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竺济法 《茶叶》2004,30(4):246-246
《茶叶》2004年第三期171~178页刊出了曹望成、周巨根先生大作——《得知天下苍生命且尽卢仝七碗茶——唐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评释》(以下简称《评释》),此文对读者理解全诗有一定帮助,但笔者对其中“七碗茶”的句解不敢苟同,感到这样就碗论碗,未免太拘泥于文字,曲解了文学艺术中的空灵与想象,也阻断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特提出来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吃碗茶》一书中,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习惯,《吃碗茶》作为经典专著,其中茶和吃茶活动被融入了丰富而系统化的文化理念内涵。本文拟从《吃碗茶》的大致内涵介绍入手,结合《吃碗茶》的创作时代背景分析,通过具体融入《吃碗茶》中所具有的词汇特点讲述,结合《吃碗茶》中语用技巧的客观表现与阐述,从而深层次分析《吃碗茶》中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茶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夫 《中国茶叶》1992,14(2):38-39
茶是优良的饮料,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也为世界人民所爱好。我国古代不少名人把喝茶作为一种高尚的嗜好,晋代诗人张孟阳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唐代以饮茶闻名的卢仝曾对饮茶的情趣和茶叶的保健作用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无怪宋代  相似文献   

4.
想要让更多社会大众对《吃碗茶》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境形成独立认知时,必须通过选择合适翻译方法和及技巧,从而更好实现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的合理诠释。本文拟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化对比认知入手,结合《吃碗茶》的创作背景及内涵认知,从而探究《吃碗茶》中的词汇特点,并且结合相关翻译理论认知探究做好《吃碗茶》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刀叉餐具是为吃西餐才有的吧?西方吃西餐的历史有多长?似乎无人知道,不过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有好几千年了!喝茶能喝出天然味道的人,他一定使用了茶砂壶。这可能和吃西餐时只有用刀叉,才能吃出西餐的味道来一样吧?喝茶告别唐煮宋点,采用现代的饮茶方式,是个划时代的进步。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喝茶要先把干茶饼碾碎,用箩筛茶粉入锅加盐、姜、香料加水煮沸,盛到黑碗里,一人一碗地喝,若学唐宋人的样子,是不是和用筷子吃西餐一样地滑稽可笑!不过且慢笑话古人,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饮茶历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能发现把好端端的茶做成…  相似文献   

6.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饮茶不再是贵族、文人雅士的生活元素,人们大多形成了饮茶的习惯。美国文学作品《吃碗茶》无疑就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华侨生活状况以及文化迁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作品进行有效剖析,能够帮助我们认知其中所包含的茶文化内涵。本文拟从美国文学作品《吃碗茶》的创作背景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文学作品《吃碗茶》内容概述,从而剖析其中所包含的茶文化内涵,并且尝试剖析在该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茶文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唐(618~907)人饮茶方法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先把生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焙干收藏,吃时再把茶饼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点盐,调成咸味,帝王家烹茶还要加点胡椒粉(或花椒粉),以增香味。煮成舀入碗内,然后连汤带茶粉趁热一道吃下去,谓之“吃茶”,在饮茶发展史上属“调味汤茶同食”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分析《吃一碗茶》中的"吃茶"意象,具体从"吃茶"的三个意象(茶如人生、以茶待客和以茶为药)来解析,最后用茶和天下来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闲来品茗,常有书卷相伴,喝茶读古诗,那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茶泡古诗,从古人的诗句中品味着茶香,便有了更多对茶韵的感悟和理解。喝茶喝到境界的,莫达于唐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诗风浪漫,后人尊他茶中亚圣,他的"七碗茶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08,(3)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中华茶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饮茶不仅是中国的民族习俗,而且在国际上也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茶为国饮,理所当然。在奥运相约北京这一充满激情与梦想的2008——中国茶香,也当以她充满东方韵味的独特魅力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茶仙卢工《七碗茶》有云:茶至三碗搜桔肠,惟有文字五千卷。是以,国际茶城网以百年奥运·千年国饮为主题举办大型征文活动暨第四届石生茶叶杯茶诗茶文大赛,旨在弘扬国粹,以造茶文化之繁荣。石生茶叶杯已连续举办三届。每届收到投稿作品上万件,反响颇大,渐成品牌。此次征文大赛,再度发请天下爱茶之人,写茶之雅心,道茶之敬客,论茶之行道,淘尽壶中百味,拾掇天下文章。  相似文献   

11.
《吃碗茶》出自于美国华裔作家雷廷超之手,且属于该作家的唯一一部作品,整部小说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唐人街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及独特文化意义。此作品基于其文化及创作背景的特殊性,较受相关研究学者的关注,但多集中在该小说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作者内心的解读等方面,而本文将《吃碗茶》小说中的茶文化作为方向,对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到了宋朝,文化更加繁荣,宋朝最有才的皇帝宋徽宗,这是个茶行业的老司机,每天不务正业,喝个茶画个鸟写写字儿。但写下了一部让人嗷嗷叫好的《大观茶论》and,画了许多好看且忧郁的茶画儿and,宋代贡茶更是登峰造极,选料好做工细,修饰文字图案鲜活至极……宋代喝茶也超奇特,把茶叶末放碗里,注水调成糊,再注水,同时用茶筅搅啊搅,搅成一碗"粥"这就是宋代著名的点茶大法。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7,(11)
<正>佤王府的火塘,一只黑色的土罐子一直煮着茶。78岁的魔巴(佤族祭师)戴着黑色的帽子,上面插着各种羽毛。他留着白色大胡子,穿着黑色的传统服饰。他递给我们一碗茶。按照礼仪,先撒一点祭天祭地,然后必须都喝下去。好苦好苦的茶。说着"拦住不让(佤语吉祥如意)",分两口喝了下去。这茶,在火塘上会煮一天。佤族人喜欢喝苦茶,解乏。两碗下去一天不渴,干活会有力气。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12,(7):37-38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大夫寄新茶》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     
茶道、即沏茶、品茶之道,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沏茶、品茶礼仪和艺术,包含着哲学、道德、艺术的综合因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创始于15世纪。16世纪,千利休(Sen Rikyu 1522—1591)提出“吃一碗之茶”之说,确定了日本茶道。千利休完成了茶道的改革,规定了茶道的仪式和理论。  相似文献   

16.
鲁云 《福建茶叶》2010,32(1):59-62
基诺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基诺人在长期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与茶结下了浓浓的情缘,基诺人爱茶、好茶、懂茶、惜茶,在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饮用过程中,创造出了璀璨独特的茶文化。基诺族的茶文化可归纳为“吃”茶文化、“饮”茶文化、“喝”茶文化和“敬”茶文化几类,具体内容涉及凉拌茶、烤茶、煮茶、茶酒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已成为基诺人生活申,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加工。么卓村茶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是探究基诺族茶文化的最好试点。  相似文献   

17.
曹望成  周巨根 《茶叶》2004,30(3):177-178
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一诗,常被称作“七碗茶”诗或“茶歌”。《全唐诗》中收集卢仝诗歌共八十余首,但以茶为题则仅此一首。这一首茶诗是唐诗大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卢仝(775~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幼年就读于武山南麓的石榴寺,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离家出游,曾隐居洛阳、嵩山和扬州等地,生活清贫,喜好饮茶。他一生善交朋友,与文学家韩愈、诗人张籍、贾岛和孟郊多有来往。  相似文献   

18.
<正>1蔡京偶识九仙茶"九仙茶"是福建仙游名茶,又称"九条茶"。据传,九仙茶是"九仙在林田吐下的仙籽发芽而成,而且它们无土也能生长,不少还长在山崖石壁间"。九仙茶是专采幼芽制成。儿时的蔡京,不但非常聪明好学,而且非常会玩好吃。一天,他放学回家时听见路上大人们在说:"现在大暑时节的荔枝吃了大补身子,当地的龙眼吃了最补脑子"。回家后就迫不及待采了两筐子荔枝和龙眼。后来上学的路上,又听到本地出  相似文献   

19.
一、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十分著名的宝塔诗,诗是这样的: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桃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敢夸 这首一开头,就点出了诗的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待客”和僧家的喜爱,因饮茶谈天论地,总是相得益彰。第四、五句写的是烹茶艺术,因为古时饮茶多用饼茶,需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煮茶则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讲饮茶习俗,不但夜晚要喝—“夜间邀陪明月”,而且早上也要饮—“晨前命对朝霞”。结尾时,将茶推向高峰,指出茶的妙用和悠久的历史,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使人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饮茶的茶习俗,三是  相似文献   

20.
《吃碗茶》是学术界公认的华裔文学中的作品,有着划时代的含义,作者雷庭招在其中大篇幅运用唐人街英语,把较多广东地方语、俗语与口头禅等直接翻译成英文,其语言较为直白,有着十分明显的中华语言特点。此种语言不只是反映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变成了抵抗英语霸权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