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镇化及城乡统筹等层面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赋权法测度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发展度与空间自相关,探讨2003—2012年10年间京津冀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及各类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土地城镇化在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处于主导地位,城乡统筹、人口、生态城镇化作用不强,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处于不同程度增长趋势,生态城镇化增长凸显,土地、社会城镇化处于小幅下降;京津冀整体新型城镇化及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增长趋势,天津增幅最大,石家庄、邯郸、沧州次之,北京、衡水、唐山略显滞后性;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空间上呈现由弱分化到随机分布,再到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而协调发展程度呈现由强分化到弱分化,再到随机分布的变化过程;以石家庄为分界线的京津冀北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京津冀南部,新型城镇化高值区格局由"北京单核"转向"北京-天津双核";协调发展度高值区位于以北京-天津双核心区域,以承德和张家口为核心、衡水-邢台-邯郸-安阳相串联区域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2.
3.
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更加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济南市城乡协调度为0.57,处于城乡基本不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济南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丰富我国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昆山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2.39%,并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但也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质量不高、主体"错位"、"争地"矛盾突出、社会资本"下乡"目标"不纯"等问题和挑战。要结合昆山市实际,探索具有昆山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且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确立的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保证。研究利用广东省精准扶贫政策确定的连州市66个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借助多维贫困理论构建了连州市贫困村的多维贫困测量体系,利用A-F双临界值法测算了多个维度的权重,同时结合AHP-熵值法计算各测量指标的组合权重,借助维度权重和组合权重构建综合贫困度测算模型,计算了连州市66个贫困村的自然致贫、社会致贫、经济致贫指数,以及3个指数加总所得的综合贫困度。结果表明:66个贫困村中的综合贫困程度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轻度贫困村占21.2%、中度贫困村占16.7%、重度贫困村占34.8%、极重度贫困村占27.3%。连州市贫困村的贫困深度较重,重度贫困和极重度贫困村的占比较大且分布较集中,因此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中需要充分考虑其贫困深度和空间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模型探究了江苏省在2012─2021年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GIS等级设色法进行了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平均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0.280提升到2021年的0.504,但依旧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全省平均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0.584提升至2021年的0.759,各市的生态环境水平由显著分异转变为轻度分异;江苏省13个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不断提升,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水平相比,江苏省大部分市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全省仅有南京和无锡两市的2个系统在2021年达到了同步协调发展;江苏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大多数地级市表现出高集聚和相邻的特征,形成高协调辐射,但泰州和盐城的发展因受虹吸作用影响而受阻。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绿色城镇化的逻辑框架构建适用于三大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系统,选用熵值赋权法在测算指标熵权的基础上,计算并对比三大城市群及其内部48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绿色及其综合城镇化发展得分,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其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次之,长三角相对最弱,三大城市群目前均处于人口城镇化发展优势最为强盛,而绿色城镇化发展最为薄弱的状态;北京人口与社会城镇化,上海经济、土地与绿色城镇化发展位居首位,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合肥市、杭州市、南京市等省会城市也位于前列,邯郸人口城镇化、宣城经济城镇化、池州土地与社会城镇化、承德绿色城镇化发展最弱;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京津冀与长三角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其内部仅北京市、上海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深圳市为勉强协调类型,其余均处于失调类型,且中度失调的城市比重最大;三大城市群综合新型城镇化与其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类似、不均衡特征显著,长三角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东半部新型城镇化及其协调发展度强于西半部;珠三角以广州市-深圳市为分界线的东部优势强于西部,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格局;京津冀以京津为双核心的范围区域发展潜力明显强于周边范围地域。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研究、对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组织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人力资源视角,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理论对高校学生组织成员激励机制优化进行研究,提出以建立个性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主,完善内部原有管理为辅的建议。为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野,完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理论,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3年陕西省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发展到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协调度由"基本协调"转变为"较协调"。  相似文献   

11.
在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召开的背景下,研究构建适用于20国集团的农业化与工业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与对比20国集团农业、工业的投入—产出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其耦合协调阶段类型,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农业化与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与美国的农业化,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的工业化均居于前列,多数国家工业化滞后于农业化发展;农业与工业的投入—产出处于相对不均衡状态,中国与印度的农业产出,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工业产出优势显著,75%的国家农业投入大于其产出、75%的国家工业产出大于其投入;仅日本、韩国和英国的农业投入—产出处于低水平耦合,其余国家农业投入—产出整体处于中水平拮抗耦合、工业投入—产出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农业化—工业化位处高水平拮抗耦合;但20国集团的农业投入—产出、工业投入—产出、农业化—工业化发展均为失调类型,多数国家面临高度甚至极度失调的威胁,仅中国的农业化—工业化有望达到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3.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模型和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测度黄山市在2003~2012年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定量分析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2003~2012年间,黄山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改善,表现为2003~2007年的失调阶段以及2008~2012年的协调阶段;2当前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仅为初级协调,显示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拮抗和摩擦,政府应加强协调和监测,促进两系统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立体化视角出发,介绍了立体化视角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空空间开发等多元空间整合的案例。结合红塔区区域特色,以红塔集团立体停车场与屋顶绿化、世纪乐地地下商业步行街、老城片区海绵工程项目为例,对其城市立体化现状、问题等进行研究,探索城市多元空间整合的路径,对城市立体化发展的趋势和构想进行阐述,以期为红塔区城市立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4年以来,我国众多贫困县、区相继脱贫,精准扶贫政策成效显著。同时,省际边界地区由于边缘性等固有特点,其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落后,成为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的难点和重点。精准扶贫背景下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省际边界区域的文献研究和对赣南边界地区石城县的扶贫现状研究,对省际边界地区资源互补机制进行分析,构建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对于新形势下的脱贫攻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乡村振兴五方面内容中,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基于这一时代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G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振兴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个案研究表明,基层党组织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尊重地域差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整合资源要素,调动多元组织协同配合,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支撑的基层组织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皖南地区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调查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城镇化意愿的分值上看,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和农民工阶层的城镇化意愿水平较高,农业劳动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城镇化意愿相对较低。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建立新型城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明显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里除了其他各种因以外,与霍山县积极推出农村城镇化战略密不可分。而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又离不开县城经济的发展,因此二者必须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关于容量耦合的理论,以20092013年川西地区经济与农业发展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川西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通过Arc 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输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雅安市与凉山州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甘孜州与阿坝州,其中,截至2013年雅安市与凉山州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程度,而甘孜州与阿坝州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失调发展现象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关于容量耦合的理论,以2011~2015年川东北地区经济与农业发展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川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达州市与南充市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巴中市与广元市。其中,2014年达州市与南充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程度,而巴中市与广元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