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山西省优质小麦生产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山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 1 400万亩左右,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近 1/3,是最重要的商品粮食和人们喜食的重要细粮,在全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西省处在中晚熟冬麦地带,小麦生育期较长,生态环境有利于优质小麦生产,小麦蛋白质含量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是我国优质小麦产区之一。据山西省种子总站对全省 31个小麦主栽品种的测定,粗蛋白含量≥ 14%的有 12个品种,湿面筋含量≥ 35%的品种有 29个,沉降值≥ 45毫升的品种有 4个,有 11个品种可作为面包专用粉配麦使用。全省已筛选出晋麦 64、临汾 255、济南 17、高优 503、晋麦 67、太核 5116及京 9428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 我国优质小麦需求量较大,优质小麦生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适度扩大山西省优质小麦生产规模,缓解优质小麦供求矛盾,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应对 WTO挑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西省农业厅资料,2001年山西省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如下。1.小麦目前,省内外市场对加工专用优质小麦需求量较大。且价格看好。山西省具有栽培优质小麦的生态条件和技术品种优势,小麦产区应稳定面积,在优质化和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希望广大农民朋友积极与粮食购销及面粉加工企业签订订单。按市场需求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优质高筋而包粉小麦。  相似文献   

3.
从面粉食品工艺谈优质小麦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生产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小麦作为面粉食品工艺的一种重要原料 ,必须达到制粉工艺的要求才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 ,了解面粉食品工艺 ,研究面粉食品企业发展趋势 ,对于定位小麦区域生产档次、科学确定小麦生产规模、有的放矢地培育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1 生产优质专用粉必须选择优质专用小麦1 .1 面粉消费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专用化、多样化面粉食品作为主食之一在消费者需求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消费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对面粉消费需求也…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山西省小麦品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各种食品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入手,提出了山西省小麦品质改良的目标及其途径,旨在为山西省优质小麦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小麦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实施了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进一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证。1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方向发展优质专用型小麦必须以丰产为前提,以综合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优质小麦生产发展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粮食优质优价政策的拉动,优质小麦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优质小麦的发展势必对小麦总体生产的现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将会出现小麦生产规模和布局的调整和重组.在此,对河北省优质小麦生产的发展谈几点自己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水平的日益增长,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既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新趋势。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提高小麦单产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优质小麦生产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山西优质小麦的育种、品种品质以及生产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山西省育出了不少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与国内品种比较,品种品质属中上乘水平,但从整体水平看,与国家标准及进口小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②这些优质小麦品种数目不多,而且大都品质不稳定,农艺性状差,生产上不能形成规模;③山西省优质小麦面积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④山西省优质小麦品质区划及审定工作不完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优质小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王建霞 《乡村科技》2020,(6):34-34,3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通过选用品种、科学搭配、合理布局,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手段,可以带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现状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3万hm2左右,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近1/3,是我省最重要的商品粮食和人们喜食的重要细粮,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供求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小麦生产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加工转化快速增长,优质专用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势在必行。但其发展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下面就优质专用小麦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前言:小麦是略阳山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主要细粮之一,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种小麦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小麦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视程度逐步弱化,人口稳定增长与小麦产量下降矛盾突现,小麦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直接影响到农村稳定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略阳小麦生产方式的转变、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对推进略阳城乡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麦生产现状1.生产概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和种植不足戚为我国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改善我国小麦生产品质结构,国家制订了《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长江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由于降水量多.自然条件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等的形成.但对弱筋小麦的生产相对有利.是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而弱筋小麦在栽培技术上与中筋、强筋小麦有很大的差异,产量和品质难以协调。本文总结了扬麦15的选育过程,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对其产量与籽粒品质的调控作用.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抓住机遇,加快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开发的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及其加工制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我国人口多,吃饭问题大,长期以来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多集中在提高小麦产量上,对小麦品质重视不足,导致我国小麦品质普遍较差,为满足国内对小麦数量和品质的要求。国家不得不每年进口大量小麦和面粉。为改变这咱不适应的落后局面,从1986年开始,选育优质小麦品种,制定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研究品质栽培技术,探索优  相似文献   

15.
小麦适应性强,种植效益好,分布广,用途多,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小麦是人们食用的主要细粮作物,为提高小麦产量,现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用优质良种应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千粒重大、产量水平高、抗逆性强、成熟适中.且株型紧凑,落黄较好的优良品种;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9,(21):62-63
运城是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小麦产业链,特别是优质小麦产业链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运城市小麦产业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运城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对当前运城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发展优质小麦、打造运城特色面粉品牌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推动运城市小麦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是提高小麦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通过对近几年西安地区优质专用小麦推广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食品加工行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社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为了种植出更加优质的小麦,并满足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对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结合云南省永善县小麦种植情况就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论述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好的促进小麦增产和增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小麦如何高产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本文就施肥整地、小麦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病虫草防治、以及收获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省汝南县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的高产与高效,从而为麦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小麦如何高产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本文就施肥整地、小麦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病虫草防治、以及收获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省汝南县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的高产与高效,从而为麦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