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松天牛小首螨是新发现对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卵具有寄生致死作用的微型携播螨类,研究阐明该螨的携播特性可为深入理解其生境适应性、评价其应用潜能和建立科学的野外应用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行为观察、模拟试验和野外诱捕调查,研究松天牛小首螨在松褐天牛成虫体表的分布规律,在松褐天牛成虫取食、产卵和共饲养等过程中的携播规律以及林间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天牛小首螨的情况。【结果】松天牛小首螨以雌成螨为携播螨态,主动转移聚集在松褐天牛成虫体腹面沟缝处,雌、雄天牛均以后胸腹面携螨数量显著最多。在携螨天牛取食过程中,1 h内每头雌、雄天牛分别平均传播3.0、2.9头松天牛小首螨到松枝上。在携螨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过程中,平均每产1粒卵可传播6.5头松天牛小首螨到天牛产卵部位。松天牛小首螨可在不同松褐天牛成虫个体间相互传播,当携螨天牛与未携螨天牛共饲养2天后,平均每头携螨天牛可传播39.3头松天牛小首螨到未携螨天牛体上,传播率为8.1%,共饲养10天后则每头携螨天牛可传播192.2头松天牛小首螨,传播率达38.5%。在不同天牛共饲养组合中,携螨雄天牛向未携螨雌天牛传播松天牛小首螨的数量和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松天牛小首螨的移动能力和趋性,为科学评价其生物防治潜能,建立野外保护利用方法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显微摄录、行为测定和控制试验,研究松天牛小首螨雌成螨的平移能力、垂直趋向性、上行能力、对光照和松褐天牛成虫及卵的趋向性。【结果】雌成螨的移动能力较强,在水平方向上,0~8天龄雌成螨的平均移动速度为2.17 cm·min-1,其中以0天龄的移动速度最快,达2.63 cm·min-1,8天龄的移动速度最慢,为1.32 cm·min-1,其移动速度随日龄增长显著下降;在垂直方向上,雌成螨具有显著的上行习性,1~3 h内上行的个体数量是下行的9.7倍;在野外毛竹秆基部放螨1~3天后,上行到5、7、8和9 m及以上高度的雌成螨分别占放螨总量的26.75%~41.75%、18.15%~31.35%、12.00%~26.95%和7.30%~20.75%。同时,雌成螨对光照、松褐天牛卵和雌、雄成虫均表现出显著的趋向性。在400~2 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其对光照区域的趋向选择率是遮光区域的8.1倍;在松褐天牛诱源和空白...  相似文献   

3.
松褐天牛交尾产卵行为和卵期、孵化率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交尾 ,雌雄均无专一性 ,既能一雄多雌 ,也能一雌多雄 ;交尾次数对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成虫对产卵场所的树种和树性有显著的偏嗜性选择行为。据测定 ,在 6月下旬至 7月下旬平均卵期 4.0 4天 ,卵的孵化率为 85 .76%。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明确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进而为其人工繁育和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1,24,27,30,33℃的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子代数量,并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如5组温度处理下的卵期分别为3.29±0.14,2.89±0.17,2.61±0.14,2.16±0.11和1.86±0.93 d。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9±2.12,10.67±3.43和13.5±2.71℃,有效积温分别为49.28±5.08,166.67±34.02和225±43.30日·度。温度对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也有显著影响,温度超过30℃后,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显著下降。[结论]适度升温可有效促进肿腿蜂的繁殖和发育,但温度超过适温则不利于母蜂寄生和子代发育,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  相似文献   

5.
选用黄粉甲初蛹、松褐天牛4龄幼虫、大麦虫初蛹等为替代寄主,在实验室对中华甲虫蒲螨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湿度为75%±10%条件下,中华甲虫蒲螨对黄粉甲初蛹和松褐天牛幼虫的选择性以及形成的膨腹体数量等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替代寄主大麦虫初蛹;在寄生率与发育历期上3种替代寄主间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湖北林业科技》2015,(6):11-13
通过诱木堆释放花绒寄甲,比较分析了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野外寄生松褐天牛幼虫的效果及防治成本。结果显示,从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来看,花绒寄甲卵卵+成虫成虫,从防治成本来看,达到相同的寄生率,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因此,释放花绒寄甲卵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且寄生率随着卵的增加而上升。当释放3 000粒卵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到64.52%。  相似文献   

8.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天牛的数量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亦没有显著影响,而松褐天牛幼虫龄期和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位置显著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松褐天牛龄期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好寄生3~5龄幼虫;就天牛在其危害寄主树木上的位置而言,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马尾松主干上部和在韧皮部危害的松褐天牛幼虫,其对位于马尾松树干上部的寄主幼虫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在韧皮部生活、危害的寄主幼虫寄生率为20.18%,显著高于位于木质部生活的寄主幼虫寄生率(5.4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寄主树木的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其中,坡位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天敌寄生率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利用该重要天敌控制松褐天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花绒寄甲是寄生天牛的重要林木天敌昆虫,为了解花绒寄甲在林间的寄生防治效果,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来寄生松褐天牛,根据松褐天牛被寄生率和虫口减退率,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019年校正虫口减退率平均值为46.20%,寄生率高于50%的占66.7%;2020年防治效果为 33.18%,寄生率为 34.91%,由此可见,释放花绒寄甲对松林松褐天牛防治效果较明显,寄生情况良好,治理区域内松褐天牛数量有所减少,对松褐天牛危害区具有较好的种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掌握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各虫态的发育情况,显微镜下观察桑天牛卵啮小蜂的胚后发育,并采集图像。桑天牛卵啮小蜂卵期只有1 d,寄生桑天牛卵2 d时可见初孵幼虫,体小透明,卵圆形,淡黄色;寄生3~5 d时,幼虫逐渐变长呈梭状;寄生6~10 d时,体中部膨大尾部渐尖,分节明显,共13节;寄生15 d时,体色逐渐变白,体内已呈黑色;20 d时开始化蛹。雌蛹体长1.80~3.70 mm,雄蛹体长1.60~2.80 mm,预蛹乳黄色,近椭圆形。寄生30 d时,腹部、头部均变黑,触角展开,即将羽化成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遵义县龙坑镇金鼓实验区的松褐天牛迁飞期2007年至2009年三年的实际观测,以及利用天气预报的预测方法,表明实验林区内的松褐天牛初迁期始算温度为11.7℃,越冬幼虫发育至迁飞期的有效积温为302℃±4.5℃,同时也表明可以利用天气预报来大概预测松褐天牛的迁飞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有效寄生距离以及野外越冬花绒寄甲翌年寄生效果,采用在室内设置卵带,距离卵带50,100,150,200,250,300 cm处分别放置松褐天牛幼虫,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于虫害株下或在虫害株距离地面1.5m处钉卵卡的方法研究了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有效寄生距离.野外越冬情况研究采用虫害木野外罩笼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结果显示:在室内,花绒寄甲幼虫最远可寄生距离卵带150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距离卵带50,100,150 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8.86±2.71)%,(36.85±7.22)%和(6.15±6.15)%;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最远垂直寄生距离分别为7.5和9m,平均寄生距离分别为3.9和6.4m.花绒寄甲成虫在安徽省全椒县野外试验地可以顺利越冬,翌年平均校正寄生率可达(62.52±13.74)%.  相似文献   

14.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6个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林样地,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的卵和成虫。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单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室内和林间罩网寄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在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对当年松褐天牛的寄生防治效果显示: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均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5~8cm胸径的木段中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著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木段的49.52%和49.06%;分别在5,7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的寄生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5月份释放天敌效果最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释放花绒寄甲卵对马尾松立木上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进一步探索经济有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措施。【方法】在林间设置直立木诱木,后在诱木上按5∶1、10∶1、15∶1(寄甲卵数量∶松褐天牛侵入孔数量)3个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松褐天牛以明确最佳释放比例。另在一年中6个不同时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以明确最佳释放时期。此外,在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林场6个小班释放花绒寄甲卵开展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以明确大面积释放天敌的防治效果。【结果】释放卵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5∶1时的校正寄生率最高,室内为85.17%,林间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2.20%。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马尾松诱木树干释放卵卡,以4月上旬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82.37%。在林间每株直立诱木上释放4 000粒花绒寄甲卵,越冬代松褐天牛防治效果58.04%~87.39%。【结论】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最佳时间在4月上旬,偏南应提前约10天,而偏北地区则应推迟约10天。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温度对内蒙古地区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卵发育影响,测定20,25,30℃下双条杉天牛卵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20℃时卵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25,30℃下卵的发育历期,25℃与30℃下卵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用有效积温法则中"最小二乘法",得出双条杉天牛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为(14.99±5.06)℃,有效积温(K)为(51.86±4.62)度·日,并建立双条杉天牛卵的发育历期预测模型。结果可为预测内蒙古地区双条杉天牛卵的孵化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1~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采用林间和室内罩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条件下,松褐天牛肿腿蜂产卵之前的刺蛰、补充营养取食能直接造成松褐天牛1~3龄幼虫死亡,对1、2及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95.66%、85.91%、57.88%,并可产卵寄生2、3龄幼虫;林间释放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后,在刺蛰和补充营养取食后能有效寄生寄主的肿腿蜂雌蜂数量比例变化较大,有效肿腿蜂率最高为14.9%,最低为2.3%.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行为不受寄主聚集程度的影响,但刚羽化出茧肿腿蜂雌蜂的寄生效率比经饲喂后的雌蜂高近5倍.从肿腿蜂单一个体来看,每头雌蜂补充营养取食和产卵寄生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为2.1~7.7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补充营养习性及刺蛰、取食致死寄主行为在防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表明该种肿腿蜂是防治松褐天牛的重要天敌,在生物防治松褐天牛幼龄幼虫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9—2020年基于松褐天牛APF-I诱芯和ZM-80B型诱捕器,采用动态监测法研究了广西桂东、桂北、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并分析其与纬度、林内/林缘、海拔、郁闭度、树龄、坡度和是/非松材线虫病疫区等林分因子及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湿度、月均最小相对湿度、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松褐天牛成虫在桂东、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1—2月可诱捕到成虫,而桂北地区一年仅有1个发生高峰期,1—2月份未诱捕到成虫。桂东、桂北、桂西、桂南、桂中成虫的始见期分别为1月上旬、4月上旬、2月上旬、1月上旬和2月下旬,年发生盛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4月中旬至7月下旬、3月下旬至8月上旬、3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终见期分别为12月下旬、11月上旬、12月下旬、12月下旬和11月下旬。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地区,桂东、桂西和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雄虫数量显著高于桂南和桂北...  相似文献   

19.
茶翅蝽沟卵蜂是茶翅蝽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雄性先行羽化,1粒寄生卵内出蜂1头,刚羽化的雌蜂即可交配、产卵寄生,每雌平均怀卵量为40.6粒.雌蜂能寄生不同日龄的寄主卵,越新鲜的寄主卵寄生成功率越高.温度与该蜂的发育历期、寿命密切相关,30 ℃时发育历期最短,寿命最短.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2.2 ℃和132.5 d·℃.补充20%的蜂蜜水能延长成蜂寿命.成虫在田间的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  相似文献   

20.
利用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检索对昆明林区的健康云南松、衰弱云南松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云南松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及松褐天牛的幼虫和成虫的粪便、松褐天牛雌、雄虫的后肠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健康木和衰弱木的韧皮部以及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与健康木相比较,衰弱木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中,α-蒎烯的相对含量减少,而β-月桂烯和3-蒈烯的相对含量增加;此外,衰弱木韧皮部的β-蒎烯的量也相对增加,并且发现含量很高的柠檬烯。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幼虫粪便、雌虫后肠均含有1-甲基-2-异丙烯基-环丁烷乙醇,表明该化合物与松褐天牛产卵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