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作者根据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调研的结果,提出了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3组模式,分析了北方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发展林农间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林农间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林农间作的年限,主要取决于造林密度,通常间作3年,也可间作5年。 1 间作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在滇南热带地区造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对幼林生长的影响,文章选择了6个热带亚热带速生造林树种,定植于景谷益智乡斗母信村造林地上,对每一树种分别采用林农间作管理和一般管理(每年进行两次砍草和铲塘)的两种方式进行幼林管理;定植后3 a时测定保存率、地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林农间作方式管理造林林地平均可以提高保存率10%,加快地径生长1.98~4.30倍,加快树高生长1.89~4.51倍,使造林地提前1~3 a达到郁闭,而使造林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减少林地抚育的年限和抚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杨树林地郁闭前林农间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郁闭前的杨树人工速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林农间作不仅能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林木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林间作的历史华隼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外,有些文献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实践追溯到100多年前缅甸农民从事的农林间作,殊不知我国的农林间作历史更为悠久。仅据部分古籍的文字记载便可推断,我国农林间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农、林果间作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但作为一种生态农业类型在生产中应用和推广,还是近期研究的结果。1981年以来,我国“三北”地区在高产和低产农业大面积林农间作,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是我国北方平原农区林农同步发展,促进多种经营,改善农田结构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理想形式。在新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然界中,一切绿色植物生长速度的快与慢,积累有机物质的多与少,除自身遗传特  相似文献   

8.
杨树—食用菌立体经营是农林间作的一个重要模式,近年来受到林农的广泛欢迎。文章论述了杨树—食用菌立体经营的意义、在辽宁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技》2021,46(4)
通过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与花生、大豆、玉米、西瓜及苗木等作物不同间作模式进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沈阳地区杨树林农间作模式中,大行距比小行距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沈阳地区,进行速生杨造林时,在满足单株营养面积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行距造林,即4 m×8 m或3 m×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0.
杨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乌沙林场,模范洲林场场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的试验,得出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江河冲积洲滩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下间种农作物,有利于杨树生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大名县的国营卫东林场及三乡六村的毛白杨速生丰产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平原中低产农区林农复合种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投入产出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4种典型的林农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价,并选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 黑龙港地区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对于在平原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把农业和林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边缘效应”;或建立“混农林业”,实现农林间作,群众有“怕”字,领导有顾虑。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林农间作内在的利害关系,探讨适宜的间作模式,为我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速生丰产林,提供确实可行的,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效益的办法,为领导决策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是很有意义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秦文学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163-165
师宗县在营造速生丰产杉木林过程中,采用全垦抚育并进行农作物间作的实验。结果表明,全垦抚育间作农作物对杉木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全垦抚育间作使杉木林高增长22.29%,胸径增长20.53%,提高了土地及劳力的利用率,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6.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林农复合的经营原则,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林粮、林菜、林药间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木麻黄采伐迹地上进行林农轮、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木麻黄二代更新。以采用轮作+间作措施,二代更新效果最佳。成活率比对照高14%,树高大2.6倍。轮作效果次之,间作效果最差,但三者都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秦文学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A01):163-165
师宗县在营造速生丰产杉木林过程中,采用全垦抚育并进行农作物间作的实验。结果表明,全垦抚育间作农作物对杉木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全垦抚育间作使杉木林高增长22.29%,胸径增长20.53%。提高了土地及劳力的利用率,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现代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虽然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提出来的,但农林结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桑黍混种最早见于西汉的《汜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也有桑豆间作的记载,明代晚期南方杉木林区炼山、稀植、间作的混农作业制度已相当盛行。近年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以池杉为代表的林渔、林农、林牧等复合经营,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