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宿一兵 《现代农业科技》2006,(23):154-155,157
从我省的"农家乐"旅游应挖掘其文化内涵,搞好"农家乐"旅游的形象建设工程、开发其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农家乐"在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之后,必将逐步走上旅游产业正轨,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商业资源转变,成为我省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论“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省的“农家乐”旅游应挖掘其文化内涵,搞好“农家乐”旅游的形象建设工程、开发其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农家乐”在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之后,必将逐步走上旅游产业正轨,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商业资源转变,成为我省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代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6-13028,13109
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空白。根据笔者参与的黑水卡斯达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采访活动,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进行黑水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游客对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知度极低;游客市场需求多层次化;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认知度低,缺乏相关宣传;游客更倾向于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结论。基于此,笔者分析了黑水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归纳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这两项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主打"卡斯达温"牌的黑水旅游开发模式,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无文化的旅游现状,增加黑水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层次,从硬件上、软件上进行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布局,配以其他类型资源布局,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扩大乡村旅游中的文化消费探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现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而对乡村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相关文化产品设计,可使得乡村旅游重新焕发生命力。笔者以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为例,通过对乡村旅游形式的研究,总结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提升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及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珍贵文化资源,包括各类民俗活动、传统节庆、传统艺术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舟山发展乡村旅游,应挖掘舟山渔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舟山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是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环节。赋能中存在何种困境、如何实现赋能成功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研究发现,赋能过程中主要存在环境、主体、价值、动力等四大维度的现实困境。应从构建心态秩序、培育行动主体数字素养、促进现代性与乡土性承接融合、推动新内生式发展模式等思考发展进路,以实现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在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挖掘特色的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本文在阐明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81-19282,19286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解读乡村旅游的涵义以及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富有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氛围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根本的属性,乡村旅游地所蕴含的丰富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的基础和灵魂.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由乡村旅游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意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对维护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注重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湘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相较于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但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保护意识不够、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观念及方式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管理手段的更新方面着力,进一步挖掘湘西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李艳芳  梁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42-19843,19870
阐述了石家庄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目前开发的主要模式,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特色",从而提出了石家庄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湘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梳理了湘南地区文旅资源的概况,分析了湘南地区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提出了湘南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湘南地区乡村文化的繁荣,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提升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助力湘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该区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色。并从实现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业开发共赢的角度提出了10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长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96-20399,20402
为了克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从法律角度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培育村镇银行的对策:一是完善村镇银行立法;二是放宽村镇银行的发起人资格限制;三是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四是依据税法给予民族地区村镇银行税收优惠;五是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六是重构村镇银行监管法律责任制度;七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八是对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实施倾斜性的货币政策;九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相似文献   

15.
杨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以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制作地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旅游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与非遗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为绥化市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要深入挖掘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进行适度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建议,强调开展节事旅游、创新旅游商品、开展体验式展销等策略,旨在促进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9.
湖北名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了湖北省名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并提出了8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