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杉木优良种源推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林业科技》1995,(4):30-32,46
杉木优良种源推广的体会江西省杉木优良种源推广协作组我省于1976~198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杉木全分布区地理种源试验。历经10余年研究,于1986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江西省杉木优良种源选择的研究”荣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试验研究表明,由...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杉木不同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合理地区划种源,使调拔种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并提供育种原始材料,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统一组织,于一九七七年春开展全国第一次杉木种源试验。现将4年生幼林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杉木是我国特有重要用材树种,也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为了解杉木不同地理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生长量和抗逆性,给当地杉木造林选择优良种源;为研究杉木地理变异规律,对杉木种子调拨和建立杉木良种基地提供可靠依据;为发掘和保存杉木优良素质,给进一步选育杉木良种提供育种材料,我们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于1977  相似文献   

4.
<正> 杉木北起秦岭以南,在16个省(区)内均有分布。由于它分布范围广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群体内个体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杉木种源间的这种遗传性状的变异规律,从而合理地划分种源区,对于实现杉木适地适树适种源造林,提高林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言杉木是我省重要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长期以来有些地区杉木造林时采用的是生产力低,稳定性差的种源;某些杉木种子园也不全是采用来自优良种源的材料建园,造成我省目前部分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有些种子园所产种子遗传品质不高,因此,开展系统的杉木种  相似文献   

6.
杉木在我省分布区的生态环境极为复杂,从而不同的产地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反应。在不同产地种源的差异分析证实了其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基础上,本文利用杉木的部分生理、生态性状,运用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将我省杉木分布区内的种源划分成了五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7.
《江西林业科技》1994,(3):35-39,119
我省于1979年开展全国第二次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供试材料来自全国和本省计60个种源,设4个点,经8年试验表明,杉木地理种源间生长量差异极为显著,南岭山地种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其它种源,经过综合评定,为我省各生态区选出6-7个优良种源,再按出现频率高低选出全省适用的优良种源4个:融水、大田、锦屏、全同。8年生材积增益幅度30-70%。  相似文献   

8.
“七·五”期间,我省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经过艰辛劳动,潜心研究,协作攻关,共有44项成果获部、省奖励。现将其主要成果简介如下:l 杉木地理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省林科所完成的“杉木地理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课题研究历时14年,研究成果划分了省内杉木的3大地理种群。试验证明,南岭山地、湘、黔、桂3省交界处的都柳江、融江、  相似文献   

9.
杉木种源选择和福建省杉木优良种源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年多点有年重复的试验(时间超过1/2轮伐期)进行研究,评选出广西融水等15个高产种源,材积遗传增益9.05%—33.06%,其中省内种源8个,表明福建省杉木优良种源表现突出。福建省杉木优良种源区的轮廓界线是以武夷山杉岭的东南、博平岭北端、戴云山西北和鹫峰山以西所包围的地带。尤以闽江上游富屯溪、沙溪、建溪三支流中下游流域地区的海拔400m以下谷地丘陵地带的种源,增产趋势更为明显。我省杉木造林应优先选择本省优良种源,材积遗传增益可达0—40%,分别对省内杉木三大产区提出应推广的优良种源;同时,对在我省表现突出的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种源所代表的南岭西部融江、都柳江、清水江流域的种源,要适当引进。  相似文献   

10.
杉木速生优质种源家系选育研究课题通过鉴定在省科委、省林业厅主持下,于1994年11月22日在杭州省林科所举行杉木速生优质种源家系选育研究课题鉴定会。本项研究在“七五”攻关课题的基础上,“八五”期间对杉木生长性状、木材比重、管胞长度、形数、适应性以及种...  相似文献   

11.
我省于1979年开展全国第二次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供试材料来自全国和本省计60个种源,设4个点。经8年试验表明,杉木地理种源间生长量差异极为显著,南岭山地种源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其它种源。经过综合评定,为我省各生态区选出6─7个优良种源,再按出现频率高低选出全省适用的优良种源4个:融水、大田、锦屏、会同。8年生材积增益幅度30%─70%。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两次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参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三名平均生产量为后三名的152%—183%;第二次试验各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十名平均生长量为后十名的191%—223%。材积最大种源为最小种源的2—4倍。本省种源也优劣悬殊,我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59%。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稳定性,树皮厚度、侧枝粗度、bi 值等指标综合评定,为我省不同地区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并提出了种、条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13.
邵锦贤跟林业科技似乎有一种解不开的缘。1976年广西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他分到刚兴建的梧州市共青林场开山拓荒。那日子很苦。他们在山上住茅棚,断了菜就吃白饭,一干就是八年。然而就在这艰辛的八年中,他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分”、“全区杉木种源区划分和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的研究,主持了万亩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实验,贵州糠杉引种栽培试验。这些项目,1986年后都获得了市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共青林场也在他们手上耸立起来了,多次被奖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81年被团中央、国家林业部授予“绿化祖国…  相似文献   

14.
科技简讯     
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主持下,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攻关协作会议于10月8日至15日在我省句容县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区)科研教学单位的代表61人参加了会议.《林业科学》编辑部和《林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国家经委和林业部下达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国家科技攻关研究中的1977—1983年工作情况作了阶段总结,并审定了7年来全国协作组开展的两次全分布区试验阶段研究结果.一致认为,通过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基本弄清了杉木种源初期性状变异的规律和趋势;运用多点试验结果和多变量分析技术划分出了南岭山地杉木优良种源区,为全国各省区杉木造林选出了一些生产潜力高的适宜优良种源.这对杉木种子调拨、速生丰产栽培和良种繁育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议还对下阶段中试造林验证和示范推广作了具体布署.  相似文献   

15.
在杉木育种过程中,选出优良的种源是实现杉木"速生、丰产、优质"的关键性问题。针对目前杉木种源选优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提出运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系统指数模型法来解决杉木种源的选优问题,从而为杉木种源选择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搞好我省第二次全国五十四个产地的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三月三日至四日,在我所召开了全省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地处温和气候的太湖流域的吴县,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的盯眙,以及宁镇低山丘陵地区的句容等地的协作单位的代表,共十余人。 与会代表首先交流了开展第一次全国二十个产地杉木种源试验的经验,然后根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杉木优良种源推广西省杉木优良种源推广协作组1前言良种造林是实现林木速生、丰产、优质,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措施。杉木是我省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每年造林对良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工程造林和世行贷款项目造林,...  相似文献   

18.
杉木种源选择的投影寻踪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的投影寻踪法是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每一个种源的多指标投影成一维的指标值,根据投影值的大小就可直接进行排序.以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杉木种源试验为例,采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法开展杉木优良种源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快、生长量大、材性好的角度考虑,福建南平是最好的种源;闽北地区杉木种源的调拨以南平种源为佳,其次为湖南会同种源.这与实际试验结论相符,也与应用层次分析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应用改进投影寻踪法开展林木种源选择是可行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分布于16个省区,横跨南、中、北三个亚热带(以下简称南带、中带和北带)。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分布区的气侯、土壤及地貌等生态条件的差异,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影响,种内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源。为了研究杉木的地理变异规律,挖掘和保存杉木优良基因资源,区划杉木种子调拨范围,提高杉木生产力,我省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本文是1976年及1979年两次全分布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 杉木分布区广,由于分布区内气候、地貌土壤等生态条件的不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存了生产力相差很大的不同种群。我省武夷山与鹫峰山、戴云山相夹的中间地带是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参加全国第一次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的莱州试点就在此范围内,桃源试点在其南部边缘。苗期及幼树阶段的试验初报指出:苗期生长状况所表现出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