.
大豆“沈农7号(沈农9421)”系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990年以辽豆4号为母本,新豆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按生理株型育种目标,经后代定向选育而成。1996年进行株系比较及产量鉴定,1997年扩繁种植,1998~1999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0~2001年参加省内区域试验,2001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生产试验,扩繁原原种和原种,2002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沈农7号”。1 沈农7号的特征特性1 1 特征 沈农7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110~120cm,茎秆粗壮,节数24节左右,分枝1~2个。叶片圆形,茸毛灰色,紫花,生育…  相似文献   

16.
科技兴农     
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新突破沈阳农业大学的“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极其应用”项目,使我国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因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主持完成这一项目的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主任陈温福教授介绍,这个项目下的第一代超级稻“沈农265”具有直立大穗型、高结实率、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等特点,在北方寒地稻作生态区种植,1/15公顷产量已实现800千克;第二代超级稻品种“沈农606”,在保持了“沈农265”超高产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了米质与抗病性,较好地解决了水稻高产不优质的世界性难题。 专家们认为,沈…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玉米沈农171×33O单交种及其亲本沈农171自交系为试材,通过1987~1988年的试验,测定了不同采收期玉米笋产量、质量、笋支长棍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交种及自交系最佳采收期各不相同,沈农171×330单交种玉米笋最佳采收期为吐丝后第2天,沈农171自交系为吐丝后第1天。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以人为本"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提供指导作用,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时效性的需要,就如何完善"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展开探讨,提出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新生入学教育理念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入学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有线电视渐渐为人们所熟悉。不少农业高等院校陆续建有规模不等的有线电视系统。沈阳农大有线电视系统工程于1991年10月开始动工,当年春节投入试播,1993年5月辽宁省广播电视厅和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批准建台。 沈农有线教育电视台是在学校电教中心基础上发展建立的,现设有演播室、播放室、电子编辑室、录音室等功能齐全的各种设施,使用总面积为900平方米,分设在学校教学主楼和家属区,设备总价值为130余万元,整个有线电视采用电缆等传输手段,向家属区和教学行政区输送中央一台、二台,辽宁一台、二台,沈阳一台、二台,及附近城市的8套电视频道节目,同时学校自办一套教育与文艺频道节目,拥有1447个电视终端用户。图像和信噪比均达到国家标准。校有线电视台  相似文献   

20.
王德全  李军 《新农业》2011,(1):22-23
沈农8号大豆是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以沈农92-16为母本、铁丰29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沈农8号引入普兰店市几年来,在不同年份、不同气候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倒,我们还总结出大面积平均亩产225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辐射到庄河、瓦房店等地。沈农8号大豆平均增产显著,已成为大连市的主栽品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