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荔枝果实在49℃的热水中浸泡20分钟后,再置于24-1-4℃的水中冷却20分钟后检测寄生在夏威夷荔枝果实中的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和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卵或幼虫的致死率。经检测表明,49℃热水浸泡后荔枝果实中的地中海实蝇和桔小实蝇的卵和一龄幼虫的死亡率超过95%,在计算机模拟荔枝种子表面温度49℃的热水浴中饲养地中海实蝇或桔小实蝇三龄幼虫,经检测死亡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桔小实蝇是东南亚国家蔬菜和水果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口岸检疫截获的批次与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溴甲烷熏蒸芒果,在29℃用药35 g/m3处理3 h或用药30 g/m3处理3.5 h能100%杀死果内实蝇幼虫,对品质无影响;地下热水46℃处理芒果60 min,能100%杀死实蝇幼虫,对品质无影响;用1千戈瑞的钴60辐射实蝇成虫和1.5千戈瑞处理幼虫和卵,死亡率为100%,但辐射对小瓜品质有轻度伤害.微波炉内处理50 s能100%杀死南瓜内的实蝇幼虫,但对品质有轻度影响.  相似文献   

3.
桔小实蝇检疫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桔小实蝇是东南亚国家蔬菜和水果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口岸检疫截获的批次与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溴甲烷熏蒸芒果,在29℃用药35g/m^3处理3h或用药30g/m^3处理3.5h能100%杀死果内实蝇幼虫,对品质无影响;地下热水46℃处理芒果60min,能100%杀死实蝇幼虫,对品质无影响;用1千戈瑞的钴60辐射实蝇成虫和1.5千戈瑞处理幼虫和卵,死亡率为100%,但辐射对小瓜品质有轻度伤害,微波炉内处理50s能100%杀死南瓜内的实蝇幼虫,但对品质有轻度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柑桔大实蝇一整套综合配套防除技术,进行了综合防除技术研究。采用措施①柑橘果园土壤药物处理,杀死羽化后出土的成虫;②果园内悬挂糖酒醋液塑料瓶,诱杀大实蝇成虫;③化学防治大实蝇成虫;④9~10月摘除蛆果及拾净落地果,集中坑埋处理。2008年示范总体防效达96.7%。  相似文献   

5.
柑橘大实蝇俗称"柑蛆",又名橘大食蝇、柑橘大果蝇,专食柑橘类作物果实,被害果实称"虫果"、"柑果",是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一旦传入很难消灭。其以幼虫蛀食柑橘果实后造成大量落果,果实受害后不能食用和销售,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发生为害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70%~80%甚至绝收。本文对柑橘大实蝇的发生和防治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实蝇类害虫分布广泛、寄主种类繁多、繁殖力强,是一类防治难度大的园林蔬菜害虫。有效处理被害果实(虫果),是防控实蝇害虫最关键的手段。虫果内藏有大量幼虫,因无食用价值易被随意丢弃,老熟幼虫遇土即钻入化蛹,是来年危害的虫源。传统处理虫果的方法有挖坑洒石灰掩埋、火烧水煮、丢入沼气池等。但这些方法费工费时、处理成本高,农民应用少。  相似文献   

7.
柑橘大实蝇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虫果塑料袋闷杀处理、成虫羽化期预测预报和成虫诱杀等柑橘大实蝇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果塑料袋闷杀处理4 d后,幼虫死亡率100%,7 d后大部分虫体变棕褐色,药剂熏蒸效果56%磷化铝>5%丁硫克百威.毒死碑>90%敌百虫晶体;各级蛹至羽化高峰的期距为:一级约20~24 d,二级7~10 d,三级5~7 d,四级2~3 d;成虫诱杀采用新配方药剂"果丰"进行橘园地面草喷施,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果瑞特"点喷防治效果提高23.02个百分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柑橘大实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危害柑橘的实蝇在国内主要有柑橘大实蝇、蜜柑大实蝇和柑橘小实蝇3种,均属双翅目,实蝇科。柑橘实蝇为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成虫产卵于柑橘幼果中,幼虫孵化后取食果肉和种子,在果实内发育成长,被害果未成熟先黄,  相似文献   

9.
柑橘小食蝇又称东方果实蝇,属双翅目食蝇科,是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危害200多种水果和蔬菜。其成虫产卵于各类水果果食内,卯孵化成幼虫,幼虫群集于果实内蛀食果肉,使被害果实未熟先黄,造成果实腐烂脱落,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4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4龄幼虫为靶标测定了4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mg/mL)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檫木Sassafras tzumu、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及大果邻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处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87.50%、90.00%及86.67%;处理48h后,以上处理校正死亡率几乎达到100%.进一步测定蛇足石杉、檫木、厚果崖豆藤和大果邻春木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24h的毒力,其LC50值分别为48.89、107.59、111.58和118.63μg/mL.可见,蛇足石杉对白纹伊蚊表现出很强的杀虫活性,其杀虫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相油悬浮剂加工技术研制出1.82%胺.氯烟剂,且在生产上用1.5 kg/667m2进行杨梅果蝇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4 h时对果蝇成虫的防效达80.00%~90.00%,48 h时防效为61.54%~81.82%;对幼虫的控制效果:鲜果为85.71%~87.64%,落地果为58.97%~85.94%。药后48 h,果实农药残留不超限量标准,符合产品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2.
桔小实蝇在龙眼果实上产卵成功率测定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为害水量的害虫,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被认为是其寄主之一,但经过对桔小实绳在龙眼果实上产卵成功率的测试试验,证明此虫只可在受了伤的果实的伤口处成功产卵,而不在健全的龙眼果实上成功产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扁桃蔗糖合成酶基因功能与幼果生理落果的关系。【方法】以新疆主栽品种纸皮扁桃生理落果期的正常果和即将脱落果实为试材,采用qRT-PCR法分析SuSy基因的表达模式,测定糖组分浓度和蔗糖合成酶活性。【结果】扁桃果实SuSy基因在不同发育期均有表达,且均在快速落果期(盛花后7~22 d)的高峰期(盛花后17 d)表达量达低值,而后逐渐升高;果实中葡萄糖浓度﹥果糖浓度﹥蔗糖蔗糖浓度,正常果的葡萄糖和果糖浓度均大于即将脱落果且与SuSy分解方向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即将脱落果的蔗糖浓度始终大于正常果,即将脱落果中的蔗糖代谢出现异常;在落果高峰期(盛花后17 d),SuSy分解方向酶活性达峰值,之后随着营养竞争缓和而逐步降低,且正常果酶活性始终大于即将脱落果;SuSy合成方向酶活性在正常果中持续走低,直至落果后期库源竞争趋于缓和后缓慢升高,而即将脱落果的合成方向酶活性却在落果高峰期达峰值。【结论】扁桃幼果生理落果期SuSy酶主要在分解方向上起作用,其活性变化异常造成部分果实糖代谢紊乱导致脱落。  相似文献   

14.
建立脐橙实蝇非疫区,围绕脐橙果园桔小实蝇发生规律的研究,综合应用了实蝇的生物学、实蝇的监测、实蝇的综合治理以及果园管理技术,探索在桔小实蝇发生区内建立实蝇非疫区的技术.经过3年的研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初步探索出研究的方法、程序.在脐橙产区建立实蝇非疫区研究结果表明,在实蝇发生区建立实蝇非疫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瓜实蝇、南瓜实蝇以及桔小实蝇是为害果蔬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物理诱黏剂可用于多种实蝇的监测和防治,但缺乏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田间开展了10种物理诱黏剂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0种诱黏剂对桔小实蝇的诱集作用最强,其中佳果多诱集的桔小实蝇数量最多,其次为黏王和神捕。研究还发现,诱集的实蝇大多为雄虫。佳果多、黏王以及神捕可用于桔小实蝇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实蝇是西瓜生产中害虫防治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诱集防治是其主要的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西瓜田中实蝇类害虫优势种为桔小实蝇约占60%,其次为瓜实蝇;新型营养型诱剂实蝇克(含0.05%阿维菌素)以1~10倍清水拌匀能有效诱集各种实蝇,每隔7d换药1次,连续换药2次,42 d后对西瓜的保护作用达80%以上,效果优于生产中常用的物理粘杀剂,可满足西瓜生产中实蝇防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一种世界危险性检疫害虫,寄主范围广,能危害250多种瓜果蔬菜,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其危害面积逐渐扩大,给果蔬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针对桔小实蝇的研究逐渐深入,从一开始的基本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到最近的分子生物学和适生性分析研究,对桔小实蝇研究逐渐过渡到应用研究方面.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桔小实蝇的分类特征及地位,生物学和生态学,风险性评价及适生性分析,分子生物学,防治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以10年生A4无核荔枝树为试验材料,谢花后对其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理落果状况进行定期观察,以探索A4无核荔枝生理落果规律。结果表明:(1)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A4无核荔枝存在4次落果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谢花后9~12 d,21~27 d,39~42 d和51~60 d(采收前)。(2)4次生理落果中,第1次落果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次,但采前落果期的落果率高达69.84%,显著高于其他3次。(3)4次生理落果期果实脱落的部位均一致,都是在果柄末端的小花穗轴与支轴结合部位脱落。(4)采前落果期单果脱落量比对果高出20%,转黄果(果皮颜色刚转黄)的脱落量比转红果脱落量高出3.65倍,且脱落的转黄果横、纵径及单果重均小于转红果。由此可见,采前落果是造成A4无核荔枝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在果实刚转黄时的小果更容易脱落,在今后生产栽培中应调控后2次落果期尤其是防治采前落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为栽培措施的制定和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艳红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大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丙二醛含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艳红桃果实单果重与纵横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果实在盛花后25~55d生长速度缓慢,55d至成熟期间生长迅速,生长趋势表现为明显的双"S"形曲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抗坏血酸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的趋势;其间,细胞膜脂发生过氧化,表现为丙二醛含量不断上升,且后期升高较快,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基本保持快速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危害橄榄果实的杧果小齿螟以幼虫蛀食橄榄果实,受害林分虫株率达10%~100%,单株果实受害率5%~60%。该虫在福建平和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枝、朽木或树干裂缝内越冬,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经1~3d后交配产卵,卵产于两果之间靠接处,卵期6~8d。幼虫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有2个危害高峰期;老熟幼虫爬出蛀果在枯枝或朽木中化蛹,蛹期13—21d。该虫危害下坡比上坡重,不同品种之间大红心受害较重。清除树上、园中枯枝朽木,能显著减少虫口密度,可有效降低受害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