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金 《植物保护》1965,3(2):79-79
适时春灌,淹死越冬螟虫。萧山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谷雨以前结束(比1963年提早五天),第一代螟蛾发生量比1963年减少86%。 乐清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三化螟发螟始盛期(4月23日至24日)结束,越冬螟虫80%不能羽化。 冬季治虫,减少虫源。黄岩县1963年冬季结合积肥,全面掘毁草子留种田的稻根,使越冬三化螟由原来每亩634条减少到55条。1964年三化螟全年发蛾量比1963年减少90%。  相似文献   

2.
关中近40a冬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关中10个代表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6-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近40a关中热量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90年代增温较为明显。≥0℃初日呈明显提前趋势,终日略有推后,冬小麦越冬期推后。80年代开始14℃终日推后,18℃终日提前,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延长。≥0℃积温及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越冬期负积温及日数均呈减少趋势。1986-2010年小麦生育期≥0℃积温平均增加180(℃·d)·10a-1,生育期天数减少6d·10a-1。冬前积温≥500℃·d且≤700℃·d保证率达80%的适宜播期为9月28日~10月11日。随着热量资源的增加,冬小麦适宜播期应比传统播期延迟3~5d,利于防止小麦旺长受冻。但实际播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依据实际气候特点播种,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茶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越冬代黑刺粉虱的发生高峰日与1—3月的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高、高峰日出现时间越早,回归方程为y=51.15-2.93x(R~2=0.971)。进一步对越冬代黑刺粉虱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模拟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Y=1/e~((0.503t+9.738))(R~2=0.968)和幂模型Y=e~((3.061 lnt+0.027))(R~2=0.968)对其种群动态增长的拟合度最高。研究结果对茶园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广智 《广西植保》2001,14(4):27-28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动态、明确防治适期,于2012-2020年在湖南泸溪开展了柑橘大实蝇羽化进度和成虫诱捕监测.结果 表明,泸溪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和成虫诱捕始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二者平均期距为(12.4±1.1)d.3月1日至4月30日逐日平均气温积温值与成虫诱捕始盛期、田间羽化始盛期间均存在显著线性回...  相似文献   

6.
温度是影响蝗虫滞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明确有效积温对东亚飞蝗卵滞育的影响,本文设置6个有效积温梯度处理饲养2代飞蝗,结果表明544.3、662.2、678.8、760.2、840.0、843.5日度处理下蝗卵滞育率为73.1%、58.6%、48.6%、12.1%、0、0;越冬蝗卵部分滞育,滞育率(D)与越冬前卵期有效积温(Y)负相关,D=-0.719Y+82.75,R2=0.774,Y≥115.1日度时蝗卵全部孵化。进一步分析越冬前不同温度积累有效积温对蝗卵滞育影响,结果表明27℃以上有效积温(E)对滞育率(D)影响最显著,呈线性负相关,D=-0.058E+0.732,R2=0.967。越冬蝗卵经历负积温(X)越小,滞育率(D)越低,呈线性负相关:D=-0.155ln(|X|)+1.136,R2=0.970。本文明确了不同时期越冬蝗卵滞育率与有效积温关系,为飞蝗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有效积温、土壤含水量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出土羽化的影响,在室内控制土壤温、湿度的条件下测定了越冬代和第1代各生命阶段的有效积温,于2010—2015年在山西省临县枣园对越冬幼虫和成虫动态进行调查,并对田间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室内越冬幼虫出土积温为258.2日度;而受5月份首次有效降雨日的影响,田间出土积温存在384.2~764.6日度的年度变化。土壤含水量对越冬幼虫出土模式及出土率有显著影响。持续干旱或土壤高湿均可导致双峰现象,土壤高湿的频繁出现还可显著降低幼虫出土率。通过6年田间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越冬幼虫首现日与有效降雨日无显著相关性,而首现日有效积温(y)与降雨日有效积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7758x+188.16(r=0.997,P0.001)。  相似文献   

8.
榆林地区近43a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榆林地区8个气象站1970—2012年日平均气温、≥10℃初日和≥14℃终日气象资料,计算80%保证率下≥10℃初日、≥14℃终日、全生育天数及≥10℃积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和基于Surfer的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榆林地区近43 a春玉米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3 a榆林≥10℃初日以~(-1).9 d·10a~(-1)倾向率呈显著提前趋势,1992年发生突变性提前,≥14℃终日有推后趋势,1981年发生突变性推迟。春玉米生育期天数和≥10℃积温分别以2.1 d·10a~(-1)和83.12℃·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于1986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性增加。突变前后各要素变化量区域差异明显,≥10℃初日提前幅度和≥14℃终日推后幅度均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分布特征;生育期天数及≥10℃积温增幅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80%保证率下≥10℃初日呈逐渐提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01—2012年80%保证率下≥10℃初日较20世纪70年代提前3~9 d,玉米适宜播种期为4月23日至26日。80%保证率下的≥14℃终日20世纪80年代出现最晚,较其它年代推后3~14 d。近43a间80%保证率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天数榆林西北部增加6~16 d,东南部增加3~4 d。近12 a来80%保证率下春玉米生育期≥10℃积温较70年代普遍增加200℃~483℃,使玉米熟制和布局发生变化,种植界限西移,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河北南部4个代表性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河北南部冬小麦冬前及越冬期积温适宜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温度及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日期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5~2007年,日期变化存在10~12a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气温稳定降至14℃的日期在2003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2009~2010年;冬前≥0℃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89,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2004~2010年积温适宜度呈显著降低趋势,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12~15a尺度震荡周期;越冬期负积温适宜度平均值为0.64,变异系数0.36,1967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区域为1976~1993年,负积温适宜度变化存在4~7a震荡周期;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1995年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十分显著;越冬期最低气温≤-10℃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河北南部麦区冬前积温升高趋势不显著,近10a大多数年份积温显著偏多,但波动较大,偏离常态发生概率增大,积温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极易出现积温过多或过少,造成冬前旺长或苗弱;越冬期负积温呈明显减少趋势,积温适宜度上升,极端最低温度升高,日最低气温≤-10℃日数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端最低温度偏低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的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曾伟 《江西植保》2013,(4):366-370
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 d和19.9 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1.1)℃和(411.0±14.2)日.度。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幼虫在4月初始蛹,5月下旬终蛹,1998、2004年和2005年田间累积50%越冬幼虫化蛹时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77.8、417.5日.度和375.4日.度,3年平均为390.2日.度。利用该理论有效积温,参照当年2~4月的气温,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50%个体化蛹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三代棉铃虫发生期正值棉花蕾铃生长盛期,若防治不适时,则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影响棉花产量。而三代棉铃虫卵峰日年度间差异较大(我区1971年—1976年早晚最多相差16天),经验预报准确率不高。本文根据本区16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简化综合相关法”对三代棉铃虫卵峰日进行预测,符合率为100%。现简介如下。一、资料处理通过对16年资料综合分析,从诸多因子中选取三个相关性较好的因子(Xj)来预测三代棉铃虫卵峰日 y(月/口)。其中 X_1为7日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X_2为6月上旬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X_3为4月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见表1)。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9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生长季始期(GSS)、生长季末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和≥10℃活动积温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GSS显著提前[-2.04 d·(10a)-1],GSE呈推迟趋势[0.85 d·(10a)-1],GSL显著延长[2.88 d·(10a)-1],但区域差异较大,下游GSS开始最早(2月23),上游最晚(3月30),上游GSE结束最早(10月24),下游最晚(11月30),下游GSL最长为334.03 d,上游最短为297.33 d。(2)近61 a黄河流域GSL的显著延长主要源于GSS的显著提前。(3)近61 a来黄河流域生长季指标存在28 a左右的周期变化,GSS、AT10和DT10于1998年发生突变,GSL于2002年发生突变。(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长季...  相似文献   

14.
黑广肩步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卵的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各虫态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在山东地区,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5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生,6月初开始产卵,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66℃,有效积温41.7日度,在25℃下卵期平均为3.69±0.25d;幼虫共3龄,历期分别为3d~5d、4d-5d;平均气温28℃下,预蛹期约为8d-14d,蛹期为10d-15d。成、幼虫以多种鳞翅目幼虫为食。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灌区棉花生长发育光热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阿拉尔市气象局(原阿拉尔气象站)1961~2003年的气象资料,采用求平均值和五日滑动平均气温来确定某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其持续期活动积温。结果表明:塔里木灌区多年平均总日照时数2 873.3 h、日照百分率65%、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关键期每天的日照时数平均都在9 h以上,日平均气温值在25~30℃期间天数的多年平均值52 d;日平均气温≥10℃的多年平均初、终日在4月1日和10月18日、持续天数201 d、活动积温(∑t≥10℃)的多年平均值4 112.3℃;日平均气温≥15℃的多年平均初、终日在4月24日和9月30日、持续天数160 d、活动积温(∑t≥15℃)的多年平均值3 566.5℃。结论:灌区光照时间长短合适,总量十分优越,棉花生长后期天气晴朗,棉桃容易裂铃,有利于生产出色泽洁白、高品质的棉纤维;棉花安全生育期时间较长,热量条件较好,但秋温降低过快,吐絮期热量条件稍显不足,应多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西藏飞蝗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作者通过试验测定了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各种虫态的过冷却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该虫初产卵的过冷却点为-24.4℃,孵化前为-20.7℃,是耐寒性最强的虫态,1~5龄蝻、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64、-8.07、-7.86、-7.96℃。卵、1~5龄蝻、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17、15.84、16.64、16.80、16.35、15.00、14.61℃,有效积温分别为179.14、67.53、61.07、62.09、71.16、91.20、787.78日度,卵到蝗蝻的有效积温为540.2日度。统计气象资料表明,夏季高温不是西藏飞蝗限制因素,甘孜州石渠、色达、理塘的冬季低温影响西藏飞蝗的安全越冬,在甘孜州其他县可以越冬,并可发生1代。作者在乡城县观测圃饲养西藏飞蝗能成功越冬,年发生1代,其发育进度与有效积温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七星瓢虫是以休止状态越冬的。如果温度在13℃以上、有光照和食料充足,就可进行产卵繁殖。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在小麦阳畦复盖塑料薄膜繁殖瓢虫获得成功。试验的瓢虫于1976年1月29日产卵,幼虫于2月26日化蛹;以后几年的产卵时间为1977年2月1日,1978年1月1日和1979年1月24日。1978年,我们复盖了2平方米的小麦阳畦,放入3头越冬代成虫,1月1日开始产卵,2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2月中下旬为幼虫盛期,并且开始化蛹,3月9日出现一代成虫。第一代繁殖了幼虫1250头;4月17日产第二代卵,5月初为第二代幼虫盛期,5月4日出现二代成虫;5月28日产第三代卵。到麦收前共繁殖了三代,比麦田多繁殖了一代。从而说明七星瓢虫在冬天也能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生物食诱剂对麦田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于2018年,在河北沧县开展了应用生物食诱剂监测并防控小麦田越冬代棉铃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生物食诱剂搭配方盒诱捕器可较好地监测麦田棉铃虫发生动态。在5月中旬出现棉铃虫越冬代诱蛾高峰,与历年发生动态基本一致。通过在越冬代棉铃虫羽化始盛期条带洒施生物食诱剂与90%灭多威可溶粉剂5 g/L混合药液,处理后12 d对1代棉铃虫幼虫的防效可达60.73%,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地区近46年来积温变化趋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的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经过处理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变化趋势。选取了≥10℃活动积温∑T10及≥10℃持续日数D10来表示石河子地区积温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石河子地区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日平均气温≥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积温显著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通过灰色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今后10年石河子地区≥10℃积温逐渐升高,到2015年可能达到3994.6℃。还得出了积温与持续期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积温变化对石河子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预埋方式对柑橘大实蝇越冬蛹羽化出土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圃置蛆柑法和观察圃埋蛹法获得的大实蝇越冬蛹羽化出土始见日、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日有明显差异,埋蛹法不同深度处理的结果也有一定差别。置蛆柑法整个羽化出土期为21 d,时间最长。深度3 cm埋蛹法始见日比置蛆柑法早5 d,深度5 cm以下埋蛹法与置蛆柑法始见日相近,深度10 cm埋蛹法与置蛆柑法发生期基本吻合。置蛆柑法羽化盛期内,每日不同时间段的羽化出土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