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潇  张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02-1805,1833
基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概况,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口质量及数量的影响、公共产品服务的滞后性、技术发展的停滞性、低梯度增长的落后性以及制度建设的僵化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约束机制,从表层上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约束力量来自于资本欠缺;从深层上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约束力量源于文化滞后。并从制度、经济、文化3个层面提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约束机制的破解思路。基于这一思路,构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西部城镇化动力机制上应"四力"驱动,即外部力量的拉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农村内部的扩张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吸引力。创新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引擎,产业的空间聚集及其现代化是城镇化的主动力,政府行为、外资带动、大型工程项目等其他动力为从动力,从动力以市场为媒介经由主动力实现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寻求西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契机,探讨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据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0~2014年数据,考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原因所在。鉴此,应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城镇化率,同时,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空间格局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在西部省份的实施策略。以贵州省为例,选取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子系统17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2000—2014年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 GIS10.0软件对贵州省各市州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贵州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状态,贵阳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市州;(2)2008年后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贡献率明显变弱,而且增速明显低于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水平;(3)贵州省城镇化总体呈现"一核两翼多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4)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变动主要在相对第二、第三与第四等级之间,2008年之前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为经济子系统,2008年之后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则为社会子系统。未来城镇化过程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因此,今后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55-256
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转换对于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可以继续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动推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对辽宁省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配置对辽宁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水资源配置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所以,正确认识辽宁省城镇供水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合理的城镇水资源配置格局,对辽宁省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及人口密度4类因素,对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西部地区2000—2010年间林火发生主要为聚集分布;海拔、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水、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6个因子是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模型预测准确率接近70%且模型内自变量均显著。林火风险概率和火险等级显示,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利用2007—2016年的数据,通过协调度模型对我国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城乡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影响,同比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结合上述内容,作者建议西部地区,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去探索促进城镇发展的有效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利用2007~2016年的数据,通过协调度模型对我国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城乡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影响,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建议西部地区,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探索促进城镇发展的有效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捍卫  夏显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116-12118
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计量经济模型法的研究方法,以广西255份实地调研农户问卷为例,揭示农户参与土地整治行为选择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研究为促进农户有效、积极地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意愿受到民族、土整政策知晓程度、家庭人口数、村容村貌满意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受到年龄、劳动力人口、项目实施前征集意见情况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加强与当地农户沟通交流工作,在项目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监管过程中充分尊重及重视农户意见;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在土地整治中进行政策、财政、技术扶持;合理引导、提高土地整治政策认知度、稳定农户的生产收益,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农户金融借贷是缓解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资金流动约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金融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研,利用Tobit模型对西部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农户民间借贷经历、农户的单笔借贷金额等对农户借贷需求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所拥有住房财产状况对借贷需求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搭建了平台,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发展县域第二、三产业提供条件,为县域城镇化建设夯实了基础.文章指出,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挖掘县域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为显著的因素,以17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统计数据为实例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得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文中所采用的建模分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所得结论是科学可信的,对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焕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66-4868,4871
分析了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数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对2007—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数总体都在上升,但公共服务指数发展较快。(2)人口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从过渡协调向中度协调转变。(3)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度在空间上集聚特征不显著,空间差异性不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在空间上不显著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自身区域情况与外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比拿国要低,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以新疆为例,对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新疆捉村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东部、中部、西部3省5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645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融入情况从西到东逐渐好转,性别因素在西部具有显著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在东部影响不显著;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就业状况、新型城镇化模式、迁到新社区年限在各地区均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目前收入状况和社区配套设施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补偿教育、促进稳定就业等是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9.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最小。4)GWR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影响强度从北到南增强,农业生产影响强度从西到东增大,产业结构影响强度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大。滇中县域需要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以此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20-22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进程,是我国扶贫脱贫的重点地区。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虽然具备丰富资源,但由于区位不利、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等原因,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城镇规模小,其城镇化推进十分缓慢。未来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本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