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 1 2头体重为 32 .8± 0 .9kg的二元杂交 (长×大 )阉公猪 ,随机分为 2个组 ,适温对照组和高温组。通过人工气候舱精确控制各组气温、气湿 ,适温对照组气候舱温度为 1 9℃ ,相对湿度( RH)始终保持 5 0 % ;高温组气候舱每日的温度在30~ 38℃范围内变化 ,RH始终保持 5 0 % ,试验期1 4d。研究温热环境对生长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肌酸激酶 ( CK)活性的影响。结果 ,试验第7天高温组猪血清 SOD活性呈现下降趋势 ,在试验第 1 4天 ,高温组猪的血清 SOD活性显著下降 ( P<0 . 0 5 ) ,适温对照组的血清 SOD活性基本保持恒定。在试验第 7天和第 1 4天高温组猪血清中 CK活性显著高于同期适温对照组和本组试验前的 CK活性 ( P<0 .0 5 ) ,适温对照组的血清 CK活性基本保持恒定。这表明 ,环境温度升高显著影响猪血清中 SOD和 CK活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育期牦牛血清中Fe~(3+)含量和CK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被认为是高原最佳适应动物之一,其高原适应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国内见崔燕对不同年龄牦若干生理指标测定。李莉等对不同发育期牦牛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进行了测定。但从发育学和海拔高度两方面来分析牦牛低氧适应机制的文章未见有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期牦牛与黄牛血清中Fe^3+含量及CK活性来探讨牦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3.
4.
采取2005年大连某鸡场发病鸡群萎缩的输卵管进行处理,经鸡胚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致SPF鸡胚病变特征、病毒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对SPF鸡致病性及死亡率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病毒经鸡胚传毒至第3代可致鸡胚生长发育障碍(侏儒胚)、胚体严重卷曲且大腿及尾部有点状出血;病毒囊液不凝集鸡的外周血红细胞;在电镜下呈球形,病毒囊膜表面有疏松排列的棒状纤突,具有冠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以105.5&#215;EID50/0.1mL的病毒接种15日龄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为22/22(100%),死亡率为12/22(54.5%)。根据以上结果确定该病毒为冠状病毒,命名为CK/CH/LDL05Ⅱ。在此基础上,用RT-PCR对CK/CH/LDL05Ⅱ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分析。与GenBank中26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毒株与我国2004年分离IBV毒株CK/CH/LDL/04Ⅱ的N基因推导氨基酸同源性最高(97.5%),表明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果不但从分子水平证实毒株CK/CH/LDL05Ⅱ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而且表明该血清型的毒株最近连续2年...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某免疫鸡场采集疑似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的肺脏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鸡胚接种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分离到1株IBV,命名为CK/CH/HD/190716,该病毒接种鸡胚后可产生IBV特征性的侏儒胚。该病毒基因组总长为27 680 bp,其中Ploy A尾含有16个A。将分离株基因序列与不同基因型的IBV毒株进行同源比对,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证实该毒株属于QX型。选取我国分离的14株QX型IBV与之比较同源性,发现该型病毒全基因组的同源性在93%~97%,但是5a基因的同源性最低,只有80%,表明IBV各基因之间的进化具有显著差异。随后通过多个重组软件分析证实,该毒株的1a基因部分区域由QX型野毒KX425847和KU317090重组产生。本试验揭示了我国流行的QX型IBV存在基因多样性,需要对该型病毒的遗传演化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RT-PCR扩增了国内H7N2禽流感病毒(AIV)CK/HB/1/02分离株的完整神经氨酸酶(NA)基因节段,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中AIV NA基因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氨基酸编码分析,绘制了NA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AIVCK/HB/1/02分离株NA基因的完整序列长度为1467bp,包括5′-末端和3′-末端的非编码区,其最大阅读框(ORF)编码469个氨基酸,第61~65位氨基酸序列为-NITGI-,不同于国内H9N2AIV的特殊遗传标记。该病毒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人类流感病毒A/Leningrad/134/57(H2N2)的NA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3.3%;其次为香港的鸭源、人源、猪源H3N2病毒(89%~93%);而与我国北京、广东、香港和韩国的H9N2AIV以及美国的H7N2AIV的同源性较低(85%~88%)。在N2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中,CK/HB/1/02分离株处于欧亚分支内,与H2N2人流感病毒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北美H7N2AIV处在不同分支,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血停搏液不同灌注对心肌保护效应,28只低温体外循环犬,按停搏液灌注方式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冷晶组,B组为冷血组,C组为温血组,D组为冷温血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CK2在鸡细胞型朊蛋白(ChPrP~C)高表达和抑制表达的DF-1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ChPrP~C表达量的关系,以DF-1-PrP和DF-1-SiRNA-3细胞为模型,DF-1细胞为对照,分别用0、25、50、100nmol·L~(-1)米托蒽醌处理以抑制CK2,检测细胞对鼠尾胶原的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PRNP基因mRNA转录。结果显示,DF-1-PrP、DF-1-SiRNA-3和DF-1细胞的PRNP基因mRNA转录量随着米托蒽醌浓度的增加均减少,其增殖、黏附、侵袭能力相应下降,而总凋亡率均升高;但在同一米托蒽醌浓度下,DF-1-PrP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能力始终高于DF-1细胞,总凋亡率均低于DF-1细胞;DF-1-SiRNA-3细胞则相反。表明ChPrP~C的高表达可促进DF-1细胞增殖、黏附和侵袭,抑制其凋亡,而ChPrP~C的低表达则相反;CK2在ChPrP~C介导DF-1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hPrP~C生理功能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黑龙江省某鸡场发病鸡群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病毒致SPF鸡胚病变特征、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以及RT-PCR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CK/CH/LHLJ/04V。通过对该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对SPF鸡致病性试验发现该病毒为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类重要IBV的代表。将该毒株在SPF鸡胚连续传代110代(P110),取不同代次毒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对SPF雏鸡的致病力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110代毒以105.0 EID50/0.1 mL的剂量通过点眼滴鼻接种15日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不同代次毒接种SPF鸡对同源毒株P3代强毒的攻击均具有100%保护性。实验表明,IBV毒株CK/CH/LHLJ/04V P110对SPF雏鸡已无致病性,但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研制IB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分离株CK/CH/HD/171018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所分离IBV CK/CH/HD/171018株首先进行了HA检查阴性、侏儒胚阳性检查及致病性试验;随后设计了23对引物进行全基因组内部序列扩增及使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获得3'和5'的精准序列,并与不同基因型的参考毒株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及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自然状态下无血凝性,接种SPF鸡胚可导致鸡胚发育迟缓并产生典型的侏儒胚现象,对3日龄SPF雏鸡的致死率为100%;CK/CH/HD/171018基因组全长为27 688 bp,结构为5'Cap-Replicase-S-3a-3b-3c/E-M-5a-5b-N-poly(A)3',其中3'有14个A;CK/CH/HD/171018属于QX基因型,该分离株在Gene1的2个位置有QX型野毒株和CK/CH/LSC/99I型野毒株的重组痕迹,属于QX强毒型IBV。本研究丰富了IBV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IBV的流行情况、变异机制及致病特征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选择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异种致弱毒株CK/CH/LHLJ/04V F110、tl/CH/LDT3/03F120和1株同种毒株CK/CH/LDL97 I F115,研究其对中国流行强毒株CK/CH/LDL97I的保护效果。首先对不同毒株及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了CK/CH/LDL97I与其他病毒的基因型关系。结果显示,CK/CH/LDL97I属于有别于其他IBV毒株的一个独立的基因群。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攻毒后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以及气管和肾脏中病毒分离等方面研究了同种致弱毒株和异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I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同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I强毒的攻击可提供100%的临床和病毒分泌的保护性。异种毒株tl/CH/LDT3/03F120可提供100%的临床保护,但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达50%,表明对呼吸系统的保护效果不好。异种毒株CK/CH/LHLJ/04VF110免疫组临床发病率为50%,气管样品病毒检出率为100%,可见临床和对病毒分泌的保护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12.
选择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异种致弱毒株CK/CH/LHLJ/04 V F110、tl/CH/LDT3/03 F120和1株同种毒株CK/CH/LDL97ⅠF115,研究其对中国流行强毒株CK/CH/LDL97 Ⅰ的保护效果.首先对不同毒株及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了CK/CH/LDL97 Ⅰ与其他病毒的基因型关系.结果显示,CK/CH/LDL97 Ⅰ属于有别于其他IBV毒株的一个独立的基因群.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攻毒后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以及气管和肾脏中病毒分离等方面研究了同种致弱毒株和异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 Ⅰ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同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 Ⅰ强毒的攻击可提供100%的临床和病毒分泌的保护性.异种毒株tl/CH/LDT3/03 F120可提供100%的临床保护,但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达50%,表明对呼吸系统的保护效果不好.异种毒株CK/CH/LHLJ/04 V F110免疫组临床发病率为50%,气管样品病毒检出率为100%,可见临床和对病毒分泌的保护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