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旱地甘蔗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适量氮肥及配施磷钾肥条件下,用差数法测得旱地甘蔗尿素N当季利用率为36.6%,增产率为47.2%,每公斤N增产蔗茎82.6kg。单质氮、磷、钾肥料经加工造粒制成包膜专用肥料,其尿素N当季利用率为43.4%,比单施尿素的利用率提高14.1个百分点,尿素综合肥效提高68.2%;与施用单质氮、磷、钾肥料相比,尿素N利用率提高6.8个百分点,尿素综合肥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山东省马铃薯主产区肥料施用状况,分析不同地区的氮肥偏生产力,为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生产以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从高到低分别是胶州164. 25 kg/kg、安丘146. 93 kg/kg、平度129. 87 kg/kg、肥城119. 50 kg/kg、滕州100. 13 kg/kg。根据国家双减目标,针对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多施有机肥、增加追肥次数、减少氮肥施用量等措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确定适宜的施氮量,实现优质高产、养分综合利用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提高的趋势,施肥量继续增加,产量却随之下降。处理1(公顷施纯氮105kg)产量最高,公顷产稻谷8715.0kg,不施氮肥处理(处理4)产量最低,仅6358.5kg/hm~2。稻谷公顷产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1.7797x2+33.413x+422.76,相关系数R2=0.986,F=5.275,F0.05(2,11)=3.98,且FF0.05(2,11),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方程成立,有最大值。公顷施纯氮140.7kg时产量最高,为8964.0kg/hm~2。公顷纯收益(元)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为y=-3.5593x2+62.227x+845.51,相关系数R2=0.982,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1.1kg/hm~2,最佳产量为8682.0kg/hm~2。  相似文献   

4.
~(15)N示踪控释氮肥的氮肥利用率及去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5 N同位素标记的新型回收塑料包膜控释肥和大颗粒尿素,采用池栽试验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肥料氮的去向及利用率。结果表明,整个轮作体系中,控释肥处理(PCU)作物吸收的肥料氮为241.03kg/hm2,高于尿素处理(Urea)的211.02kg/hm2。控释肥处理施用的肥料氮主要残留在0~40cm土层,而尿素处理则残留在0~60cm土层,控释肥延缓了肥料氮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在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体系中,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32.86%,32.47%)高于尿素处理(28.23%,30.16%)。在冬小麦季,控释肥处理损失率相比尿素处理从36.07%降至28.75%,而夏玉米季,控释肥处理损失率相比尿素处理从37.17%降至29.50%。玉米季控释肥处理与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冬小麦季控释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尿素处理。因此,在玉米和小麦整个生长季,新型回收塑料包膜控释肥的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需求吻合,既提高氮肥利用率,也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合我国主产蔗区的优良品种,为推广提供依据,特对全国9个甘蔗新品种进行研究,以Roc22号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萌芽率较高的品种是粤糖55、福农15、桂糖02-901、粤糖00-236,分蘖率高的有粤糖55、粤糖00-236,蔗茎产量高于对照的有粤糖55、桂糖97-69、粤糖00-236和福农15等4个品种,蔗糖分较高的是桂糖02-901和云蔗99-91,耐寒性较强的是云蔗99-91、云蔗03-422、粤糖55、粤糖00-236等4个品种,公顷含糖量较高的是粤糖55、福农15、粤糖00-236、桂糖97-69。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粤糖00-236和福农15号,可作为优良品种在主产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嘉兴市水稻生产上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单季晚粳稻氮肥需求量和利用率。笔者进行了水稻生产氮肥需求量与利用率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纯氮19.5kg/667m^2的产量最高。同时笔者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苗蘖动态、穗粒重、植株干物质积累,生育期、叶龄、株高等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重点分析了我国甘蔗及制品质量与技术标准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内现行的甘蔗产业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尽快构建符合我国甘蔗产业发展需要的甘蔗及制品质量与技术标准的建议,并提出可从技术标准等3个方面对我国甘蔗产业标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甘蔗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甘蔗的生产 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我国排名第3位.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广泛,以黏壤土、红壤土、砂壤土较好.土壤pH值在4.5~8.0,甘蔗都能生长,但以土壤pH值6.5~7.5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在盆栽条件下,以等量不同种类氮肥作基肥施用于油菜,硫铵的利用率为58.66%,碳铵为55.94%。在添加ASU后,利用率分别为63.83%和59.10%,比不加ASU的提高5.17%和3.16%.植株中基肥氮在籽粒中的比率,硫铵的为67.88%,碳铵的为66.13%;添加ASU后,分别提高到74.52%和73.54%,表明油菜所吸收的氮大部分用来形成籽粒;同时在基肥中添加ASU后叶片中的氮素比率相对减少,说明ASU有利于氮向籽粒运转,碳铵尤为明显.用15N-碳铵作追肥施于油菜表土层,其利用率为27.40%,仅为基肥的50%左右,说明碳铵作基肥深施显著优于追肥。  相似文献   

10.
氮肥在作物营养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氮素化学肥料的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氮肥在农田使用中损失,又很大,据统计碳铵表施的利用率仅有28%,硫铵和尿素的利用率一般也不超过45%。可见施于农田的氮肥有一半没有发挥作用。如何进行合理施肥,减少氮肥在土壤中损失,以提高利用率,达到高产,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氮利用率和氮转化率评价氮肥肥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平衡施肥理论和通用施肥模型,以河南省小麦氮肥肥效试验数据为例,分别求算长期定位试验、普通田间试验、示踪试验三种情况下的肥料氮利用率和氮转化率,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长期定位试验氮利用率和氮转化率都比较稳定;普通田间试验在最佳施氮情况下,氮利用率和氮转化率均与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接近,但不同普通田间试验之间氮利用率变幅较大;示踪试验的氮利用率或氮转化率不能作为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的科学依据;②氮利用率低估了氮肥肥效;不考虑外源氮时则高估了氮肥肥效;使用氮转化率和外源氮是科学评价氮肥肥效的方法;③具体施肥实践时,可以不考虑外源氮而直接使用氮相对转化率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参照长期定位试验的最佳施氮量,即使在不测定土壤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氮转化率半定量地指导施肥。  相似文献   

12.
试验指出春小麦一生吸收土壤氮占78%左右,吸收肥料氮占25%左右。产量与植物吸收土壤氮成正相关,而与吸收肥料氮无明显相关。从氮肥平衡来看,尿素、硫铵在黑土和白浆土中被作物吸收平均占48%,土壤残留18%,未回收(损失)33%。加沸石按肥料重1:10显著地提高土壤残氮量。残留的氮绝大部分在0—15厘米的土层里,下层很少,30厘米以下没有氮肥下渗损失。黑土比白浆土肥力高。黑土的AN值为450,平均产量为6400公斤/公顷,白浆土为260,平均产量为4900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文山市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市第三大农业产业和主产区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在2012年12月25日召开的甘蔗生产工作会议上,对2013年的甘蔗生产进行了全面部署,市人民政府与任务乡镇(街道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政府与公司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对促进甘蔗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聚脲甲醛(M U)缓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明确玉米施用聚脲甲醛缓释肥的最佳施肥配方。本研究以鑫鑫1号为材料,以聚脲甲醛的氮利用率相当于普通尿素的1.3、1.6、1.9倍,设置常规施肥、不施氮肥和几种不同聚脲甲醛施用量处理,研究聚脲甲醛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U50、MU70对玉米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处理2(1.3倍利用率75%MU50+25%PU)、处理3(1.3倍利用率50%MU50+50%PU)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其他各处理氮肥利用率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施用MU50氮肥利用率高于MU70。减施氮肥较常规施肥降低穗粗、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产量降低,其中处理2、处理12(1.3倍利用率75%MU70+25%PU)与常规施肥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肥量情况下,施用MU50产量高于MU70。综上,处理2(1.3倍利用率75%MU50+25%PU)在保证产量不降低的同时,氮肥利用率较高,具有节肥增效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对寒地水稻2个主栽品种的氮肥需要量和利用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处理3产量最高,667m^2产640.5 kg,其次是处理5每667m^2产573.9 kg。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肥料产量贡献率随之下降。当施氮量为7 kg/667m^2时,肥料产量贡献率最大。空育131和龙粳20在667m^2施纯氮量为9.1 kg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达31.0%、36.1%。空育131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76kg/667m^2,龙粳20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29 kg/667m^2。氮肥施用量与空育131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0.8236x^2+22.556x+425.18,相关系数R2=0.5397,F=5.275,F0.05(2,11)=3.98,且F〉F0.05(2,11),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方程成立。龙粳20最高产量施肥量为10.97 kg/m^2,最高产量859.9 kg/m^2;最佳产量施肥量为9.86 kg/m^2,最佳产量801.1 kg/m^2。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分析了2010年国内外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及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情况,并对2011年广东甘蔗、蔗糖产业的供需、价格变动及成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对广东甘蔗产业的科技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阐释,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磷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肥、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甘蔗种植体系中施肥对氮肥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对不同氮磷施肥量下甘蔗对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量是影响肥料利用率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3年平均为19.1%~26.3%,磷肥利用率平均为12.0%~15.3%。其中优化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和磷肥利用率均为最高,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增加50%的施氮量或50%的施磷量均显著降低氮肥利用率或磷肥利用率。在当地的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300 kg N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而且能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氮肥利用率达到45.6%。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细胞分离制片法,配合石蜡切片和显微测量,对在我院试验田种植的刈手密野生种、伊里安野生种、热带种和纳印310、闽选703、闽糖611等种和品种的不同叶层,进行了叶片细胞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甘蔗叶肉细胞绝大多数分化成为具有峰、谷、腰、环的复式细胞。叶肉细胞本身以宽轴和叶片纵轴平行,有规律地排列于叶片内。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细胞大小、总宽度、厚度、峰宽、谷深、峰间距和叶绿体的大小、数量是随不同种(品种)和不同叶层而异。这种变化是沿着系统演进的顺序和细胞形态建成时的光、温条件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动(即沿着提高光合膜面积的方向转化)。本文最后讨论这种形态变化的合理性及其实践意义。甘蔗是高产的糖料作物,福建是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是随着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而不同,或在相同地区和同样栽培条件下随着不同种(品种)而有明显的差异。为选育优良品种而提供形态学指标,对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已看到的资料,有关甘蔗营养器官的解剖6,组织培养,甘蔗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甘蔗二型叶绿体的发育,以及甘蔗叶片的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巳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有关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比较,特别是从系统和个体发育观点对甘蔗叶肉细胞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在文献上尚未看到。作者于1979年9月开始对刈手密野生种(Saccharum spontaneum)、伊里安野生种(S.robustum)和古老栽培种:热带种(S.officinarum)以及经有性杂交育成的商品性品种:纳印310、闽选703、闽糖611的叶肉细胞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现将第1至3叶层的甘蔗叶肉细胞形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15N示踪技术探明,在盆裁条件下油菜对基肥氮——硫酸铵和碳酸氨铵的利用率达60%左右,框栽和田间条件下达40%左右。添加氮肥增效剂ASU后,油菜对硫酸铵的利用率提高5.17—16.65%,对碳酸氢铵的利用率提高3.16—9.8%。ASU主要提高了籽粒对肥料氮的利用率,基肥氮在油菜各器官中的分配顺序是:籽粒>叶>荚壳(或茎)>根。盆栽和框栽条件下,在籽粒中分配达50%以上,田间为40%以上。肥料中添加ASU有利于基肥氮向籽粒运转,使来自硫酸铵的氮素增加5.45—10.42%,碳酸氢铵的氮素增加2.97—7.41%,田间小区试验表明,施碳酸氢铵(450公斤/公颈)时添加ASU,菜籽产置比单施碳酸氢铵提高14.59—17.61%,单产与等氮量硫酸铵(375公斤/公顷)或加量碳酸氢铵(675公斤/公颈)相当。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西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甘蔗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八个一特色产业之一,已成为带动西盟县经济发展、财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一项重要骨干产业,在促进西盟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加快当前建设绿色西盟、生态家园、活力佤山、和谐边陲的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