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沟播和垄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冬小麦沟播和垄作试验,结果表明,沟播小麦不同灌水处理在0 12 0cm土壤层次中水分均呈下降趋势,0 90cm层次土壤水分下降幅度较大,而10 0 12 0cm层次下降幅度较小。从沟播和垄作麦田土壤贮水量差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沟播麦田土壤贮水量要明显高于垄作麦田,沟播的同一时期沟垄间的土壤水分差异在0 90cm土层要低于垄作的,而10 0 12 0cm土层就极其相近。从沟播和垄作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上比较,在各处理均没有灌水的情况下,沟播和垄作同一层次不同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极差均出现在0 10cm ,但随灌水处理灌溉次数的增加,沟播出现较大水分差异的土层下移,出现在10 2 0cm。  相似文献   

2.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常规条播高3.1~6.3;盛花期较常规条播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13.4%、气孔导度(Gs)增加34.84%、胞间CO2浓度(Ci)降低16.05%、蒸腾速率(Tr)提高8.47%。宽幅匀播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冬小麦光合特性,使小麦叶片能更有效利用胞间CO2,提高光合和运输能力,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干旱、冻害是限制陇东旱作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高、土壤保墒保温效果差等弊端,使土壤含水率较露地平播提高2 44~3 17个百分点,土壤温度提高2 3~3 2℃,越冬死亡率降低11 59个百分点,冬小麦单产较常规覆膜栽培和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分别增产899 1kg/hm2和1331 25kg/hm2,增产率分别达25 9%和43 7%。  相似文献   

4.
平凉旱地冬小麦平衡施肥参数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5年64点次的田间氮磷化肥试验。应用电子计算机对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初步得出了平凉地区旱地冬小麦平衡施肥中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土测值确定地力产量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根据地力产量确定目标产量和养分吸收量,根据冬小麦产量对土壤的依赖率确定肥料利用率,最后计算机和施肥参数提出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冬小麦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北京地区旱地条件下,开展了氮磷水平对土壤和冬小麦水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水势。随施肥水平提高,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增强。施肥可以提高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但高、中肥之间差异不显著。提高施肥水平,小麦旗叶叶水势降低,饱和含水量增大,相对含水量减少,自然饱和亏增加。各施肥水平小麦叶片耐脱水能力大小依次为中肥>对照>高肥。播前土壤有效贮水429.3mm左右,生育  相似文献   

6.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02 m土层氮素残留、损失及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均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苗期和返青至抽穗期是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占到最大累积量的20%46%和29%57%。追施氮的利用率高于基施氮的利用率; 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增加,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为硝态氮积累的峰值区,垄膜沟播种植可以减少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但增加了氮的表观损失量; 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氮输出以表观损失为主,氮肥表观损失率在4087%7629%之间,且主要发生在播前至返青期。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吸收累积、土壤残留、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平衡等因素,旱地冬小麦应采取氮肥后移顶凌追施和垄膜沟播相配套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hm2 ,平均增产率 18.8% ,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9kg/hm2 ·mm ,平均增长率 16 .8%。  相似文献   

8.
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机械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夏季,对玉米进行行间深松并覆盖麦秸,秋季免耕沟播小麦,这种耕作技术,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试验表明,它使玉米、小麦都显著增产。为此技术研制的深松机和沟播机,使用效果良好,已获得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9.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膜侧宽幅匀播冬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膜侧沟播和常规条播,折合产量为5 902.8 kg/hm2较对照的增产率为24.54%。表明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集雨保墒效果好、抗旱作用显著,又利于密植和高产。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模拟深松机具下的深施肥技术,研究了深施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根系生长、水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条件下深施磷肥平均效果比传统施肥增产38.5%,20 cm和40 cm各施一半的效果最好,但深施到20 cm和深施到4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深施磷肥促进了小麦根系在土层内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小麦根系总量,尤其是深层根系总量明显增加,这对旱地冬小麦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十分有利的。深松条件下,深施磷肥的水分利用系数比传统施磷提高了8.4%。此外,深施磷肥有助于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磷素的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12.
徐晓峰  焦念元 《核农学报》2021,35(4):953-959
为明确氮肥减施对宽幅播种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氮肥减施(减肥处理)、农户习惯施肥量(习惯施肥处理)、不施氮(无肥处理)3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冬小麦的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处理的产量比习惯施肥处理低36.83%,而减肥处理的产量比习惯施肥处理高6.01%。无肥处理的最大茎蘖数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导致亩穗数和收获期生物量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减肥处理的最大茎蘖数也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但由于成穗率显著提高,亩穗数和收获期生物量与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无肥处理的有穗单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与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而减肥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比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9.70%和14.51个百分点。减肥处理的地上部氮吸收量与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氮收获指数提高2.97%,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2.9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1.09%,氮肥利用率提高11.90个百分点。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宽幅播种配合氮肥减施可通过降低最大茎蘖数,提高成穗率,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分配,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本研究为宽幅播种冬小麦实行氮肥减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陇东旱塬冬小麦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新模式,以冬小麦品种陇鉴111为指示品种,采用裂区设计,以宽幅沟播和平作条播为主区,优化施肥和不施氮肥为副区,研究了宽幅沟播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氮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沟播显著影响旱地冬小麦籽粒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较传统平作条播平均增产10.3%~24.3%,且以推荐优化施肥(N 150 kg/hm2、P2O5 180 kg/hm2)增产效果明显。与传统平作条播相比,可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养分吸收,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增加6.81、4.30 kg/kg,氮肥利用率明显提高了9.6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5%~19.6宜种植模式,以推荐优化施肥N 150 kg/hm2、P2O5 180 kg/hm2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塬小麦根系的再生能力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的渭北旱塬所进行的试验表明:经历冬、春于旱危害的小麦,分布在耕层以内的密集的根都枯黄萎缩,根表皮细胞全部破皱剥落,完全丧失了吸收功能,只有输导组织仍然健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进程和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需求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2007/2008年度在北京市昌平区进行,采用5因子4水平的田间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有机肥和灌水量的组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灌水钾肥有机肥磷肥,同时存在交互作用;水分和产量成较好的正相关,有机肥对产量的提高虽然不如氮肥、钾肥和灌水,但是对产量的影响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各种组合中,以施氮量为75kg.hm-2配合12000kg.hm-2的有机肥、75kg.hm-2的磷肥、150kg.hm-2的钾肥以及3000kg.hm-2灌水量处理的产量较高,为本年度最佳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7.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氮肥或有机氮肥配施进行深埋,并于行间种植作物)的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式秸秆深还在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其中无机氮肥激发秸秆深还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冬小麦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而有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处理主要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冬小麦千粒重来增加产量。所有处理中16%无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冬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的高产及氮肥的高效利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减量及其与有机肥配施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CK)相比,施用氮肥增加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而在农民习惯施氮基础上减量1/3不会显著影响到生物量和产量。其中减氮配施有机肥(ONM)处理的周年总产最高,相比习惯施氮(CN)和减氮处理(ON)分别提高了1.85%和3.78%。处理CN的0~1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周年变化均值达502.7 kg hm^-2,分别是处理CK、ONM、ON的2.95、2.17、1.56倍。与处理CN相比,处理ONM显著降低了剖面(0~18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其中在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降低幅度分别为18.1%~66.7%和37.3%~87.2%。处理ON和ONM相比处理CN,植株周年总吸氮量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利用率却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处理ONM的周年氮肥利用最高,比处理CN提高了36.9%。综合分析,减氮与有机肥配施不仅显著降低了0~18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大幅度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湖泊底泥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交互不同处理均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虽然重金属Cd、Pb、Cu、Zn含量有所增加,但土壤仍清洁或尚清洁,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Cd含量未超出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本试验条件下,湖泊底泥以200 t/hm^2和无机肥料以15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配合施用为安全经济施肥量。  相似文献   

20.
氯化氯代胆碱提高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水肥效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试验及^15N追踪技术,研究了CCC浸种对黄土高的旱地小麦水肥效应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1%CCC浸种可使土壤深层根的重量增加86.4%,并可提高旱地小麦再生新的要力达20%以上,对追施氮肥的利用能力较对照高20%,产量提高了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