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分娩后,在18小时内胎衣还不能自行排出,便确认为是胎衣不下。1~2天后,胎衣腐败分解,从阴道内流出红色恶臭液体,内含胎衣碎片、血液与脓液,病牛卧地时流量较多,继而出现精神不振、腰背拱起、常常努责、食欲稍减、反刍变慢等症状,引起前胃弛缓、瘤胃积食或臌气。  相似文献   

2.
胎衣不下是母牛的常见病,临床上较多见。是指母牛分娩后胎衣在一定时间内没能排出体外。其症状是多数母牛于阴门外垂牛部分胎衣,个别停留在子宫或阴道内,患畜食欲减少,体温、呼吸等一般无异常。本人从事基层工作多年,曾治疗数十例母牛胎衣不下病例,现将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牛属子叶型胎盘,由于其特殊性产后不易脱离,若产前劳役过度、营养不良,更易导致胎衣不下。一、治疗方法产后12~24小时发生胎衣不下,可用新鲜的小白菜煮水熏蒸;产后24~48小时发生胎衣不下,可采用手术方法剥离,术后口服抗生素消炎;产后48小时以后发生胎衣不下,则用新鲜的六月雪、仙鹤草、益母草煮水灌服,同时辅以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正正常情况下,母牛产犊后12小时内可自行排出胎衣,12小时内胎衣不能自行全部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称为母牛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胎衣不下可引发母牛子宫内膜炎,影响其正常繁殖,严重者子宫感染,导致奶牛患乳房炎、不孕症等,甚至引起败血症而死亡。一、发病原因1.日粮营养不均衡母牛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奶牛干奶期),如果粗饲料品质差,日粮营养水平不均衡,特别是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含量少,或钙磷比例不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五师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奶牛的常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其中奶牛的胎衣不下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胎衣不下是指奶牛产后超过12 h后胎衣仍然不能排除,常引起子宫炎症,影响再次怀孕和产奶,严重时危及奶牛生命.为找到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胎衣不下是常见的产科疾病,它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胎衣不下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复旧不全及诱发乳房炎,从而使奶牛不孕或者向后推移发情周期降低繁殖能力,产奶量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全身败血症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寻找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正母猪分娩结束后,一般经10~60分钟排出胎衣,若超过3小时不排出胎衣则为胎盘停滞,又称胎衣不下、胎衣滞留。猪每个子宫角内的胎囊的绒毛膜端凸入另一绒毛膜的凹端,彼此粘连形成管状,分娩时一个子宫角的各个胎衣往往一起排出来,如果发现分娩仔猪数多于胎衣的脐带断端数,说明胎盘停滞。年老体弱、过肥过瘦、  相似文献   

8.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的一种产科疾病,其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奶牛体质、活动量、饲料营养的搭配、子宫疾病、胎盘组织结构以及产后子宫收缩无力、收缩过早、季节等有关。胎衣不下常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积水、子宫蓄脓以及卵巢囊肿、卵巢萎缩、卵巢静止、永久黄体、黄体囊肿等。  相似文献   

9.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按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继发性乳房炎是由于奶牛机体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引起,如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原发性乳房炎则是由于奶牛乳房或乳头损伤,挤奶时消毒不严等外在因素引起的感染。一般来说,继发性乳房炎会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而痊愈,而原发性乳房炎则需要在识别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治愈过程相对复杂,且治  相似文献   

10.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多发的繁殖疾病之一,直接影响奶牛产犊和产奶等重要经济指标,同时也是品种改良的最大障碍之一。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营养、管理、微生物、人工授精操作不当、胎衣不下以及产犊时助产操作不当和产房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引起。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就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分类和治疗进行阐述,以期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畜牧科技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按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继发性乳房炎是由于奶牛机体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引起,如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原发性乳房炎则是由于奶牛乳房或乳头损伤,挤奶时消毒不严等外在因素引起的感染。一般来说,继发性乳房炎会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而痊愈,而原发性乳房炎则需要在识别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治愈过程相对复杂,且治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子宫脱出,是指子宫或全部产道(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及阴道)翻出于阴门之外的一种产科疾病。一般发生于奶牛分娩后12小时之内,常随胎儿或胎衣一起排出。该病为奶牛的多发病之一,以年老、经产及体质瘦弱的牛较易发生。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恰当,可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丧失,严重者可引起大出血或继发败血症而死亡。一、病因分析根据临床经验,可引起奶牛子宫脱出的主要原因有:奶牛年龄较大,生产胎次过多,饲料单纯、搭配不当或  相似文献   

13.
<正>畜禽生产过程中的粪、尿、胎衣,孵化场的死胎及蛋壳、用过的疫苗等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和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必须及时处理,一般处理方法如下:一、畜禽粪、尿的处理畜禽粪、尿采取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分级处理,先用固液分离机和沉淀池除去畜禽场污水中的固体成分;再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处理降解部分有机物,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最后用生化方法让  相似文献   

14.
棉花半配合的受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受精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棉花半配合特性的发生机制。发现产生半配合的棉花,受精融合过程非常特殊,主要在现在以下几点:(1)受精与胚乳形成基本正常;(2)精、卵两核接触持续48~72小时以上,比正常过程长约2~3倍多;(3)精、卵最终不融合,接触72~96小时后,两核之间出现新细胞壁,形成大型卵细胞和小型精细胞共存的原胚;(4)授粉7天后形成父母本同在的嵌合单倍体球形胚。这种精卵之间形成分隔式的半配合现象,在已研究过的具半配合植物中是没有的,也正是半配合棉花能有效地自发产生单倍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呕吐是胃肠内容物不由自主地经口腔或鼻腔排出的一种反射动作。猪呕吐时表现不安,头颈部前伸甚至与地面接触,此时胃内容物从口腔和鼻腔中排出。采食有毒物质后出现的呕吐是有利的,但大多数呕吐是由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发现猪呕吐要及时查清病因,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母牛产后阶段是母牛饲养管理中最关键的时期。此时,由于母牛分娩后生理代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及时做好产后护理,或使用了错误的护理方法,母牛产科疾病如胎衣不下、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和代谢类疾病如产后瘫痪、酮病等就会接踵而至。轻则花费较大的治疗费用,影响产奶和犊牛成活率;重则使母牛失去继续繁殖的能力而遭淘汰,给养牛场(户)带来经济损失。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山东琪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业兽医师李连任撰写的"母牛产后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系列",希望对养牛户和同仁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周孝发 《科学种养》2013,(11):50-50
母牛产后,子宫内残留浆水、淤血、脱落的黏膜、黏液等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正常情况下,产后2~5天大部分恶露即排出,量先多后少,色泽由红逐渐转变为淡白,产后10天则基本排尽。如10天以后母牛阴道仍流出淡红色或暗红色污浊液且量较多,即为恶露不尽。  相似文献   

18.
夏秋季肉鸡球虫病多发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继勇 《科学种养》2009,(10):47-47
一、球虫病多发的原因 1.温度、湿度适宜。鸡感染球虫后,球虫在肉鸡消化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裂殖生殖,所产生的裂殖子进行配子生殖,最后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球虫卵囊本无感染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温度8~35℃、最适温度为22~30℃,湿度60%~75%,氧气充足等)完成孢子生殖,就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这种卵囊一旦被鸡大量食入,就会造成球虫病发作。夏秋季节温度、湿度适宜均有利于球虫的繁殖,是球虫病的多发季节。  相似文献   

19.
一、育肥前的准备1.猪舍清扫与消毒。在进猪前应将猪舍内外打扫干净,清除粪便、垃圾、垫草及污物,地面应用3%火碱水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天棚、墙壁要用20%石灰乳刷白消毒,把用具搬到舍内,密封门窗,用甲醛熏蒸消毒24小时后排出气体。熏蒸时如能保持室温15~20℃,相对湿度70%~80%,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库的折板仓全部为密封式,折板两头的三角形没有通风孔,折板下面的空间很小,大量的积热无法及时排出,从而通过仓面纤维板纸和薄膜影响到仓温和粮温,造成上层粮温比其它仓型高出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