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喻铮铮  吴国玺  刘良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59-7161,7168
遥感影像以其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应用遥感技术,以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植被覆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进行了景观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的景观破碎度急剧增加,景观生态质量下降显著;2005年的景观及各植被覆盖景观类型被边界切割程度及其破碎化程度均高于1979年,且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形状更为复杂,由于斑块形状及分维数受地形、地貌、其他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相对固定,因此,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及其分维数的因素主要来自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利用1980年、2000年、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 5.3、ArcGIS 10.5和Fragstats 4.2软件对研究区近40a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其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植被覆盖度较高,以中、高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明显,呈西低东高...  相似文献   

4.
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文山州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异系数进行计算,观察全州20 a间的植被变化波动情况,最后对其景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0年文山州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植被较低覆盖度区和高覆盖度区呈上升趋势,增幅达44.2%、103.6%;中覆盖度区和较高覆盖区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59.2%、46.2%。全州有84.9%的像元处于稳定程度,整体呈平稳型。文山州在20 a间整体景观破碎度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较高、高植被覆盖度为整个区域的优势区域类型;景观多样性指标在2011年达到峰值,说明景观类型在此年最为丰富;聚集度指标在2020年最大,说明2020年各景观连通性最好;同时,景观类型优势区域也由较高覆盖度区向高覆盖度区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结果  ①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②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③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  结论  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尺度的荒漠-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选择干旱区典型荒漠-绿洲——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该地区1973年5月、1990年6月和2000年6月3个时段的Iandsat遥感影像数据(MSS、TM、ETM+),并结合气象数据,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该区域绿洲植被覆盖面积和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政策、人口等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期内,绿洲内的林地、耕地和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于受雪山融水供给的影响,该地区水域变迁幅度较剧烈;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田地区气温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而降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而且还将对和田地区的植被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3S技术,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东胜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沙地和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2000年-2005年增加、2005年-2010年减少,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和沙地面积减少变化显著。景观指数变化特征是: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增(PD)加、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减少,破碎度指数(CI)持续增高,景观格局逐年破碎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增加,景观异质性提高;平均形状指数(SHAPE-MN)增加,斑块的形状由复杂趋于简单,环境资源斑块逐渐减少,引入性斑块将增加。景观类型转移主要特征是:①耕地转向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806.6hm2、3 679.1hm2和2 109.8hm2;②草地转向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456.9hm2、3 136.4hm2、2 552.8hm2和1 374.6hm2;③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转向草地,转移面积分别是2 882.9hm2和3 327.3hm2;④还有638.3hm2水域转移成未利用地,1 064.5hm2林地转移成草地。  相似文献   

8.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吴佐  赵俊三  吴聪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06-9808,9810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最新地理国情及水利普查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体系分析计算了华宁县龙珠河流域地表覆盖和景观的分布、斑块特征、异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地表覆盖景观格局以林地、耕地为主,园地、水体和道路因受人为控制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流域整体受人为影响较大,景观破碎程度低,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这为政府或相应部门掌握该流域内地袁覆盖、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状况、将获取到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抚宁县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RDAS IMAGINE、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抚宁县1986年和2003年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加大, 结构更加复杂,多样性下降,各组成部分大小差距加大;在景观要素类型尺度上,耕地和林地作为主要类型优势进一步扩大,林地更加规则连片,耕地却更趋破碎化;园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减小和破碎;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但趋于破碎。  相似文献   

11.
林大伟  刘晨舒  刘剑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90-12992
在实地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应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福建沙溪流域(沙县段)遥感图像进行植被类型分类,并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指标,对研究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防洪堤建设过程中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预估与评价,为防洪堤建成后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技术的江西省植被生态环境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全球植被变化数据(GIMMS),通过计算每月NDVI变化率,并对研究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了江西省1982~2006年的地面植被覆盖情况。结果表明:25年来,植被覆盖呈微弱减少趋势,表明江西省植被生态环境有微弱下降的趋势;从季节变化看,江西省植被覆盖在春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冬季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对植被覆盖总变化量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市为例,对四期遥感影像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提取,并分析了城市扩张、景观指数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79~2007年沈阳市城市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逐年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日趋复杂;城市扩张与景观格局变化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4.
许文峰  蒙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589-7591,7602
以流溪河流域1985、1995、2005年3个不同时期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斑块数呈增加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平均形状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斑块数的变化趋势总体相同。②研究区内地类景观的分布距离变小,趋于集聚,受外界条件干涉显著,且后10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于前10年。③耕地、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同时,耕地与建设用地景观也是整个流域地类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所在。  相似文献   

15.
喻小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65-6667,6678
利用遥感最大似然分类技术,采用景观指数评价红寺堡灌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分别从景观斑块、景观类型两个水平上以及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红寺堡1989、1999、2003、2008年4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分类精度高,红寺堡灌区1989~2008年,在人为作用不断干扰下,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斑块数目增加,破碎度增大,均匀度减少,优势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得比较规则。在1989年的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到2008年主要为沙地,这是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1、1999年和2007年LandsatTM3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图像解译和景观分类并计算景观指数,对北京西北部山地森林近16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林地始终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前8a林地面积减少,后8a面积回升;各景观要素面积随...  相似文献   

17.
以沈阳地区为研究实例,利用NASA对地观测系统EOS系列卫星遥感影像,经过了滤波处理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研究地区的旱田作物进行不间断监测.计算出2003 ~ 2007年的年平均NDVI,分析出NDVI年际变化特征、作物生育期内的NDVI变化规律,并找出产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旱田植被指数的年际间差异明显,旱田作物生育进程与作物生育期内NDVI变化规律大致吻合,这表明作物产量与遥感植被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因此,根据同期地面作物产量调查数据与MODIS遥感数据,采用一次线性拟合法建立回归方程,简单分析出沈阳地区旱田作物产量与NDVI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忠发  李波  杨晓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91-15393
以贵州省大方县桶井村为示范区,介绍了样区的地理概况,采用2007年遥感监测数据对样区内喀斯特景观进行了分类,探讨了喀斯特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样区喀斯特景观的结构与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