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兵兵 《齐鲁渔业》2008,25(12):35-36
斑马鱼(zebra fish)SL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隶属鲤科、短担尼鱼属。斑马鱼的体型呈纺锤形,成鱼体长4—6cm。体侧有像斑马一样的纵向条纹,故得名斑马鱼。野生型的斑马鱼背部为橄榄色,体侧从头至尾布满多条蓝色条纹,红色斑马鱼全身为亮红色,体侧从头至尾分布数条浅粉色条纹,极具观赏性。雄斑马鱼鱼体修长,鳍大,体色偏黄,臀鳍呈棕黄色,条纹明显;  相似文献   

2.
三种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星鱼 (Trichogastertrichopterous)和斑马鱼(Brachydoniorerio)是世界性淡水热带观赏鱼 ,其摄食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尤其在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 ,开口饵料是其生长 ,存活的重要条件。实际养殖中各种原因往往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因此 ,这一过渡阶段 ,被一些学者称为“敏感时期”。观赏渔业的迅速发展 ,对鱼苗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更高 ,开口饵料更加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不同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笔者选用天然饵料、杨氏饵料和蛋黄…  相似文献   

3.
斑马鱼及其人工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伟成  李明云 《水利渔业》2006,26(1):31-31,39
斑马鱼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科研价值。就斑马鱼的生物学习性、人工繁殖、幼体培育以及常见病害的防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海鲜世界》2004,(6):15-15
斑马鱼原产于南亚印度及孟加拉国的沿海各地的淡水水域,是一类小型的淡水观赏鱼类。由于其适应力强,对水质和食物要求不高,繁殖简单,成为初学者的首选。另外斑马鱼的品系较多,有很多是独具特色的、在观赏中较多的如豹纹斑马、金斑马等,近年来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发光能力的斑马鱼,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广大爱好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匙吻鲟仔幼鱼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匙吻鲟 (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 ,主要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其附属的水域。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 ,适应性强 ,生长迅速 ,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其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较高的观赏性。我国于 1 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匙吻鲟 ,经过十年的养殖 ,积累了一些经验[1~ 4] 。匙吻鲟的苗种培育一般采用在池塘原池培育浮游动物或在水泥中投喂浮游动物[2 ] 的两种方式进行 ,有关用人工饵料培育匙吻鲟仔幼鱼的方式则鲜见报导。笔者于今年 5月…  相似文献   

6.
浅色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鲵,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2周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为探讨浅色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  相似文献   

7.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8.
9.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谢仰杰  黄良敏 《水产科学》2011,30(6):362-368
鳗鲡属(Anguilla)鱼类共有19个种和亚种,其中以日本鳗鲡(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anguilla)的人工养殖最为广泛。鳗鲡主要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除了欧洲鳗鲡及美洲鳗鲡(A.  相似文献   

10.
11.
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黄姑鱼(Argrrosomus japonicus)俗名巨鸣鱼,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由于其生长快,产量高(不加增氧设施池塘可达4500 kg/hm2)病害少,耐粗饲,饵料系数低、易捕捞等优良品性,成为海水池塘易于养殖的又一新品种(当年可达商品鱼规格400~600g),因其肉丰味美,故在日本、韩国市场比较畅销,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鱼的来源与培养 1.亲鱼的来源一是捕捞长江流域野生鳜鱼,驯养培育作亲本,二是用人工养殖的长江水系鳜鱼培育为亲本。以防止近亲繁殖,避免南方早繁苗携带特定病原体,改变目前用南方早繁苗当年鳜鱼集中年底上市局面,实现均衡应市。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江苏省南通市在发展鳜鱼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受苗种全部从外地引进的制约发展不快。为此,笔者在2001年进行鳜鱼人工繁殖小试的基础上,2002年在江苏省海门市国营水产养殖场承担实施了南通市科技局下达的《鳜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课题,共催产亲鱼15组,产苗61.7万尾,育成2cm左右的苗种7.26万尾。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  相似文献   

14.
12月底从海上网箱挑选14尾1 5龄以上,健康、外表无伤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 dum),移至陆地盖有顶棚的大水泥池进行强化培育。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养,结果显示,亲鱼在陆地强化培育比在海区网箱提前约7 d成熟并自然产卵。受精卵在室内育苗池进行人工育苗,在海水比重为1. 020±0. 5,pH 8 1~8 4,水温在27. 0、29. 2 ℃时,仔鱼孵出时间分别为26、24 h,孵化率为88 .8%~93 .5%。孵出后的仔鱼在第7~9天为死亡高峰期,第11天左右的仔鱼体色有明显的变化,由棕红色变为黑色。经过1个月的培养,仔鱼的成活率约为9%。  相似文献   

15.
香鱼是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为丰富我省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渔业生产效益,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我们进行了香鱼生产性人工繁育技术试验,成功培育出体长3.0cm的香鱼苗45万尾。现将有关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鳜鱼全人工繁育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鳜鱼是肉食性凶猛鱼类,其食性特殊,终生以活鱼虾为食,生长快,个体大,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经济价值高,为我国名贵淡水鱼。但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野生鳜鱼资源锐减。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鳜鱼资源,适应规模化人工养殖鳜鱼的需要,我们开展了鳜鱼全人工繁殖及大规格夏花培育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取得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水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水质分析方耀林余来宁郑卫东宁宗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434000)我国拥有丰富的淡水养殖鱼类的种质资源,主要养殖对象的种质优劣直接影响着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寻求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淡水鱼类近5 000种,其中海水鱼约占三分之二,淡水鱼约占三分之一,鱼类养殖种类数由6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目前的百种左右,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眼斑双锯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对野生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进行驯养使其达到性成熟、配对、产卵。显微镜下观察其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同大多数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卵裂;在水温27.0±0.5℃条件下,经192~216h完成孵化;仔鱼在孵出的第2天开食轮虫,4~5d变态为稚鱼,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8~20d进入幼鱼期,45~50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及碎虾肉。  相似文献   

20.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