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蚜茧蜂是麦田穗期麦长管蚜和黍缢蚜等蚜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一般年份被寄生的僵蚜率在5—10%,个别高的年份可达40%以上。笔者于1989年4月底到5月下旬,选择相距较远的麦田3块,每块田内随机取点30个,每点30穗,每5天调查一次,逐穗记载僵蚜数。将调查结果以4种聚集强度指标分析,表明僵蚜(即蚜茧蜂幼虫)在麦田一般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主要是受环境(食料)因素所造成的.利用 Iwao(1971)提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15~20℃下模拟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的野外越冬环境,研究4种不同补充饲料对越冬期成虫的保种效果。结果表明:用蔗糖水+冷冻甘蔗粉角蚜饲喂,能显著提高瓢虫的越冬存活率,210d后存活率达67.5%,保种效果最好。且存活的成虫重新取食新鲜甘蔗粉角蚜后能快速恢复繁殖能力。5-6月在蔗田粉角蚜点状发生时,将室内保种存活大突肩瓢虫成虫按100头/667m^2释放,30d后有蚜株率和有蚜叶片率分别由释放前的50.3%和45.0%降为0,与对照相比控蚜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3.
甘蓝蚜危害油菜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用一种衡量蚜虫危害的新尺度——“累计蚜量(头/天)”,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单株损失及补偿作用分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苗期、苔花期、荚果期都存在着一个造成损失的临界危害量(C)。苗期 C 为360~440(头/天),苔花期 C 为13500~16500(头/天),荚果期 C 为2700~3300(头/天)。危害量与损失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 曲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害株”的概念,既有蚜虫而又影响产量的植株。并结合蚜虫消长规律及累计蚜量的计算原理推导出确定“有害株”蚜量标准的公式B=C/(1/2)T(1+Q~n)+ITQ(1-Q~(n-1))/(1-Q)经比较,认为“危害株率”是蚜虫防治指标理想的尺度,它不仅明确可靠,而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最佳防治适期,选择未施农药有代表性棉田3块,采用“Z”字形取样,每3天调查一次真计数、蚜量、卷叶情况,另设出苗、2、3、4片真叶,百株蚜量为400、500、600、800、1 000、1200头共计24个处理,两次重复做接蚜试验。接蚜前用触杀剂农药控制试验区无蚜害。接蚜后每小区选20株棉花,进行调查。试验结果:在出苗至第1片真叶期,百株蚜量从0上升到300头,最后达2000头,卷叶株率上升到3.1%,最后达100%。此时棉苗耐害性差,百株蚜量在300~500头,平均卷叶株率  相似文献   

7.
水稻穗期灰飞虱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灰飞虱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结果表明,在浙江北部稻区,灰飞虱年发生5~6代,9月下旬至10月为全年种群数量高峰,也是为害晚粳稻穗严重期;随着水稻穗期虫口密度上升,产量损失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受害稻穗粒重下降,空秕率上升,是导致水稻减产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建立了为害损失关系式,拟订经济允许水平,综合提出水稻穗期灰飞虱防治指标为水稻齐穗后7~14d为防治适期,每穗灰飞虱成、若虫密度3~5头。  相似文献   

8.
2a的试验调查表明,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的侵入以穗茎部和倒一节为主,穗部以下各节也可侵入;三化螟有转移为害习性;在大发生年,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必须防治两次,第一次防治适期应以卵孵始盛至卵孵高峰期为宜,间隔5~7d后防治第二次。  相似文献   

9.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及抗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从小麦抽穗到成熟,受蚜虫为害,千粒重降低3.2%~47.0%,减产10%~15%,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40%以上。麦穗蚜对氧乐果已达中抗水平,LC50为122.55;对吡虫啉、抗蚜威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LC50分别为53.78和30.96;对啶虫脒、阿维虫清的抗性较低。依据麦穗蚜防治现状及抗药性,结合小麦穗期既是麦蚜的主要为害期,也是麦田天敌大量繁殖期的实际,从保护麦田生态系统,延缓麦蚜抗药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重视保护天敌,构建麦田半自控生态系统等麦穗蚜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调查并分析了导致2006年玉米穗期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暴发成灾的主要因素,认为田间有一定的初始种群数量、感蚜寄主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适宜玉米缢管蚜种群高速增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工作的缺失是导致2006年当地夏玉米田穗期玉米缢管蚜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提出了以清除田间、路、沟旁杂草,隔行去雄、品种抗性改良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与精准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小麦穗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蚜虫和第 1代粘虫。我站从 1995年开始对这些病虫害兼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找出了兼治这些病虫害的最佳时期和简便的防治方法。小麦在开花灌浆期遭受病虫危害会造成很大减产。这个时期一般年份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大多为3.7~ 10 .8,严重者达 32 .2 ,平均为 16.3;小麦锈病病情指数一般为 1~ 1.3,最高达 2 .7,平均为 1。蚜虫百穗有 5 17~ 5 70头 ,最多为 15 39头 ,平均 771.8头 ;第 1代粘虫最多有虫 17~ 32头 /m2 。莱西市小麦开花盛期和灌浆初期 ,每年都在 5月 2 0日前后 ,这时多数麦田的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山东危害忍冬新纪录种——忍冬皱背蚜(Trichosiphonaphis lonicerae Uye)在19、22、25、28℃和31℃5个恒定温度下,1~4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仔历期和产仔量。结果表明,在19~31℃温度范围内,忍冬皱背蚜各龄期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仔历期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25℃时产仔量最大,平均单头雌虫产33.03头若蚜;忍冬皱背蚜1~4龄若虫、全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8、15.99、13.36、12.95、14.66℃,有效积温分别为26.43、23.15、30.18、27.81、127.12 d·℃。建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速率的相关式拟合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忍冬皱背蚜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麦穗期蚜虫不同防治指标的经济效益分析张国彦(河南省植保植检站郑州450002)张飞跃张治业任淑芳杨晓峰(河南省偃师市植保站)陈国政(平顶山市植保站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穗期蚜虫(主要为害穗部,简称穗蚜)已经成为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主要害虫。由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防治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通过生命表技术方法分析了2种寄生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防治潜能。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在羽化第3天和第10天出现2次寄生高峰,占其总寄生量的13.7%和8.0%,在2次高峰之间逐日寄生粉虱数量比较平稳,单雌逐日平均产雌数保持在10.6~13.4头,10 d后寄生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浅黄恩蚜小蜂羽化10 d内逐日寄生粉虱量变化不大,单雌逐日产雌数稳定在4.2~5.4头,羽化14 d后寄生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R0、T、rm、λ值分别为171.5、18.0、0.2854、1.3303和61.6、16.2、0.2544、1.2897;粉虱若虫充足时,丽蚜小蜂平均单雌寄生若虫数是浅黄恩蚜小蜂的2.7倍,而后者平均单雌取食若虫数为60.6头,明显高于前者42.7头,总的来看,丽蚜小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总量220.8头,明显高于浅黄恩蚜小蜂的127.9头。表明在应用寄生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时,单独释放丽蚜小蜂比浅黄恩蚜小蜂显示出更好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5.
武玉臻  王向阳 《昆虫天敌》1990,12(3):138-141
本文用15块田(次)的分布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麦田穗期蚜虫僵蚜(代表蚜茧蜂幼虫)、七星瓢虫的田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其(?)——(?)的回归关系式依次为:(?)_(蚜)=3.9816+3.1262(?)、(?)_(僵蚜)=0.4962+3.3849(?)、(?)_(七星)=0.3466+1.4894(?)。同时,还对穗期天敌对缢蚜的跟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我国的棉花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在山东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棉蚜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Maerosiphun avenae(Fabricius~*),历年在三熟制晚稻穗期发生量小。1980—1983年调查中,晚稻上越夏麦蚜,百穴有虫15—50头,1984—1986年发生也均较轻。而1987年我县34万亩晚稻普遍受害,调查131块田,有蚜穗率59—100%,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穗期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品质影响最大.介绍了黑龙江省玉米穗期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白星花金龟、玉米蚜的发生情况,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防控,辅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对策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桃树谢花后,果枝上接种不同数量的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结果得出不同蚜虫数量均能引起桃树枝叶明显受害,并且随着虫量增加受害程度加重;每果枝蚜量达20~60头时,导致果品产量明显损失;各接虫量都未引起果品糖度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桃树谢花后为桃蚜防治的关键时期,每果枝蚜量20头可以作为防治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粉锈宁防治水稻穗期“综合症”效益好房县植保站(442100)段明乐90年代后随着杂交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穗期“综合症”发生为害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1995年省农业厅给我县下达了水稻穗期“综合症”防治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并与省植保总站签订了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