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地被竹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鞭段容器育苗是地被竹生产可全年造林、一次成景竹苗的重要手段,鞭段侧芽萌发生长状况与竹苗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开展美丽箬竹鞭段容器育苗试验,以明确育苗鞭段的侧芽萌发生长特征,揭示内源激素和养分的协同作用对侧芽萌发生长的影响,旨在为优质地被竹容器苗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美丽箬竹1年生鞭段为试材,设置(2.90±0.32) mm、(5.42±0.63) mm 2种鞭段径级,3、6、9 cm 3种鞭段长度,共计6种处理的鞭段侧芽萌发试验,调查各处理不同鞭段部位的侧芽萌发生长的新竹数量、地径和高度,测定并分析鞭段在埋鞭育苗期、侧芽萌动期和新竹长成期的IAA、GA、ABA、CTK等内源激素和C、N、P等养分的含量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各处理美丽箬竹育苗鞭段两端(远端、近端)侧芽萌发生长比例均最高,达85.15%~98.04%,显著高于鞭段中端(24.36%~37.58%),而远端、近端间差异不明显,体现了美丽箬竹育苗鞭段侧芽萌发生长具有明显的位置偏向性特征;但不同鞭段部位的侧芽萌发生长的新竹生长特征无显著差异。同时,埋鞭育苗期和新竹长成期的鞭段内源激素和养分总体上也无明显变化,但侧芽萌动期的鞭段近端和远端GA、N、P含量和GA/ABA、CTK/ABA、(IAA+GA+CTK)/ABA、N/P总体上显著高于中端,ABA含量和C/N、C/P则相反,而IAA、CTK和C含量不同鞭段部位间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内源激素对鞭段侧芽萌发位置起决定作用,而养分含量可能控制侧芽萌发数量。【结论】美丽箬竹鞭段侧芽萌发生长存在明显的位置偏向性特征,主要受鞭段侧芽萌动期的内源激素和养分的共同调控影响,鞭段会通过养分化学计量和激素平衡来对侧芽萌发生长进行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2.
角竹埋鞭繁殖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角竹埋鞭育苗中的鞭段长度、竹鞭年龄、吲哚乙酸处理竹鞭与角竹的成活率、成竹生长状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0cm和40cm鞭段的成活率、新竹地径、高度与20cm鞭段比较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60cm、40cm之间无显著差异。3年以上鞭龄的成活率比1、2年鞭龄的极显著地降低。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对新竹高度、新竹数、新鞭长度和鲜重有极显著影响,而对新竹地径无显著影响。在角竹埋鞭育苗中,选取40cm长的1~2年生鞭段,并用200ppm吲哚乙酸浸鞭处理,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毛金竹鞭段为试验材料,研究竹鞭年龄、竹鞭长度、育苗时间、育苗方式以及施肥等因素对鞭段成活率、竹苗高度、鞭段侧芽萌发率等的影响,以期为毛金竹鞭段育苗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鞭段年龄增加,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逐渐降低;随鞭段长度增加,鞭段成活率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侧芽萌发率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12月下旬鞭段育苗效果总体好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12月下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87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最高,分别为80.30%和20.79%;3月下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35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分别为51.74%和9.45%;4月中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20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分别为58.58%和9.56%。竹苗高度和育苗系数也表现为12月下旬育苗显著高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育苗。采用施肥处理的鞭段进行育苗,鞭段成活率和竹苗高度明显优于未施肥处理的鞭段。在毛金竹鞭段育苗初期,新生竹苗表现出混生竹的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4.
以阔叶箬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母株筛选、截秆和密度处理、生长调节剂鞭根处理综合试验,旨在为阔叶箬竹容器苗培育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分株扩繁母株地径对新叶数、新竹数和鞭径有极显著正向影响,较母株高度和节数影响更显著;对地径分级的分析表明,新叶数、新竹数和鞭径在径级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截秆高度(A)和种植密度(B)的处理组合间新竹数、新叶数、萌鞭数和最大叶宽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极差分析表明,母株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且两因素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以A2B2为最佳理论处理组合,即2株母株截秆高度50 cm的箬竹容器苗综合生长性状最佳,此时新叶数量为9.42片·株-1、最大叶宽为4.06 cm、新竹数为1.30株·盆-1、新鞭数为1.40鞭·盆-1。(3)生长调节剂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对萌鞭数、鞭长、萌鞭率和鞭根生物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但对鞭径的影响不显著,其中50 ppm处理的新鞭鞭径、鞭长和生物量最大,100 ppm处理的萌鞭数和萌鞭率最大。综上认为,母株...  相似文献   

5.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6.
红壳竹笋用林竹鞭的生长结构及其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红壳竹不同年龄竹鞭长度、重量、鞭段长度、鞭径、侧芽 (笋芽、壮芽、弱芽、空芽节 )数量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竹鞭的分岔和延伸方向等进行分析。认为壮龄鞭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幼龄鞭 ;壮龄鞭在 10~ 2 0cm土层分布最多 ,幼龄鞭在 0~ 10cm土层分布最多。竹鞭大多数为平行生长。为红壳竹笋用林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优良观赏、材用、笋用竹种紫竹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紫竹种苗林为对象,开展了地下鞭系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地下鞭系分布浅,分布于20 cm土层内,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鞭段数和鞭长分布比例均差异极显著,0~10 cm土层的鞭段数、鞭长分别占总鞭段数、总鞭长的90.30%、92.23%。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径无显著差异,2年生和3年生竹鞭鞭长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1年生竹鞭鞭长。1~3年生竹鞭侧芽数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无显著差异,1~2年生竹鞭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3年生竹鞭;0~10 cm、10~20 cm土层1~3年生竹鞭鞭段数、鞭长的分布比例差异显著,1年生竹鞭100%分布于0~10 cm土层中。2年生竹鞭平均鞭径、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均差异不显著,鞭长、鞭节数和侧芽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年生竹鞭平均鞭径、侧芽数、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鞭段数、鞭长和鞭节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鞭侧芽分化、生长规律对于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通过地下挖掘和地上调查的方法对大年毛竹鞭侧芽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鞭侧芽总数552 433个·hm-2,其中萌发芽19 433个·hm-2;未覆盖竹林出土竹笋3 543个·hm-2,成竹1 479株·hm-2;覆盖竹林出土竹笋20 550个·hm-2;75.80%的退笋高度不足30 cm, 85.81%的退笋根系入土不足10 cm, 87.85%的退笋无根或少根,12.15%的退笋根系发达。【结论】毛竹笋芽分化率低并且启动分化时间具有不均一性,覆盖栽培不能显著增加竹鞭侧芽分化数量,根系在笋芽成竹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诱导休眠竹鞭侧芽分化和增加竹笋根系发育的营林措施能显著提高竹林产出。  相似文献   

9.
以优良经济竹种红竹为对象,通过对新造竹林年际地下鞭系结构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鞭长和鞭径是反映新造竹林成林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子,鞭长与造林后年度呈线性增长趋势,鞭径和单位面积侧芽数随造林年份增加而增大,造林后第4年鞭长、鞭径、侧芽数分别为579.7 cm/m2、1.75 cm、79个/m2,地下鞭系结构状况达到成林水平.幼林和成林鞭系集中分布于上层20 cm土壤空间,应加强该区段土壤水肥管理.母竹径级对鞭长、鞭径生长影响显著,差异性随造林后年度增加而增大,建议造林母竹胸径以2.5~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厚竹内源激素及新竹发育对繁殖方式的响应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内源激素,结合样地调查,分析厚竹不同繁殖方式对一年生新竹的内源激素及新竹数量和规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断鞭、埋鞭和移母竹3种繁殖方式所繁殖的新竹,其内源激素含量及不同器官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4种内源激素中,玉米素核苷(ZR)对繁殖方式的响应最为敏感,赤霉素(GA)次之,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相对较小。不同器官比较,ZR和ABA在竹叶中含量最高,GA在竹秆中含量最高,IAA含量在不同部位差异不明显。不同繁殖方式比较,移母竹繁殖的新竹地径和高度最大,断鞭繁殖的次之,埋鞭繁殖的最小。不同季节移栽母竹对新竹高度和地径有极显著影响,但对新竹数量影响不显著,12月份为厚竹移母竹造林的最佳时期。12月份移栽母竹,母竹地径对新竹的数量和规格无显著影响,3月份移栽母竹,新竹的地径和高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母竹地径的增大而增加,造林母竹规格以地径4~6 cm较好。  相似文献   

11.
毛竹与肉桂混交造林和裸地种竹对比试验表明两种造林模式的母竹成活率均在80%以上;混交林母竹成活率、母竹当年出新竹的频率分别比裸地种竹高8%、9.7%;新竹发生株数、高度、冠幅、枝盘数、平均竹鞭数、竹鞭长度、平均鞭径、平均鞭幅等混交造林明显大于裸地种竹,而1 m长竹鞭节数、竹鞭分布深度则是混交造林小于裸地种竹;同时混交后,肉桂第3年树高就达到1.74 m,胸径3.2 cm,优于肉桂纯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基质配比对美丽箸竹、菲黄竹鞭段繁育容器苗生长的影响,为地被竹鞭段容器育苗的轻基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林地覆盖后的废碧糠、泥炭和黄心土为基质材料,进行3种体积比(A-3:5:2、B-3:4:3、C-10:0:0)的基质配比试验,测定分析美丽箸竹、菲黄竹鞭段繁育容器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指标。[结果]表明:基质配比处理对美丽薯竹、菲黄竹的侧芽萌发和成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立竹数量、苗高、和地径等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美丽箸竹处理A和处理B的苗高、立竹数量高于处理C,但地径的差异不大,而菲黄竹容器苗生长对基质配比的反应更敏感,菲黄竹处理A的苗高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C,立竹数量则相反,处理A和处理B的地径显著高于处理C。基质配比处理显著影响美丽箸竹、菲黄竹容器苗的总生物量,同时,基质配比处理对美丽箸竹容器苗叶、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有明显影响,对秆、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大,对菲黄竹容器苗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影响不明显,体现出种间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处理B育苗效果最好,其次为处理A,处理C育苗效果较差。[结论]基质配比对美丽箸竹、菲黄竹的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明显的影响,两竹种均以处理A和处理B的容器苗生长较好、生物量较高。地被竹鞭段容器育苗宜选择处理A或处理B的轻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树番茄苗木水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1年生的树番茄苗木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适宜水分含量处理、轻度亏水处理、中度亏水处理、重度亏水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6.83%~30.41%、21.46%~25.04%、16.10%~19.67%、10.73%~14.31%,比较树番茄苗木在经过不同胁迫时间(15、30、45、60 d)后生长量、各器官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土壤含水量对树番茄苗木生长与NSC的关系。【结果】在适宜的水分含量和轻度亏水处理下树番茄苗高和地径持续生长,中度和重度亏水处理对苗高和地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茎生物量最高,各器官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茎、叶、根;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逐渐增加;茎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根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高于叶和茎。根、茎、叶淀粉含量在适宜水分含量、轻度亏水、中度亏水处理下先减少后增加。胁迫15、30、60 d时,各处理下叶、茎可溶性糖与淀粉的含量比值高于适宜水分含量处理,胁迫45 d时,叶、茎、根可溶性...  相似文献   

14.
以阔叶箬竹1年生植株为母株,以泥炭、发酵谷壳、珍珠岩、椰糠和林地表土不同体积比例的混合基质为容器育苗基质,开展阔叶箬竹分株容器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各处理间新叶数、最大叶长和叶宽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泥炭、发酵谷壳、珍珠岩、椰糠、林地表土配比为4∶10∶4∶2∶80的处理(处理Ⅱ)最利于新叶萌发和生长。不同基质配比的处理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泥炭、发酵谷壳、珍珠岩、椰糠、林地表土配比为16∶40∶16∶8∶20处理(处理Ⅳ)的成活率最高,达98.7%。新竹萌发数集中在0~2株·钵-1,处理IV中萌发2株·钵-1的钵数占总钵数的比例最高,达38.2%。不同基质配比各处理间新竹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以处理IV的萌发率最高,达57.0%。不同基质配比各处理间的新鞭数、新鞭长、新鞭率以及新鞭单鞭生物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新鞭数和新鞭率以处理Ⅳ的最高,而新鞭鞭长和单鞭生物量均以泥炭、发酵谷壳、珍珠岩、椰糠、林地表土配比为10∶25∶10∶5∶50处理(处理Ⅲ)的最大。综上...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毛金竹的产笋量,以立竹密度约为7.0万株·hm-2,立竹平均地径为2.5 cm的毛金竹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皆伐(保留0.00%)、间伐(保留15.50%、22.41%、39.66%、48.30%)和不间伐(保留100.00%)共6种处理,研究立竹密度调控对毛金竹出笋成竹、地下茎侧芽内源激素含量、地下茎营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6.
合江方竹地下茎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江方竹地下茎的生长特性直接影响到发笋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合江方竹鞭、根在土壤中主要分布于在0~25 cm范围以内,尤以5~10 cm分布量最多;鞭角、1/2鞭长处鞭径、鞭节间长度在不同丛间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竹鞭具有先行一定长度生长,再在该段的上部集中发鞭的规律性.同时,6~9月温度和降雨是竹鞭长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早竹笋期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竹1年生竹鞭上的侧芽即可萌发,翌年无芽节数占总节数的47.75%,5年之内达89.87%,萌发能力特别强。早竹3月中旬开始出笋,5月上旬结束,高峰期2.0天左右,占出笋总数的75.2~80.7%。早竹高度相对生长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温度对高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留养新竹时期推迟,完成高生长的时间缩短,新竹平均胸围和平均高度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氮沉降对毛竹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为全面认识氮沉降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临安市毛竹林长期试验基地,采用典型选样法,设置12块20 m×20 m样地,包括低氮(30 kg·hm~(-2)a~(-1))、中氮(60 kg·hm~(-2)a~(-1))、高氮(90 kg·hm~(-2)a~(-1))和对照(0 kg·hm~(-2)a~(-1))4种处理,每处理设3个重复样地,处理32个月,探讨模拟氮沉降对1龄和3龄毛竹NSC含量的影响。【结果】可溶性糖和淀粉在NSC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NSC主要以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竹叶NSC含量最高,分别是枝和秆的1.32和1.27倍;3龄竹枝和秆NSC含量显著高于1龄竹(P0.05),竹龄对竹叶NSC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氮沉降显著降低毛竹叶、3龄竹枝和1龄竹秆的NSC含量(P0.05);氮沉降和竹龄的交互作用对毛竹枝、秆的NSC含量影响显著(P0.01),对毛竹叶影响不显著。【结论】氮沉降显著影响毛竹地上器官的NSC含量及其分配,且随竹龄而显著变化,高强度的氮沉降不利于毛竹NSC的积累和固碳。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林鞭系结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一般经营材用毛竹林30个鞭系的剖析,探讨了毛竹鞭系个体结构。1.材用毛竹林鞭系大小不一,平均鞭长53.3—100.7米,立竹3.3—8.6株;2.主要由20—40厘米土层中的壮鞭中段侧芽萌笋成竹,鞭段先端侧芽抽发新鞭;3.鞭系具有多龄级和多层次结构;4.鞭系中侧芽有效率仅4.1%。据此笔者认为,在竹林培育中应进行按年龄择伐,清除老鞭,提高侧茅有效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3年来对朝北的山坡或山岙地的笋竹两用林林分采取增加竹林密度和选粗壮的竹笋留养新竹的技术培育毛竹大径竹材,结果表明:新竹平均胸径达11.76 cm,比实施前提高了0.93 cm;胸径≥12 cm立竹株数达55.8%,比实施前提高了近18百分点;林分立竹竹材产量比实施前增加34.3%;胸径≥12 cm立竹竹材产量提高了14.8%;每度新竹立竹产值比实施前增加3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