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了吉林省西部生态草建设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建设措施,提出了以草为本,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等生态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2000年开始,利用封、播、补、改等措施,在吉林省西部的“三化”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治理效果明显。本文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生态草建设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生态草建设应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在生态草建设的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4.
所谓的生态草就是在我省西部“三化”草地上通过封、播、造等措施恢复植被 ,从而形成林草结合的植被体系。封就是对全部生态草建设地块全面围封 ,恢复植被 ;播就是根据“三化”草地情况播种适宜的草种 ;造就是在“三化”草地上营造牧防林等灌木林。我省的生态草建设 ,在各级政 相似文献
5.
生态草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吉林省进行生态草建设的战略意义,林业部门搞生态草建设的优势,生态草建设的技术措施以及生态草建设为发展草业经济带来的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6.
7.
生态环境是"双刃剑"。如果着力保护和建设,它就会以丰厚的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有情回报人类;如果过度索取或破坏,它就会引来各种灾害无情惩罚人类。大安市地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地"三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000年以来,大安市把生态草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为重度盐碱地治理与开发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长岭县自2000年8月最先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生态草建设试点县以来,开展了封闭管护、封育结合、直播种草、草种改良等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中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同时,对该县生态草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荒漠化土地、“三化”草原上,采用封播、封补、封改、封育等措施,植被盖度当年可达到41%,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吉林省西部可持续发展与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为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以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为主要特征的荒漠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该区域的生态经济概况,在总结近半个世纪林业建设正反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吉林省西部森林生态网络建设面临的任务.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吉林省珲春地区野生玫瑰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珲春地区野生玫瑰的生态调查陈建军,王景辉,王东升(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长春,130117)闫海林,张爽,吕英(吉林省珲春林业局)吉林省珲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野生玫瑰,其果实大、丰产性很好,果中含Vc和其它营养成分,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树种,耐...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我国中密度纤维板建设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人造板产品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发展中密度纤维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吉林省建设中密度纤维板规模以7.5万立方米/年之上为佳;生产经营管理应发挥整体优势,走企业集团化生产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三化”草原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阐述了生态草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生态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在生态草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珲春地区野生玫瑰的生态调查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野生玫瑰在吉林省珲春地区的分布、种类及生态环境,并对其茎,根的特征特性,地上部分生长更新规律,开发结果习性,物候期及栽培技术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A. Mosseler B. Pendrel W. Wang NIU Yan-zhang Y.S. Park GAO Chang-qi SONG Li-wen 《林业研究》2005,16(4):331-334
This paper reviews various forestry practices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The authors emphasize the rich natural diversity of Jilin and the need to focus research efforts on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of native spec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nd-management agencies involved in forest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native species of China hold great potential, and deserve more research attention, for meeting these needs. The introduction and testing of exotic species should be dbne only under rigorous scientific testing and after comparison with native species prior to operational introduction into forestry in order to avoid unwante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including potential problems with alien invasives and pest introductions. The authors also emphasize the need to maintain viable (e.g., genetically diverse and reproductively fit) natural populations of native species in order to protect China's valuable natural diversity and maintain the potential of native species to function as future seed sources for local fores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