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HBF-1菌株培养物各组分与HD-1菌株混合对棉铃虫的LC∞测定结果表明,HBF-1孢晶混合物对HD-1的纯晶体和孢晶混合物分别增效170.0%、80.0%,HBF-1活芽孢对HD-1的纯晶体和孢晶混合物分别增效240.0%、160.0%,HBF-1纯晶体和死芽孢均无增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BF-1菌株活芽孢浓度的增高,其增效作用逐步提高,HBF-1活芽孢浓度为100μg/g时对棉铃虫的增效作用最大,使其死亡率提高了40.0%;HBF-1活芽孢浓度为50μg/g时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最大,使其死亡率提高了47.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菌株对10日龄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黄褐丽金龟A.exoleta幼虫存活率、拒食、抑制生长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大和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金龟子幼虫的存活率均下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增强,使该幼虫对饲料的选择性增强。感染7 d时,对黄褐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为64.16 μg/g,14 d时下降到13.98 μg/g,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则由79.69下降到19.14 μg/g。当菌剂浓度为10 μg/g、感染7 d时,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4%和9.84%,14 d时分别为30.75%和73.87%;当菌剂浓度达到160 μg/g、感染7 d时,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01%和83.61%,14 d时分别为86.10%和97.75%。可见高浓度菌剂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筛选出的对金龟科幼虫具有杀虫活性的HBF-1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菌悬液与含有土豆丝的土壤混合饲喂幼虫的方法,测定了HBF-1菌株孢晶粉剂对华北地区主要金龟子幼虫的毒力,其敏感性依次为四纹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蒙古丽全龟A.mongolica、铜绿丽金龟A.corpulenta和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LC50为3.104、18.987、30.924、34.713和55.995μg/s土。HBF-1菌株悬浮剂防治花生田金龟子幼虫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50倍液的虫口减退率为71.4%~75.4%,保果效果为58.7%~72.9%。在花生产量比较试验中,HBF-1菌株悬浮剂50倍液处理区比空白对照区的产量增加363.0—903.0kg/hm^2。HBF-1菌株悬浮剂施入草坪后可免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杀虫活性保持较长时间;经调查,HBF-1制剂在土壤中经过120天后仍保持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治理小地老虎的危害,研究了Bt杀虫蛋白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控制作用.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Cry2Ab杀虫蛋白对小地老虎初孵幼虫的致死效果高于Cry1Ac杀虫蛋白.取食含有Cry2Ab杀虫蛋白人工饲料的小地老虎幼虫体内的中肠总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高于对照,当人工饲料中Cry2Ab杀虫蛋白含量达到12μg/g时,小地老虎幼虫中肠氨肽酶活性显著升高;而取食含有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的小地老虎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小地老虎幼虫取食含有Cry2Ab杀虫蛋白的人工饲料后,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升高,而取食合有Cry1Ac杀虫蛋白的人工饲料后其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荧光增白剂对Cry1Ac抗感棉铃虫围食膜的影响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Bt的杀虫活性,运用扫描电镜、SDS-PAGE电泳和生物测定技术,研究了荧光增白剂FB28对棉铃虫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围食膜的影响及对Cry1Ac杀虫蛋白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正常棉铃虫围食膜表面光滑致密,没有空洞和缝隙。用含1%FB28的人工饲料饲喂刚蜕皮的5龄棉铃虫幼虫2 h后,抗感棉铃虫围食膜表面均出现许多空洞,且敏感棉铃虫的空洞明显大于抗性棉铃虫;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围食膜上的空洞逐渐变小,13 h后恢复正常。用1%FB28离体或活体处理抗、感品系棉铃虫,均可造成围食膜蛋白被降解。用1%FB28与Cry1Ac杀虫蛋白混合饲喂抗、感棉铃虫初孵幼虫,可明显提高棉铃虫的死亡率,且对抗性品系的增效作用明显大于敏感品系,对敏感和抗性品系棉铃虫的增效比分别为2.23和9.34;1%FB28还可以明显增加对抗、感品系3龄棉铃虫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var.pekingensis CB6菌株是本研究室自主分离的新菌株,其代谢物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拒食和抑制生长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代谢物中杀虫蛋白的生物活性,作者用饲料染毒法和叶碟法测定了杀虫蛋白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蛋白对棉铃虫幼虫有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用64μg/g含杀虫蛋白饲料饲喂初孵、1、2和3龄幼虫5天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95.37%、92.73%、87.15%和88.64%,并明显延长幼虫发育历期,影响幼虫的化蛹及蛹的羽化.杀虫蛋白对5龄棉铃虫幼虫拒食效果明显,幼虫饲喂经1.6mg/mL杀虫蛋白处理的叶片24h,选择性拒食率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6.22%和85.42%.当蛋白浓度为0.32mg/mL时,24h选择性拒食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8.39%和74.75%.  相似文献   

7.
昆虫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广谱增效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大肠杆菌表达的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P96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 ,分别提高1 6 9.78%、73.90 %和 36 .0 4 % ;对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幼虫也有明显增效作用。Na2 CO3 溶解的P96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一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转cry1Ab/cry2Aj、cry1Ab/vip3DA玉米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的抗虫性,在室内测定了3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和1个转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3种害虫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该系列Bt玉米不同组织器官对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96h后死亡率为87.50%~90.00%,取食花丝和雌穗的幼虫96h后几乎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168h后死亡率为22.50%~68.33%,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体重抑制率达85.00%~95.00%;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96 h后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168h后幼虫死亡率达90.00%以上。研究表明,转cry1Ab/cry2Aj和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初孵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转多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9.
测试了3种荧光增白剂Tinopal LPW,VBL和JD-3对苏云金杆菌杀虫剂杀棉铃虫初孵幼虫毒力的影响,并检测了荧光增白剂VBL作为佐剂在Bt受紫外线照射的兴保护功效。结果表明,这3种二苯乙烯类光增白剂以10g/kg与Bt复配后的LC50值与不加荧光增白剂的Bt的LC50值相比,其增效比值分别为:1.23、1.49和2.00。说明这3种荧光增白剂对Bt杀铃虫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而且复混剂(10g/kg荧光增白剂VBL+Bt)在紫外线处理8h后,其杀虫活性仍保持70%以上,说明了荧光增白剂VBL是Bt一种好的光保护剂,能提高Bt抗紫外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 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原药稀释1.0×104~2.0×104倍时可使初孵幼虫死亡率达100%;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原药稀释1 000倍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大于70%,且幼虫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辛硫磷对低、高龄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好,尤其是4 000倍甲氨基阿维菌素和5 000倍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第三天,其对棉铃虫的致死率达100%;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效果稍差。若在棉铃虫卵高峰期适时施药,供试的6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体内的钙黏蛋白(CAD)和氨肽酶N1(APN1)是Bt的主要作用靶标,两种受体蛋白的变化也是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Bt抗性和敏感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变化,分析受体蛋白表达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1、2龄幼虫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在敏感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随龄期的增加呈现“V”字形变化,1、2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3、4龄时显著降低,到5龄时表达量又有所增加。抗性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提前降低,与表达量最高的1龄幼虫相比,2、3龄时表达量显著降低,到4、5龄时又略有回升。说明棉铃虫中肠钙黏蛋白、APN1表达量的下降与抗性相关,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表达量不同。  相似文献   

12.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液中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复合蛋白—毒素Ⅱ。以该菌液和毒素Ⅱ分别饲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检测其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了该毒素对幼虫中肠内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的影响,取食拌有菌液和毒素Ⅱ的人工饲料的棉铃虫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延缓,发育历期比对照明显推迟;尽管一直取食混合原菌液(6.5×108 cells/mL)人工饲料的棉铃虫2龄幼虫前期死亡率很低,但是其生长发育几乎完全被抑制,该处理组所有幼虫均不能化蛹;原菌液对4龄幼虫的食量、发育历期、蛹重及化蛹率均有显著影响。菌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影响与菌液的浓度和幼虫的龄期成反比,稀释50倍的菌液对2龄和4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毒素Ⅱ(51.9 μg/mL)对4龄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时间(2 d)饲喂原菌液后更换正常饲料,仅延缓了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而对其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饲喂毒素Ⅱ的棉铃虫幼虫中肠主要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室内饲喂法,以抗Cry1Ac近等基因系棉铃虫为材料,比较转基因棉花33B和SGK321及其对照亲本DP5415和石远321对抗、感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棉铃虫在取食常规棉叶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取食DP5415和石远321两种常规棉花后,抗性品系棉铃虫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两种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棉铃虫,不仅其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且致死中时间也比敏感品系延长。取食9天后,抗性品系在常规棉花石远321和DP5415上发育到3龄和4龄幼虫的比例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发育到3龄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在常规棉上的蛹重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部分取食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棉铃虫可以化蛹,而敏感品系不能在转基因棉花上化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4个种和1组未定名种28个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幼虫的致死、抑制生长和拒食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高的口服毒性,含20%(V/W)嗜线虫致病杆菌CBl2、CB6、CB5、CB28菌株发酵液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6天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7%、88.7%、88.4%和88.4%,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5天后,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4%、95.1%、95.6%和93.8%,上述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5龄棉铃虫幼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7.6%、83.6%、91.4%和89.8%;光杆状菌CBl、cBl52菌株、嗜线虫致病杆菌CB19菌株和波氏致病杆菌CB32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菜青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2.7%、77.2%、75.8%和75.0%。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采用培养基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LC10、LC25和LC50)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剂量处理3龄幼虫48h后饲养,各处理组当代(F0)3~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3.8d,但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8~2.5d,子代(F1)1~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2.6d,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1~0.5d;各剂量处理后,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F1代4~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均比对照组减轻,且剂量越大,体重减轻越显著;各处理组F0代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6.27%、58.51%和71.17%,F1代分别下降了13.66%、52.61%和66.63%;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O-脱乙基酶(P450-ECOD)比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这两种酶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6%和23%~66%,但各处理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比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GSTs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6.23%、58.51%和71.17%。表明在LC10~LC50剂量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越高,其生长发育受抑制越显著,P450-ECOD和CarE比活力上升越高,GSTs比活力下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对Bt(Bacillus thuringiensis)Cry1Ac敏感和抗性品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肠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的mRNA表达,发现在抗性品系中羧肽酶表达量明显下降(约2.6倍);中肠汁液中羧肽酶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肽酶酶活性同样显著下降约2.2倍。羧肽酶作为重要的消化性外切酶(exopeptidase),能够消化摄取食物中的大量可吸收的蛋白质,抗性品系羧肽酶表达量显著下降表明该种群消化食物的能力降低,这可能会导致与抗性适合度相关的多种生理指标的下降。另外,体外成功表达棉铃虫羧肽酶,为从蛋白和抗体水品进一步研究羧肽酶在棉铃虫抗性适合度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