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豆品种根系的生态类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田佩占 《作物学报》1984,10(3):173-178
1980和1982年观察了适于不同条件下种植的9个大豆品种的根系。结果表明,大豆初生根系与后生根系的相对差异是植株对土壤不同层次水分及养分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状。品种间初生根数及后生根数的差异均较明显,但后生根的差异为初生根的四倍。其干重也有相似变化。根据这些差异可把大豆品种分为初生根型、后生根型和中间型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断根对不同根型小麦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根型的2个小麦品种盆栽起身期断根,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使得断根后期小麦光合速率升高,小根系旱地品种晋麦47断初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而大根系品种石4185断部分次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同时晋麦47产量降低,而石4185在断部分次生根后产量增加;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灌水量对宁夏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灌水量对不同年代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5个不同年代宁夏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宁夏灌区4种水分处理条件下,研究了灌水时期对不同年代宁夏春小麦品种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灌水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明显影响;T1、T2处理,‘毛火麦’和‘宁春27号’的叶绿素含量、Pn、WUE较高,在T1、T2和T3处理下其产量与其他品种(系)差异不显著。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区品种(系)‘宁春4号’、‘宁春50号’和‘J63’的叶绿素含量、Pn、WUE高于‘毛火麦’和‘宁春27号’且产量正常灌水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宁夏灌区在保证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增加抽穗期灌水,各品种(系)既保持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又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灌水量对不同年代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5 个不同年代宁夏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宁夏灌区4 种水分处理条件下,研究了灌水时期对不同年代宁夏春小麦品种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灌水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明显影响;T1、T2 处理,‘毛火麦’和‘宁春27 号’的叶绿素含量、Pn、WUE较高,在T1、T2 和T3 处理下其产量与其他品种(系)差异不显著。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区品种(系)‘宁春4 号’、‘宁春50 号’和‘J63’的叶绿素含量、Pn、WUE高于‘毛火麦’和‘宁春27 号’且产量正常灌水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宁夏灌区在保证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增加抽穗期灌水,各品种(系)既保持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又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6个春小麦品种(系)及北方冬麦区的17个冬小麦品种(系)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23个微卫星引物在2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6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物为2.9个. 分析发现, 冬小麦群体内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60个)及平均遗传距离(0.4504)明显高于春小麦(48  相似文献   

6.
旱地春小麦──宁春20宁春20系固原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青海尤生1号×宁夏作物所69B358/甘麦35×地方老春麦)/(青春21×69B385)复交,于1989年育成。1994年经宁夏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宁春20籽粒白色,长圆形。初生根为6~8……  相似文献   

7.
小麦根系分为初生根和次生根,其生长发育首先是由遗传特性控制的,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发育阶段,不仅两类根系生长特性不同 ,而且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也存在着差别.目前,有关活菌对小麦根系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光合复合菌PSB对冬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影响,旨在为合理调控作物根系,充分发挥根系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根系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玻璃管观测法研究了四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肥水平下和在无灌溉条件下的根系生长动态.用固定样方法调查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动态.于成熟期测定了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了不同施肥、土壤水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施肥量可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但使地下部分生物量减少;无灌溉条件下春小麦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高于灌溉条件下的春小麦.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黑土条件下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黑土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品种实现优质高效的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选用2个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4号’‘( NM4’)和‘农麦5号’‘( NM5’),2个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号’‘( JQ7’)和‘津强8号’‘( JQ8’)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3种施氮量0 kg/hm2 (N0)、120 kg/hm2 (N120)、240 kg/hm2 (N240)与品种互作对黑土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量和品种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 或P<0.01),且施氮量×品种互作效应显著(P<0.05)。黑土条件下,如果仅从施氮量角度考虑,应采用N 120 kg/hm2的处理实现春小麦优质高效;如果仅从品种角度考虑,要获得较多的蛋白质产量和氨基酸产量,应选用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8 号’;如果从施氮量和品种互作的角度分析,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 号’×施氮量N 240 kg/hm2,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5’号×施氮量N 240 kg/hm2能够实现黑土地小麦优质高效。【结论】该研究为黑土区改善春小麦品质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及抗旱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是成株期根系分布的基础,与抗逆和产量密切相关,全面认识苗期根系及抗旱特性,对于抗旱优异种质的利用和早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39份山西省小麦品种(系)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苗期根系性状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正常生长下山西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多样性丰富,地方种变异最大;不同年代品种中,除最大根长随年代略下降外,其他性状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根系性状对水分胁迫响应存在差异,总根长对水分最敏感,其次为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最大根长和平均根数不敏感。苗期根系综合抗旱能力随年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地方种和20世纪70年代品种多为中抗,80和90年代的品种抗旱性较低,2000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抗性较高,其中旱地品种抗性最好。苗期根系抗旱特性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生物量与雨养条件下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与成株期抗旱性也显著正相关。因此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可作为半干旱地区旱地育种过程中抗旱性和产量的早期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钼对不同专用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钼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和结构效应,以不同专用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钼对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发芽势、发芽率、根系活力、根尖结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钼处理液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0 mg/L促进效果最佳,高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钼影响种子淀粉酶活力相一致;小麦根系活力、根长、芽长、根重和芽重随钼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促进后抑制变化趋势,但根比芽对钼敏感;一定钼浓度能促进根尖分生区细胞体积变大和数量的增多,但分生区不同部位对浓度响应有差异;不同专用小麦对不同钼浓度响应有别,品种对钼反应敏感表现为中筋小麦‘扬麦16’>弱筋小麦‘扬麦19’>强筋小麦‘罗麦8号’。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高以盐渍化为代表的中低产田的产量,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总产量的主要途径,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据300 mmol/L盐浓度下的发芽率和水培苗期在200 mmol/L和400 mmol/L两个盐浓度梯度水平下的株高、根长、根数变化,对选自不同生态类型区的21份冬小麦资源及育成品种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并依据盐胁迫下的小麦发芽率和苗期植株变化对供试材料的耐盐力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1级耐盐材料3份;2级耐盐材料3份;3级耐盐材料5份,丰富了小麦耐盐种质资源。该方法与田间盐池鉴定方法相比,具有工作量小、速度快的优点,且鉴定结果与田间表现吻合度高,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进一步提高盐渍化土壤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棉花种子发芽过程中,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及赤霉素(GA3)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对照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过程中,生长素(IAA)和三种细胞分裂素(iP+iPA、Z+ZR、DHZ+DHZR)无论是在下胚轴还是在胚根中,前期(48h前)含量较高,后期相对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2)赤霉素降低了胚根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但是提高了72h以前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3)赤霉素浸种显著的抑制了棉苗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下胚轴和胚根中前期生长素和三种细胞分裂素的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主要根系性状对施氮时期反应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日本晴、武运粳8号、扬稻6号、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不施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等4个不同氮肥施用时期的处理,研究水稻抽穗期主要根系性状对施氮时期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穗型品种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小穗型品种在每株不定根数、每株不定根总长上具有优势,大穗型品种在每株根干重、  相似文献   

16.
SAP、PAM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SAP和PAM的复配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SAP和PAM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复配>PAM>SAP>CK,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各处理较对照增幅为3.98%~6.86%,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增幅为13.6%~64.78%,复配处理增幅最大,说明施用SAP、PAM均能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尤其是复配处理效果更显著。SAP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时期根部生长量变化较为平缓,对小麦苗期生长量影响较大,PAM处理的地上、地下干物质重和根冠比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均为最高,说明PAM可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发育。SAP、PAM单施和复配均可提高小麦产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0.35%、19.09%、16.44%,PAM处理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提高产量,复配处理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中常用的6个烤烟基因型为材料,进行了室内培养和漂浮育苗试验,研究比较烤烟苗期主根发育、侧根发育、生物量、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烤烟品种播种后96h、144h主根发育差异显著,192h、240h主根发育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烤烟的一、二、三、四级侧根发育数量及总长度随苗龄的增加而增多,二级侧根是烟苗吸收养分的主要根群,总长度二级侧根>一级侧根>三级侧根>四级侧根。不同苗龄的烟苗生物量基因型差异不一致。根系活力基因型差异显著,50d苗龄均大于40d苗龄。50d苗龄第5位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型差异不显著,以红花大金元品种的叶绿素含量最高,NC82品种的叶绿素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麦冬播”种植效应及品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春播小麦生育期短、干热风、高温逼熟等因素制约产量提高,且收获后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的现状,以及试种冬小麦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本研究以"春麦冬播"种植模式为切入点,采用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越冬出苗、叶片生理、根系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以期筛选适宜冬播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供试的全部春性小麦品种及部分冬性品种可以以种子形式完成春化作用,第2年正常抽穗成熟。冬播条件下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越冬出苗率高、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其中永良4号产量可达到与春播相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地黄栽培种与野生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块根的发育和形成与植物内源激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测定地黄2个栽培种和2个野生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表明,地黄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拉线期及快速增长期逐渐升高,之后逐渐降低,但各生育期栽培种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均高于野生种;栽培种与野生种块根中IAA和ZR含量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在拉线期与快速增长期,栽培种迅速上升,而后逐渐降低,而在整个生长期野生种变化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参试品种叶片中GA含量变化不大,栽培种在快速增长期根中GA、ABA的含量迅速上升,而野生种变化不明显。从上述变化规律来看,地黄块根的形成与发育是多种内源激素协同作用的结果。IAA和ZR是块根起始分化关键激素,决定了块根的形成,GA、ABA在地黄块根的发育与膨大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