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掌握广西二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种子的品质特征及遗传变异,筛选优良种质,对种子园28个无性系的球果总重、种子重、出籽率、种子千粒重、优良度、发芽率和发芽势7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8个无性系的球果总重、种子重、出籽率、种子千粒重、优良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值分别为1...  相似文献   

2.
杉木球果炭疽病发病规律及种子损失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杉木球果炭疽病发生进程与气温和相对湿度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0.34x_2-0.17x_1-19.7,相关系数R=0.5217>P_(0.05)=0.5132。发生期4月上、中旬,5月上旬为1年发病的最高峰,6月中旬出现第二次高峰,8月上旬基本停止发病。 分别对健果和重病果种子重量、千粒重和发芽试验比较,受害严重的球果种子重量损失31.75~40.65%,千粒重损失19.9~20.4%;种子室内发芽率损失17.0~74.5%;场圃发芽率损失29.8~54.2%。经方差分析,病、健种子重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杉木球果主要害虫发生期与杉木球果生长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杉木球果主要害虫发生期与杉木球果生长期(下同)的关系:杉木球果麦蛾在杉木球果的各个生长期都起危害作用,但在杉木球果直径达2.5cm左右时危害最严重;长角岗缘蝽在杉木球果直径达到2.5cm左右至种子达到生理成熟期间危害严重;杉木扁长蝽在杉木球果的各个生长期都起危害作用,在成熟的球果中能剥到大量的杉木扁长蝽若虫。  相似文献   

4.
杉木球果炭疽病病情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球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sp)在四川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普遍存在,特别在种子园植株初期结果就有病害表现,随着结果数量增多,病害也日趋严重,有的植株病果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杉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该病在我国未见报导.为了及时防治这一新的病害,1987~1989年在观察球果生命表的基础上,对球果炭疽病的发生时期,症状及病害的进展进行了观察研究,为防治病害掌握有利时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杉木无性系年龄段球果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东小坑、安徽西田2个杉木种子园26个无性系,每系3个标准株,计78个分株各年龄段的球果分布资料,研究分析了杉木无性系水平的年龄段球果分布状况,进一步认识了杉木无性系球果的着生规律,为高世代杉木种子园的无性系再选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杉木球果的死亡特征归纳出9个致死因子即失踪、机械损伤、杉木球果麦蛾为害、长角岗缘蝽为害、杉木扁长蝽为害、其它虫害、病害、败育、其它死亡因子,并总结出杉木球果死亡因子的判断步骤。  相似文献   

7.
对班克松不同形状的球果及其种子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球果长、宽、出种数、种子质量差异不显著;干、鲜质量差异显著;班克松种子千粒质量为3.506g。对不同年份球果所产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率未见明显差异,平均每个球果产饱满种子20粒。  相似文献   

8.
杉木种子园球果病虫害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统计,杉木种子园健康果、发育不良果、病害果、虫害果、病虫兼有果比例分别为55.1%、3.4%、8.4%、9.0%、24.1%,各无性系之间球果产量、不健康果比例,百果重、千粒重、出粒率、发芽率都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球果病虫危害率与球果产量、球果出籽率、种子发芽率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病虫危害是种子园种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用1%波尔多液或500倍敌克松溶液喷洒种子园接株,效果十分理想,病虫危害可以控制在10.0%以内。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发现的杉木种实害虫-杉木球果瘿蚊,它对杉木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虫果和健果比较鲜重损失36.6%,出籽率损失34.9%,发芽势损失38.6%,千粒重损失14.4%,引起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瘿蚊幼虫危害果鳞后引起果鳞畸形生长,阻碍种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11.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群落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志伟 《林业科学》2001,37(Z1):208-211
The effect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community feature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ixed fores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 the proportion of phanerophyes in the not burning forests were larger than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2)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were larger than that in not burning forests, but the speciesdiversity and Simpson evenness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t burning forests;3)the effect ofcontrol burning on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ree and shrub layer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ixed forests were little, buton the herb layer was very large,which dominated by positive plant species; 4)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more complexwhich would increase the crown density of stand.  相似文献   

12.
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和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南亚热带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土壤结构体、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明显差别。不同类型的混交林的持水能力不同 ,以杉木 -米老排混交林的最大 ,杉木 -火力楠与杉木 -马尾松的持水量很接近 ,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最小 ,其中杉木 -米老排的林分持水量达杉木 -巨尾桉的 2 2倍 ,杉木 -火力楠也达到杉木 -巨尾桉的 2倍 ,主要是由于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小造成的。杉木 -巨尾桉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大 ,土壤孔隙度最小 ,而其它 3种类型的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含量以杉木 -米老排混交林的最大 ,其它 3种类型则差异不大。这说明针阔混交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对防止杉木多代连栽造成的地力衰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针叶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对3个林分(密度A1 667株·hm-2;B3 233株·hm-2;C9 767株·hm-2)的测定和分析表明,树冠不同部位的同龄叶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其最大光合速率不同;树冠同一层内,成熟针叶光合速率依当年生叶、1 a生叶、2 a生叶递减.强光下,中层叶的蒸腾速率明显小于上层叶.弱光下,中层和下层叶具有较高的蒸腾速率,几乎等于甚至超过上层叶.一般而言,杉木针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1 000~1 900 μmol·m-2s-1,光补偿点很低,大致在4.780 ~30.114 μmol·m-2s-1范围.同一枝条不同部位不同年龄针叶光合和蒸腾的能力差异明显.枝条后部针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明显小于处于枝中、前部的同龄叶,却明显具有较高的量子利用效率或对弱光(以散射光为主)的利用效率,分别为当年生叶0.006 60 μmolCO2·μmol-1PAR;1 a生叶0.017 94 μmolCO2·μmol-1PAR;2 a生叶0.012 97 μmol CO2·μmol-1PAR. 针叶最大光合速率可达13.335 μmolCO2·m-2s-1 .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杉木针叶的蒸腾效率变化于0.003 5 ~0.007 gCO2·g-1H2O,越靠近枝条后部,蒸腾效率越低.一般而言,阳生叶的光合能力是阴生叶的2~4倍.生长季中当年生针叶光合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有2个峰值,中部和下部当年生叶的变化幅度小于上部针叶.辐射强度、空气湿度或者叶片周围空气的水汽压,是决定叶片气孔导度、光合与蒸腾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呼吸作用白天明显高于夜间,多呈中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温度、叶片周围空气的水汽压大小控制.蒸腾和呼吸呈紧密线性负相关.3个林分中,无论是2 a生叶,1 a生叶或当年生叶,光合强度均是密度小的最大,密度大的最小.密度越大,叶平均N素含量越低,光饱和点越低,而光补偿点越高,偏向于利用较弱的光,生长也较弱.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的密度管理与长期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 7~ 1999年 ,在江西省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对 9a生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了不同保留密度的管理。设立 6个固定样地 ,对林下植被变化作了 13a的连续观测 ,土壤肥力变化作了 9a变化测定 ,并对水土流失、枯落物量及其分解速率进行了 8a的测定。结果表明 ,凡经间伐的林分 ,林下植被获得了良好发育 ,13a中林下植被种类达到了 30~ 36种 ,盖度达到 80 %~ 90 % ,而生物量达到 5t·hm- 2 以上。未经间伐密度较大的林分林下植被发育较迟 ,比间伐林分推迟 8~ 9a。适度间伐不会产生不利于地力维护的水土流失 ,合理的林分密度管理可提高微生物数量 ,达 2 .42倍。林分密度低而林下植被发育好的林分 ,枯落物分解速度快。杉木中龄林阶段 ,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 ,特别是 16~ 30cm的土壤 ,水解N和速效P含量下降 ,速效N下降最明显。林分密度大 ,生长量大的林分 ,速效N、P下降幅度也大。因此 ,通过间伐适当降低林分密度 ,对维护土壤肥力有较大作用 ,因而有利于林地保持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初论杉木种子园的园址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个省内28个种子园的数据分析,发现位于杉木不同产区(北部产区、中心产区、南部产区)的种子园,其开花结实年龄、结实量、种子播种品质等均存在较有规律的差异。中心产区无性系一般开花结实迟于北部产区的无性系;产量和种子品质的年变幅大;历年平均产量、球果出籽率和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北部产区。就上述趋势对影响杉木种子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理论上的讨论分析,并提出杉木种子园园址选择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杉木无性系生长的遗传控制和早期选择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马常耕  周天相 《林业科学》2000,36(Z1):62-69
对两片包括18个和17个无性系试验林历年树高和胸径作了测量,分析了树高和胸径历年位次,表型和遗传相关,遗传力、遗传和环境方差随年龄增高的时间趋势,历年树高和胸径与最后一年测量中所计算的单株材积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等。看到无论树高还量胸径,早-晚龄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都是极显著的,但少数生长型和生长动态模式偏离常态的无性系影响着这些在树龄间的稳定性。认为杉木的适宜早期选择年龄在4 ̄6a生时,但最好从3a后开  相似文献   

17.
杉木[Cunninghama lanceolata(Lamb)Hook.]种子富含蛋白质,其含量约占种重的20%左右。蛋白质是贮藏物质之一,氨基酸又是组成蛋白质的前体。因此,贮藏蛋白质水解形成各种氨基酸的速度快慢及量的多少,必将影响新的蛋白合成,从而进一步影响胚的发育和幼苗生长。为此,我们进行了杉木种子萌发期间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变化与种子活力关系的研究。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杉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茜 《林业科学》1998,34(2):37-42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地理分布、种子发芽率在35%以上的杉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杉木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分别为40~70gkg-1、150~160gkg-1、230~260gkg-1、60~80gkg-1;大量元素含量以N最高,为24~26gkg-1;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Mn>Fe>Zn>Cu>Ni>Pb>Cd。该结果可为杉木种子的品质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代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杉木生长的明显衰退,2、3代杉木戏分别比1代杉木下降7.29% ̄11.61%和15.63% ̄21.47%,树高分别下降7.89% ̄11.76%和17.76% ̄22.35%,蓄积量分别下降21.02% ̄24.61%和38.70% ̄44.18%,而且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杉木戏、树高生长速生期开始时间推迟,速生期缩短,林木分化日趋明显,中级木比例减少,大、小级木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20.
1984~1988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亚热带人工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对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本试验区土壤为重壤土,其水分—物理性质较差,有林地土壤含水量较无林地高,且变幅较小。土壤含水率与当地的主要气象要素(气温、空气湿度、降雨量、蒸发量)呈多元回归相关。据回归分析,杉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土层深度较浅,达0~20cm,而皆伐迹地受气候影响的土层较深,达0~4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