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蓑衣,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它可避雨遮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操作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蓑衣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迄今为止最早发现有文献记载的"蓑衣"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记载了周代农人身穿蓑衣的情景。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农耕史。在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上,蓑衣连同其精妙的编制工艺、多样的社会功能、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传承千年。  相似文献   

2.
<正>蓑衣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它可御雨、挡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操作中重要的用具之一。蓑衣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发现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蓑衣”是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小雅·无羊》中有记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说的是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斗笠,  相似文献   

3.
人勤春早     
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别极大。初春时节,北方仍是大雪纷飞,而南方已是春暖花开。在渝东南的乡下,在笔者的印象中,农人们刚过完农历正月十五小年,便开始忙碌着新一年的春耕了。常言道,人勤春早。正月十五的小年刚过,农人们便于每天大清早戴上斗笠,披上蓑衣,高卷裤管,赤着双脚,扛着犁耙,赶着牛儿来到田间耕作了。  相似文献   

4.
正蓑衣斗笠、老牛木犁、黄土蓝天、卷裤弯腰……这样的春耕景象存在于记忆中,保存在档案馆。谈到春耕,也该侧重性地聊聊农机了,谢谢各位的友情提醒与素材提供,百万农机闹春耕。这里的鱼面有特色,多次大快朵颐,这里的农机与农艺融合新技术同样有特色,现场展示的机械旋耕、起垄等操作切实演绎着农机闹春耕。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邵阳县五峰铺镇板桥村是远近闻名的"斗笠村",全村男女老少都有一手编织斗笠的技艺。去年,全村户均编斗笠收入8500元,收入上万元的有197户。他们的斗笠不仅占据了省内市场,还远销湖北、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21,(6)
正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公元502年就有第一批村民在这里定居。走进村庄,只见河水迤逦穿村而流,古祠堂、古牌坊、古桥等古迹散落在村落中,形成"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独特风情,美不胜收。踏入石泉村的村道,吴均像巍峨坐落在村道旁,一旁的碑文上记载着这名南朝文学家的事迹,而石泉村古老的文化也从这里细细叙说。在村中众多古迹中,  相似文献   

7.
南粤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粤古驿道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沿线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是延续村落物质空间,使村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必然途径.以从化古驿道沿线的钱岗古村为例,在分析钱岗古村保护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制约村落发展的因素,提出构建村落与古驿道整体性保护与活化框架、深挖村落传统文化、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西古道集商道、香道、军道为一体,其中古商道因兴起时间最早、文化影响最深而备受关注。古商道沿途散布着众多村落,村落是古商道的重要节点和商旅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以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对古商道沿线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三家店村、苇子水村等典型村落的具体分析发现 ,适用于京西古商道村落旅游整体开发的通适性政策包括:一体化、多元化、固有化、深刻化、先行化和模式化。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17,(12)
<正>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如何以传统村落为载体,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集聚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叶羽 《农业考古》2007,(5):285-28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不到七八个星天,因为我们到得比较晚,只有小雨,淅淅的下着,所以,在夜色下,我们仅仅能感受到两三点雨山前,那远远的七八个,是上晓起的灯光。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雨中的婺源,也曾在其他的文章里摄影作品里看到雨中的婺源。湿漉漉的青石,迷朦的油菜花,蓑衣,斗笠,牧牛,炊烟;路边带雨的小花,或红或紫或蓝,还有那一树树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还有那房门口趴着的百无聊赖的大黄狗,只能看着门外密密的雨丝,连尾巴都不摇一下。一把鲜艳的小伞飘了过来,接着是一些背包的旅者,沐着雨迎着风,走在鲜花开满的小径上。花是春天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村落社会的原子化、疏离化,公共性的消解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公共性的重建迫在眉睫。关于村落公共性的重建,学术界从经济、人口、文化、组织、法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村落实践中更有基督教新事物的尝试。与此同时,村落的神圣仪式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青羊村"敬神"仪式的分析,从公共空间、公共舆论、公共关系和公共责任四方面探讨其对村落公共性建构的积极影响,肯定村落的神圣仪式对于村落公共性重建的积极作用。许多农村社会都有神圣仪式的实践经历,它们是乡村自生的产物,在村落公共性建构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在黄河岸边生活了60多年的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金水岸农家乐老板黄新海说啥也想不到他们种出的水稻竟成了城里人眼中的景物,村子周边的稻田、荷塘也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名胜风景区。"3年前提乡村旅游,村里没一个人愿意。"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海感慨良多。蓑衣樊村是黄河大堤下的一个小村子,因为人多地少,田薄土盐,从解放到现在一直戴着贫穷落后的帽子,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乡村振兴离不开土地。农村,尤其是拥有得天独厚地理资源优势的村落,该如何盘活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山东省蓑衣樊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法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并针对研究所得提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包括了"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这就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遗产类型—村落文化景观。这种曾经广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社会文化遗产,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本文就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及其面临的影响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常雨鑫  鄢波  刘佳 《农业与技术》2023,(12):125-131
少数民族村落作为本土村落景观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民族性景观。在地性景观是村落景观的具象体现,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与习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传承性,直接影响村落景观的改变。根据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深刻剖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村落景观研究方向现今聚焦于地域性和文化景观;傈僳族村落景观研究对景观特征意向的提取、文化景观、地域性景观、村落景观规划等研究较浅;国内外对于在地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地建筑方面,对景观在地性和村落在地景观规划的研究不多;景观在地性与村落在地景观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保护传统村落,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古村落正在拨打120!"这并非危言耸听。前不久,笔者到江西、福建、陕西等地探访10余个古村落,发现古村保护危机与生机并存:有的山水环抱、重焕活力,也有的门庭冷落、坍塌颓败。一些地方,村民自发性的抢救保护让人心生敬意,但一些"建设性破坏""规划性破坏"也触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在眉山开幕,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聚焦传统村落,共话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此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支持,省外事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与会国的文化部长或市长、市政执政官,以及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大学等180余名国内外嘉宾参加会议。传统村落承载着人类历史记  相似文献   

18.
白雪 《农家致富》2023,(9):52-53
<正>古韵绵长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愁。近日,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苏省有46个村新入选,居全国前列。宜兴市入列国家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公示名单。2023年,江苏将启动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  相似文献   

19.
程伟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14-11116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从村落社会交往、村落权利的重构两个方面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保护和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大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坐落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巴渝民宿不但为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而且保存了传统村落的原貌。本文以巴渝民宿为例,探求巴渝民宿传统村落保护和民宿发展良性互动机理。由于传统村落自身的脆弱性,巴渝民宿发展需深耕传统村落文化,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经济;不断健全参与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融入;扎实"硬件"设施,加强"软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