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重率法测定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熟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熟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腐熟剂较未加腐熟剂在10d、20d、30d三个时间点的失重率均有所增加;在10d与20d时,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30d时,2个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该菌剂具有一定的腐熟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有大量农业副产物,高达7亿t以上,其中玉米和小麦是最主要的秸秆输出作物。为了明确在小麦与玉米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其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人们应该采用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分析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都有正向效应,提出秸秆还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地区确定还田量与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3.
小麦秸秆对尿素中养分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秸秆浸泡于尿素溶液,通过吸附试验,利用半微量凯式定氮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不同尿素浓度下对氮素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对氮素具有吸附作用,理论最大吸附量为9mg/g纯氮(单位秸秆量的吸氮量),纯氮浓度为150mg/L(常规施肥水平)尿素溶液条件下,其吸附纯氮量达2.4mg/g;第1d内,小麦秸秆主要以吸水途径吸附尿素,1d后其可能以电子吸附和比表面能吸附为主;常规施肥水平下,以1hm2地秸秆还田量达4500kg计,可吸附拦截的纯氮总量约为10.8kg。这为小麦秸秆的还田利用在减少肥料流失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高效利用为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该文综述了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基质、秸秆化学品相关的新近报道,主要侧重于秸秆生物质能源领域,概括了秸秆生产沼气、秸秆发电、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固体燃料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寒地粳稻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秸秆腐解释放养分同时,存在与植物争氮现象,掌握合理施用氮肥和秸秆腐解规律,对秸秆养分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定N0,不施N肥;N1,施纯N,130 kg·hm-2,共2个施肥处理方式。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秸秆中碳、氮、磷、钾4种养分含量随时间变化的释放规律。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2年的腐解速度为慢—快—慢—快的过程。秸秆在冬季几乎不腐解,在生长季呈现第1年快速腐解、第2年缓慢腐解。第1年腐解速度N1N0。秸秆腐解养分的释放规律,秸秆中总C含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N含量呈现一定波动性;P含量呈现前期快速下降后期平稳的趋势;K素含量呈现前期快速下降后期平稳的趋势。各营养成分释放速度为KPN、C。施入氮肥(N1)与不施氮肥(N0)比较,秸秆总N第1年的灌浆期、成熟期N1N0,差异显著;秸秆C/N第1年,成熟期N1N0,差异显著。秸秆总C、P、K素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说明,施用氮肥,可促进水稻第1年秸秆腐解,抑制第1年秸秆中N素的释放,未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小麦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养分还田量,通过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9个春性品种和1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 cm和>20 cm表示5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颖壳与穗轴,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基部0~20 cm范围内,4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半冬性品种大于春性品种,20 cm以上部分则相反;在同一空间层次上,春性品种的秸秆氮(N)与磷(P)含量高于半冬性品种,而秸秆钾(K)含量低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小麦品种秸秆N与P含量都呈现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从基部向上秸秆N含量变化不大,而P含量呈“U”型变化,两类品种秸秆K含量都表现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在留茬10~20 cm且秸秆还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春性品种相比,半冬性品种秸秆N归还量高23.4%~26.9%,秸秆P归还量高16.7%~30.8%,而秸秆K归还量低20.4%~25.9%。江苏省小麦秸秆N、P、K总量分别为10.20×104、1.16×104 t和19.52×104 t,在留茬15 cm高时,小麦秸秆N、P、K养分归还量分别为4.90×104、0.56×104 t和8.47×104 t。江苏省2种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养分含量不同,在麦秸还田后不同麦区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南方稻作区主要作物(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干湿交替和还田方式对作物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以期为水旱轮作区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和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作期经过120d的腐解,覆盖处理的作物秸秆累积腐解率为20.6%~27.2%,且作物种类之间差异不显著;翻压处理的作物秸秆累积腐解率为55.4%~69.3%,腐解效果表现为水稻油菜小麦。旱作期覆盖或翻压处理的秸秆腐解量和腐解率均显著低于同期水作处理。3种作物秸秆在水旱轮作中无论覆盖还是翻压还田,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碳氮。水作期腐解试验结束时(120d),覆盖处理3种作物秸秆碳、氮、磷和钾的平均释放率分别为40.1%、22.4%、54.4%和75.8%;翻压处理的养分平均释放率依次分别为75.8%、44.7%、76.5%和93.8%。旱作期腐解试验结束时(210d),覆盖处理水稻秸秆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43.4%、30.8%、43.7%和71.0%;翻压处理水稻秸秆养分释放率依次为64.8%、46.3%、57.0%和95.2%。采用一级动力学渐进函数模型对秸秆累积腐解率进行拟合,水作期的相关系数r2介于0.981~0.991之间,均显著相关;旱作期函数拟合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水旱轮作体系中,同等腐解周期内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水作旱作、翻压覆盖;旱作周期相对较长仍可达到水作时的秸秆腐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秸秆腐熟剂对还田秸秆的催腐效果及对下茬水稻生长的影响,进了试验,结果显示,增施腐熟剂能够显著加快小麦秸秆的腐熟,30 d后处理2还田秸秆的失重率达51.0%,比未施用腐熟剂的处理1高出10.9%;增施腐熟剂能够促进秸秆中养分的释放,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处理2土壤速效磷含量49.1 mg/kg,与处理1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水稻经济学性状,与未实行秸秆还田的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后水稻结实率显著提高;秸秆还田增施腐熟剂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处理1相比,处理2水稻增产4.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利用难度最大的是小麦秸秆,由于麦秸价格低,收获季节紧,同时作为水早轮作的小麦秸秆还田给稻田整地、插秧等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大多农民为了图省事,只好一把火一烧了之。小麦秸秆的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和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索秸秆还田对地力提升,作物增产的作用,2012-2013年进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作物抗旱、抗病、持续增产。双季秸秆还田能使单株根量增加1.6-2.5条,根深增加1.7-2.6cm,株高增加1cm,旗叶长度增加0.6cm、宽度平均增加0.1cm,墒情提高6.9-16.1%,穗粒数增加0.9粒,千粒重增加1.0g,亩产增加85.9kg。。  相似文献   

12.
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腐熟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几个时间段内施用腐熟菌剂处理与不施腐熟菌剂处理的秸秆失重率,10 d时2个处理之间腐熟度差异不明显,20 d和30 d施腐熟菌剂与不施腐熟菌剂处理间,秸秆腐熟度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该菌剂对秸秆具有良好的腐熟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天玉  董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6-107,111
2009-2010年以泰山23号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进行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发式秸秆还田条件下,合理氮肥运筹遵循了小麦营养需求规律,保障了小麦所需养分持续长效的供应,有利于形成适宜的高产群体结构,对高产增效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成穗率与千粒重,而非由于冬前分蘖和最大分蘖数的影响。在激发式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条件下,合理氮肥运筹和适期有效的叶面氮肥补偿技术能够提高小麦生长后期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灌浆效率和有效灌浆时间,是调控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实现小麦高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小麦和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根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09-110,116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养分,来源广、数量大,是安徽省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本文根据安徽省主要农区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等情况,在开展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小麦、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的主要方式及其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是安顺市近年来重点推广的一项农业新技术,它能使玉米增产10%,经过添加酵菌素、石灰等催腐措施,其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市水稻机械化收割面积不断扩大,秸秆还田面积相应增加。为了解不同稻草还田量对小麦出苗、成穗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机械化还田技术,我们特进行了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文献调研获得的作物草谷比及秸秆养分含量等参数,测算各地级市小麦、玉米秸秆产量和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并分析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4 168.5万t和1 944.3万t,在市级尺度上,小麦秸秆产量较高的地市依次为周口(611.3万t)、驻马店(579.2万t)、商丘(493.7万t)和南阳(470.6万t),其总占比为51.7%;四市的玉米秸秆产量也居于前列,分别为284.0万、216.9万、235.3万t和196.6万t,总占比为48.0%。郑州、鹤壁、三门峡、济源的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均较低,四市的总占比分别仅为5.0%和7.1%。河南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9.8万、7.3万、72.5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4.4万、5.7万、31.6万t。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17.8、8.3、118.3 kg·hm-2,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23.7、11.0、77.7 kg·hm-2。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应以秸秆主产市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秸秆养分还田具有可观的化肥替代潜力,可通过秸秆科学还田实现化肥合理减量。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焚烧麦秸秆的害处、实施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好处以及实施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广泛培训;政府引导及加强技术指导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秸秆全量直接还田两年定点试验研究,证实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合常规施肥对水稻的分蘖,大麦的出苗率均未造成负面影响,并能提高土壤肥力,其有机质含量由试验前的4.23%提高到4.38%,速效钾、速效磷的水平由试验前的83 mg/kg、6.9 mg/kg增加到110.2 mg/kg和11.7 mg/kg 、全氮由0.205%上升到0.229%、碱解氮则净增了25.5 mg/kg.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杂草发生率大大降低,无论从株防效还是鲜重防效看杂草均减少了约三分之二;全量还田缩小了麦田耕层(0~20 cm)冬季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最低温时全量还田要比对照高出1~2.5 ℃,最高温时则比对照要低1~3 ℃,耕层土壤的的含水量全量还田比对照高1.5%~3%;秸秆全量还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