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基于统计数据对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推进湖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湖南作为产粮大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粮食生产效率时空特征而言,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各县市区粮食生产效率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湘潭市、长沙市、娄底市、株洲市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高,其次是邵阳市、怀化市、永州市、常德市、益阳市;湖南粮食生产规模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纯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湘西州、张家界市、郴州市。就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夜间灯光遥感指数、土地投入、化肥投入、灌溉投入与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紧密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土地规模扩大、灌溉条件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科学施用化肥,提升机械化水平;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安徽省近几年来粮食生产的好势头,同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安徽粮食稳定发展的六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梅 《世界农业》2000,(9):12-13
一、粮食生产状况越南是个农业国 ,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5%,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 %。在第二次大战以前 ,越南曾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 ,后来由于长期战争、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 ,越南逐渐由大米出口国变成大米进口国。直到8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 ,农业生产开始逐渐增长 ,特别是1986年越南“六大”召开后 ,政府更加重视农业 ,把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88年越南粮食产量达1900万t,是越南独立后第一次实现粮食自给 ,结束了多年进口…  相似文献   

4.
江西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西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农业省份,建国50多年来,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江西粮食生产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在简要回顾江西粮食生产巨大成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确保江西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日前正式发布的《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共分五部分,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2006年12月15日表示,组织编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优质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畜牧、水产和林业稳步发展。但对于我们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依然要坚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的原则。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尤其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从未来一段时期来看,我国的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等问题将影响粮食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粮食安全。 1.沮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和粮食贸易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中国政府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1. “无粮则乱”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确保粮食的供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无粮则乱”这句话简洁而明了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汉书》中的“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现在也常被引用,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为政者决不能让民众面临饥饿的中心思想。中国的粮食政策是在理解了中国人心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上,自给自足自然就成了基本方针。2. 关于“中国粮食白皮书”(1)制定和发布的背景。“中国粮食白皮书”是指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996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波动指数等方法,对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山东省粮食总产经历了从波动下降到稳步上升2个阶段,而粮食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占比最高,玉米次之,而甘薯和大豆占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山东省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鲁西地区大部分县(市、区)已发展为全省主要粮食高产区,粮食生产重心向西迁移;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态势增强,鲁西地区成为大规模稳定性热点,鲁北、鲁中山区以及鲁东沿海地区成为稳定性冷点;3)从粮食安全状况看,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好转,但粮食供给稳定性较差,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0.
韩国强 《农业展望》2014,(12):47-49
陕西省农业大市渭南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总体呈现耕地面积、粮播面积持续减少,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增长的态势。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品种更新、水利条件改善、投入增加、配套技术应用和市场拉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提出从水利投入、规模生产、农技推广、培训农民、种粮补贴及农户储粮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应对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分析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好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生产存在耕地面积减少且质量下降、经营主体素质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等问题。大力扶持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是解决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高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以调动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同时实施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及时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可以增加粮食单产、加快种粮科学技术推广,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安徽地区均匀分布的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的双季早稻生长季低温及高温致灾临界气象指标,运用Matlab软件统计分析了安徽地区各气象站点小满寒及高温逼熟历年发生次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结果表明,小满寒灾害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北部的砀山和宿县,而高温逼熟重灾区主要在皖南的安庆地区。从时间变化上看,安徽省双季稻区小满寒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高温逼熟发生次数相对较为稳定。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2012年以后,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值线处于偏多年且未闭合,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安徽地区仍处于小满寒及高温逼熟重灾年。  相似文献   

15.
张鸿  张燕  张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355-4357
阐述了物联网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分析了粮食生产中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物联网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生产用地的管理、生产过程跟踪和监控、农产品收获和质量检测。并提出农业物联网存在成本偏高、技术欠缺、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956~2007年河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方法]选取河北地区(包括京津)均匀分布的23个气象站点1956~2007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52年来的气候变化事实和演变规律。[结果]1956~2007年河北地区年和四季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对该地区年气温的上升贡献率最大;全区气温均为升高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规律性。年和四季降水量的波动幅度均较大,且呈现不同的线性变化趋势,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性较显著,全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且其减少幅度由东北到西南基本呈现低—高—低的形态。全区潜在蒸发量20世纪60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其并没有随着升温而继续增大,相反的是呈明显下降趋势;各季节潜在蒸发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区除丰宁、蔚县等个别站蒸发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外,其余站均为下降趋势。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为缓慢减小;全区相对湿度仅有承德、秦皇岛、南宫等站呈上升趋势,其他站均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取周口10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插值等,分析周口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周口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较大;光合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带状分布,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气候生产潜力呈辐散型分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地区多沙尘暴天气,在概述沙尘暴危害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时空特征及形成原因,并从宏观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3方面提出沙尘暴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滁州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分布规律,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改善滁州市的植被资源乃至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ERDAS和GIS技术,选取2001~2010年滁州市MODIS影像数据,得到2001~2010年滁州市的NDVI,并分析了NDVI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从时间上看,2001~2010年滁州市植被NDVI平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植被NDVI平均值为0.468 1,2010年达0.681 3,年均增加率5.06%;从空间上看,滁州市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呈现东部和东北部增加,北部和西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和南部较为稳定。[结论]2001~2010年滁州市植被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植被起伏较大,区分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聊城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众多评价指标有较强的综合表达,6项主成分表达了原指标体系信息量的96%以上,新变量在理论上较好地反映了农业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与耕地、农产品数量等主要方面;样本聚类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8县(市、区)除农业自然资源外其他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差异,可信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