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兴安岭雷击火与雷电探测张瑞祥,肖飞,姜玉珍,王天辉,包义(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雷击火是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的重要火源,约占火灾人情的22%。例如,黑龙江部分1966年至1984年共发生雷击火170次,仅1979年就发生47... 相似文献
2.
近年雷击火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近10年雷击火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出雷击火形成机制以及影响雷击火的因素、起因、发生的时空规律及特点以及国内外雷击火预警及监测研究现状,提出目前对雷击火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雷击火的研究方向,提出雷击火的预防措施应做到有效拦截和及时提醒。使森林火灾的发生被及时发现,降低损失和扑救难度。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特征的研究表明:气候演变是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演变的催化剂和诱导因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地区今后的发展应树立保护资源与永续利用的意识,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与人为火发生规律的差异性变化,为研究区针对性的开展火源管理及合理制定火灾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研究区1966—2021年间发生的森林火灾数据,按火因归类筛选出雷击火和人为火,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等方法对比分析雷击火与人为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发生差异、规律变化及火灾季的变化趋势。【结果】1966—2021年间研究区共发生森林火灾1 887起,其中雷击火932起,人为火503起,占比分别为49.39%和26.66%。雷击火与人为火在发生年份、月份和时段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研究区雷击火数量呈波动增加,而人为火数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1987年之后研究区雷击火数量逐渐高于人为火,但从整体看研究区森林火灾总数变化并不显著。从火灾面积来看,研究区雷击火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人为火和总森林火灾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区雷击火集中发生在6、7月份,人为火多发生于4、5月份,且呈现夏季防火期雷击火数量显著增多,但雷击火面积变化并不显著,春季防火期人为火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从发生时段上看,研究区人为火高发时段为10:00—15... 相似文献
5.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风蚀沙化为主的风蚀荒漠化,又有水土流失为主的水蚀荒漠化,还有以不合理灌溉等人为作用为主形成的土壤盐渍荒漠化。就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以2018年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数据为本底,对三明市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2018—2022年共5期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监测其图斑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功能区图斑及人类活动类型等。通过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模型的测算,得到2018—2022年三明市11个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NRHI的值分别为2.45×10-7、7.87×10-7、17.01×10-7、0.51×10-7、4.21×10-7,2020年达到峰值后大幅下降。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等级均为轻微。 相似文献
7.
8.
对1972—2005年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特征及其与Palmer干旱指数(PDSI)和Keetch-Byram干旱指数(KBDI)的关系分析表明: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9月,峰值出现在6月,约占全年雷击火次数的42%;雷击火的最大过火面积出现在5月和6月,约占全年过火总面积的85%。雷击火发生次数和面积的月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不同干旱指数的动态不同,其中KBDI的月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5,6,7月最干旱;而PDSI则呈弱单峰型曲线变化,5月较干旱,6月和7月则较湿润。雷击火的年发生次数与9月的PDSI(R2=0.47,P<0.01)或6月和8月的KBDI(R2=0.57,P<0.01)关系密切,年过火总面积则与8月的PDSI(R2=0.20,P<0.01)或6月的KBDI(R2=0.40,P<0.01)有一定的关系。KBDI更适于描述大兴安岭林区的雷击火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平潭岛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平潭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09年,2009—2013年,平潭岛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25、0.93、0.8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先快后慢;(2)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表现出林地、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特点;(3)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38.73、39.02、40.60、42.74,表明人类活动使平潭岛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泉州湾河口湿地是中国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正常的多度和丰富度受到了影响.从道路建设、围海工程、外来物种入侵、湿地水体污染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影响,并提出人与湿地鸟类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近20年人类活动强度及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总面积整体增加约1660 km2,河渠、人工水库坑塘面积增幅11%以上,湖泊、沼泽地面积降幅9%左右,滩涂、滩地面积较为稳定;(2)人类活动强度增长近3.17%,建设用地当量增幅约27.72%,长江及其支流、通江湖泊的人类干扰活动不断增强,这也是洞庭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减少的主因;(3)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破碎化较为严重。为此,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湿地之间的关系,是修复长江及通江湖泊湿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森林景观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影响森林景观的人为活动的性质入手,将人类活动分为两类:土地利用和森林经营,分别阐述其研究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通常使林区转变为非林区.森林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采伐和修建道路.采伐影响森林格局和动物生境,前者侧重于采伐参数和格局结构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后者着重于从动物生境保护角度设计采伐格局;修建道路会改变景观格局和过程,近期焦点为道路网空间结构特征与景观格局的关系、该关系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规律及道路影响下景观过程变化.目前,在中国道路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本文对中国进行人类活动对森林景观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1)人类活动作用的时空格局定量化是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前提,这方面研究较少,阻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2)目前,各种模型的开发、应用仍方兴未艾,模型验证及灵敏度分析是难点和热点,中国处在模型应用的起步阶段,亟待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空间直观模型;3)该领域开始从格局研究向过程研究深入(如景观格局与动物生境关系、森林格局与水文过程关系的研究),前者重点解决动物的迁移、分布和景观格局的关系,我国受动物行为学研究较薄弱的制约而仅限于生境描述和分析,后者从格局出发,以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异质性理论,强调森林水文功能对采伐面积、强度、方式、伐区空间位置的响应;4)多数地区的森林景观动态深受政策影响,研究其对典型政府决策反应的方向和速率,能为森林经营和自然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严重后果,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类活动对野生褐马鸡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褐马鸡繁殖及其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对褐马鸡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芦芽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省建瓯市温洋村,以1996年和2005年二期固定样地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森林景观以锥栗速生林为主导,由于采伐迹地更新树种单一,导致原生硬阔林逐渐减少,森林景观要素组成趋于单一,并随着n→∞时,软阔林比例越来越大,几乎占据了整个乡村森林景观的80%以上,形成景观单一、大面积纯种林的生态系统。依据预测分析的结果,文章提出合理宏观控制的对策和建议,为乡村森林景观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