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特点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认为,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解决好个体、群体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获得超高产量的方法和途径是结合当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外因,提高三度,协调三要素,充分利用四因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属黄淮海生态类型区。夏玉米常年播种面积3.5万公倾,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宁陵县涌现出大面积每667m2平均产量超600~700kg的高产典型。为更好地指导玉米生产,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特制定本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
直播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直播玉米密植通透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直播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 产量目标:产量为1.2万~1.5万kg/hm^2; 产量结构:保苗7.0万~7、5万株/hm^2,最高不超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以来,我市每年都采用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栽培方法培创小面积夏玉米超高产试验田,其中,1996年全市有5处0.45hm2夏玉米平均产量达到了13500kg/hm2;1997年在上述地块继续进行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攻关试验,虽然在玉米生育过程中,遇...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机械化生产程度逐年提高,为了促进玉米种植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介绍了机收玉米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摘 要: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主导品种,采取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相结合,对项目组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及农户高产田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10500~12000 kg/hm2提高至12000~13500 kg/hm2,收获穗数增加7736.25穗/hm2,增加了10.69%;产量增加1343.4 kg/hm2,增加了11.97%。产量水平由12000~13500 kg/hm2提高至13500 kg/hm2以上,收获穗数增加6333.75穗/hm2,增加了7.91%;产量增加1482.6 kg/hm2,增加了11.80%。直接通径系数,穗数(X1)为0.8146,穗粒数(X2)为0.1233,千粒重(X3)为0.1275,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产量。‘中单909’、‘登海605’、‘登海618’、‘郑单958’等品种,豫东平原夏玉米实现13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种植密度为87000~91500株/hm2,收获穗数为84000~88500穗/hm2、穗粒数480~485粒、千粒重330~340 g。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栽培;通径分析;技术路线;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兖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山东省西南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自国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来.兖州作为“山东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核心试验区之一.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了小麦单产9750kg/hm^2超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2005年和2006年.兖州市种植的1hm^2郑单958玉米超高产攻关田.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8.
青贮饲用玉米生长速度快,茎叶繁茂,生物产量高,一般生物产量不低于60t/hm2,干物质产量高于200g/kg;营养丰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低;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耐密性好。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青贮饲用玉米生产正向大面积高产稳产和小面积超高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选用高产、多抗、紧凑型优良玉米品种浚单20作为供试材料,对黄淮海夏玉米的种植密度、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变化及群体光合势进行分析,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浚单20在高密度条件下维持了较高的整齐度,叶面积高值持续期达60d以上,整个玉米生育期内PAR_Avg≥300mmol/s/m2的有效光照时数达780h以上。通过高产栽培措施的综合应用,2005年和2007年均实现了超15000kg/hm2的夏玉米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寒冷凉旱地玉米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有庆 《作物杂志》2002,18(5):21-22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法对青海西宁地区旱地玉米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覆膜穴播比垄上覆膜穴播更利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条件,增加旱地土壤水分,使玉米生长发育良好,经济性状改善,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从事夏玉米高产栽培的生产实践,制订了包括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提高播种质量、田间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2.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筛选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主产区之一,2008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8.7万hm2,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多年来,由于当地农民受"稀植结大穗,一穗顶两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选用的玉米品种以稀植高秆大穗品种为主,667m2留苗一般为3000~3500株.密度普遍偏低.大量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改种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667m2增苗500株,产量可增加50kg左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要阐述了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了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环境因素、技术投入和品种质量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因素;栽培技术不到位、肥料利用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主要技术因素:品种差异是实际产量与试验产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在因素.提高玉米实际产量的途径一方面要切实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另一方面要改良品种,提高品种的综合抗逆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引进中晚熟玉米新品种建立“早熟西瓜/中晚熟玉米”模式,提高模式玉米产量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中熟玉米新品种抗耐性强,产量构成因子发展均衡,资源利用效率高。“早熟西瓜/中晚熟玉米”模式,玉米产量增产16.9%~60.4%,经济效益提高10.8%~12.6%。  相似文献   

15.
李四清 《中国种业》2016,(11):73-74
<正>玉米、洋芋是垫江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5%、15%,玉米是畜牧业和工业的最重要原料。玉米—秋洋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就是在玉米种植期间不种其他作物,减少荫蔽、减少其他作物与玉米争光争肥、减少病虫害危害,达到玉米高产的目的。玉米收获后种秋洋芋,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秋洋芋的优点是种植时间短、产量高、效益好,这种栽培技术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好技术。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1)作早玉米时,从播种期看,“3119”品种4月15日播种产量最高,其余5个品种4月5日播种产量最高;(2)作晚玉米时,从播种期看,登海一号、“3119”和“9313”3个品种7月20日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产量的形成由遗传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本研究于2017-2019年选用熟期差异较大的2个典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德美亚1号,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春播玉米区不同纬度和积温资源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和呼伦贝尔4个试验点开展联网试验,分析积温条件差异对于品种熟期选择的影响及其增密增产措施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积温充足区晚熟品种郑单958较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具有更高的产量表现,随着纬度升高、积温减少,在资源限制环境下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差异逐步缩小。增密种植显著提高早熟品种的产量,但晚熟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差异明显缩小。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合理选择熟期品种,积温充足区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积温限制区域结合增密种植措施弥补产量损失,实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协同提高,促进东北春播玉米生产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包括品种选择、培肥地力、科学播种、合理密植等九大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玉米产量、防治病虫害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根据现阶段玉米种植的现状,针对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对后续玉米产量和品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县位于湘东南罗霄山脉中段南岭之中,是一个境内峰峦重叠,坡陡谷深,全年有效积温2300℃,无霜期235天,日照1617.2小时,降雨量1663.1mm,尚属“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高寒山区。近年实行稻田改制,我们推广玉米-杂交稻两熟轮作制后,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稻田产量和产值,现将玉米—杂交稻两熟制试验田,三年夺得亩产过吨粮收成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