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述了青海省果洛州冬虫夏草资源分布情况,并针对现在冬虫夏草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果洛入州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树州冬虫夏草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e,又名虫草,为麦草菌属科虫草真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的复合体。其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海拔3600~5000m左右的部分地区。冬虫夏草为名贵的中药材,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含有20余种氨基酸,占人类已知23种氨基酸的90%,另其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甘露醇、麦角甾醇、冬虫夏草素等。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可以滋肺补肾、止咳化痰。治肺虚:咳嗽、肾虚阳痿、神经衰弱、咯血、老年虚喘、病后虚弱、贫血等,并且有防治癌症的作用。其产品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3.
西藏冬虫夏草资源与草地生态安全和农牧民收入有着密切联系.西藏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在6个地(市)的40个县,分布面积约433.33万hm2,资源蕴藏量为65~70t,年采集量约40t,收入达20~30亿元.通过加强对冬虫夏草资源采集和市场交易的管理,并就现状提出科学建议,以确保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特色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面临分布范围缩小、资源蕴藏量下降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掠夺式采挖危及冬虫夏草种群的正常繁衍,过度放牧导致高寒草甸环境恶化,雪线上升引起冬虫夏草资源分布范围收缩,人为干扰增加影响高寒草甸环境生态平衡,研究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冬虫夏草的发生机理等.因此,采取以下措施将有助于解决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科学采挖冬虫夏草,确保冬虫夏草及其寄主种群正常繁衍;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降低对传统畜牧业的依赖程度;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扩大政府补贴范围,科学管理维护高寒草甸生态平衡;深化科学研究,为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虫夏草生产于高寒高海拔区,其独特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消费市场不断拓宽,需求量不断增加,且价格一路攀升,有力推动了冬虫夏草资源开发进程和深加工水平的提高,但在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研究冬虫夏草资源管理,提出切实可行措施,对于保护草原生态、全面实现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产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草、麻黄草、秦艽、发菜和冬虫夏草等草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在循化县比较丰富,是珍贵的草原自然资源,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管理工作的疏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全县一度出现了毁灭性的乱采乱挖的失控局面,导致草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牧草产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影响了循化县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切实保护和建设草地自然资源,对于保障草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子孙后代的良好生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玉树州冬虫夏草资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玉树州冬虫夏草年产量高达180 t,主要分布在玉树、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和称多等地;海拔分布范围为4 100~5 000 m;生态地理分布受产地植被类型、温湿度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调查表明,玉树州冬虫夏草年产量高达180t,主要分布在玉树、杂多、治多、曲麻菜、囊谦和称多等地;海拔分布范围为4100—5000m;生态地理分布受产地植被类型、温湿度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贾喜波 《野生动物》2002,23(2):26-27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全林区总面积1006万公顷,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绿色屏障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库,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有。全区林木茂盛,河流密布,野主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于1995年至2000年对全林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现有兽类6目20科7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3目7科1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东北虎、紫貂等4种,…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的黑熊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但在1999~2001年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黑熊资源仅分布在粤北的部分山地林区,而且数量在50~100只左右。栖息地的减少和大量的捕杀都对黑熊资源产生威胁。因此我们建议对全省的黑熊资源进行调查及监测,加强野生黑熊资源保护及规范黑熊饲养场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杨洋  陈娜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1,28(2):273-278
本研究以采自甘肃夏河桑科草原和甘加草原的野生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和茎髓部内生真菌带菌的检测,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总共得到48个内生真菌菌株.再经水琼脂培养基次级培养以促进产孢,依据菌落生长形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等形态学特征的现察与测定,最终可将其分为3个形态群....  相似文献   

12.
冬虫夏草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分子系统学的运用为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的鉴定、不同产地冬虫夏草菌的遗传多样性、蝠蛾属昆虫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综述了十多年来冬虫夏草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全省分布的冬虫夏草寄主幼虫、人工培养得到的幼虫、天然虫草的肠道菌群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肠道中以葡萄球菌属的数量较大,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菌群;在人工培养的幼虫肠道内没有检出真菌,可能与饲养环境无菌的情况有关;放线菌仅存在于自然采挖的幼虫肠道内,在冬虫夏草和人工饲养的寄主幼虫的肠道内无未检出,说明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由于寄主幼虫取食的多样性和杂食性,以及土壤区系微生物的作用,造成自然条件下寄主幼虫肠道内菌群较人工饲养的寄主幼虫的肠道菌群复杂;通过对不同季节寄主幼虫肠道菌群的分离试验,发现只有在8~11月份的寄主幼虫肠道内能够分离出与冬虫夏草相似的真菌;添加优势菌群对于人工无菌饲养的寄主幼虫没有根本性的伤害;肠道真菌的存在对于冬虫夏草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该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培养的最佳条件及与冬虫夏草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冬虫夏草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冬虫夏草子座制成纵、横切片,用光学显微镜并拍照,对青海冬虫夏草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态,第一子囊壳中所含子囊,每一子囊所含子囊孢子的数目、长度、宽度、横隔隔数和隔距进行了测量与描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冬虫夏草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方法]利用7 L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对冬虫夏草菌进行分批培养,对菌体、胞外产物和底物的代谢过程进行分析。基于Logistic方程以及Luedeking-Piret方程等,通过1stOp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及相关参数求解,建立菌体生长、胞外虫草酸(D-甘露醇)合成及糖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经拟合得到的模型参数估算值基本符合发酵规律,3项模型联立拟合R^2为0.986 5,菌体、产物和底物拟合曲线R^2分别为0.971 9、0.988 0和0.991 7。[结论]模型拟合良好,能够反映冬虫夏草菌发酵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为珍稀中药材,基于为培养出含有类似天然冬虫夏草主要活性物质的蛹虫草提供基础依据的目的,对人工培养蛹虫草及菌丝体、子实体和冬虫夏草及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多糖、虫草素等活性物质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在氨基酸种类上完全一致,但人工培养蛹虫草中赖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组氨酸则显著降低;二者组成的多糖基本一致,但冬虫夏草特有一个分子质量约100 kD的组分,该组分占多糖总量的1.38%,人工培养的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以上成分的细微变化是否是造成二者药理活性差异的原因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及其分离株和蛹虫草的rDNA ITS和5.8SRNA全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虫夏草和其分离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7.5%~100%,分离株与中国被毛饱同源性为98.4~99.7%,而与Stachybotry chartarum、Cordyceps militari、Tolypocladium caledonica、Cephalosporium maydiss、Paecilomyces sinensis、Verticillium bulbillosum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8.9%、76.7%、72.2%、68.6%、62.8%和59.5%。这些结果提示冬虫夏草和分离株是同一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冬虫夏草为有性阶段,而其分离株为其无性阶段,即为中国被毛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