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利用1980—2013年福建省的粮食生产数据,从时间与地域空间两个维度对福建省的粮食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自1980年以来福建粮食生产可以分为4个阶段:波动变化期、持续增长期、急速下滑期和稳步回升期,当前福建粮食生产状况向好,处于回升后的稳定阶段;在空间尺度上,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性,生产方面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闽西北为高产低变型、闽东南为中产高变型和厦门、莆田的低产高变型;消费方面,可将福州、莆田、泉州和厦门划为严重缺粮区,漳州、宁德为一般缺粮区以及三明、南平和龙岩为一般余粮区;影响福建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工业化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物价上涨、经营模式小等。最后,进一步提出了稳定福建省粮食生产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河南小麦生产的实际和发展历程,小麦单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产变中产阶段.中产变高产阶段,高产更高产阶段.根据河南省当前的小麦生产水平,单产在3750kg/hm2以下为低产阶段,单产在3750~6000kg/hm2之间为中产阶段,单产在6000~9000kg/hm2之间为高产阶段,单产在9000kg/hm2以上为高产再高产阶段,亦称超高产阶段.  相似文献   

3.
中南科委于本年6月15—19日在广州市召开了玉米高产经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南五省研究玉米的专家、劳模共14人。研究了中南地区玉米的生产情况,交流和讨论了玉米生产经验,并提出了以玉米为主的发展山区粮食生产的意见。 会议讨论认为,中南各省玉米产生很不平衡,一股仍处于低产状态。中南各省山区的玉米都是主粮,有些省的山区玉米面积占耕地面积50%左右,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0—40%。但是,目前各省玉米单产都不高,1964年中南各省平均单产只163.5斤。根据国内外生产实践的经验,玉米是个高产作物。中南各省也有大面积亩产四、五百斤的高产记录。可是每个省有相当一部份的面积,单产只几十斤或百把斤,高低悬殊很大,产量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生产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SBM-GML模型,选取2000—2021年粮食主产区省域面板数据,运用DEA法测算并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且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具有“涨跌互现”和波动性较大的特征,且其变化同气候变化与农业政策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精准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粒用高粱超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近年低、中、高不同产量水平高粱材料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高粱高产栽培和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显著。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低产水平下,单穗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高产水平下,收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超高产水平下,仍以单穗重的贡献较大,但收获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上。综上所述,低产到高产阶段,主要依赖于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到超高产阶段,在保证较高收获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单穗重是实现产量跨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及变化特征,基于超效率 SBM 模型对 30 个省份 2000—2021 年粮食生态效率进行估算,通过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其演进特征,进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来看,2000—2021年中国粮食生态效率由0.662上升至0.787,年平均增长0.827%。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生态效率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层面相近,主销区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中国粮食生态效率长期存在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两极分化现象,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向较高水平一侧集聚,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非主产区的特征;在各影响因素中,人均GDP、粮食经营规模的影响显著为正,化肥施用强度、农业机械强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距较大,多数省份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指数模型对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粮食生产水平,以及2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指数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呈现西部最低、东部次之、中部最高的空间分布,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8.
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演变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探讨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以及逐年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和部分省(区)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 1. 近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增产持续时间和增产幅度亦均大于减产年; 2. 各省(区)的增减产年频数呈准正态分布,其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间型三类; 3. 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尤以减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减转减最小; 4.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缓慢发展—波动发展—高速增长不稳定发展的3个阶段; 5. 增减产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明显的准4年及其倍数周期的波动特征,各地主要波动周期的变化说明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地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而且产量变异系数较大,是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农业区之一。为保证全省粮食的稳产高产,必须对种植制度、小麦品种类型和栽培技术等耕作措施、方案做相应调整。因此,对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展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而且产量变异系数较大,是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农业区之一。为保证全省粮食的稳产高产,必须对种植制度、小麦品种类型和栽培技术等耕作措施、方案做相应调整。因此,对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展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方法和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测算,探究粮食单产空间差异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重庆市粮食单产变动态势呈现"V"型,2007年单产水平最低。(2)重庆市粮食单产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贡献度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区域差异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3)研究期间,粮食单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重庆市可划为3个一级、8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总增产潜力表现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全市总增产潜力为4.20×10~6 t。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规划黑龙江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的稳定增产,采用LMID分解法,将1994—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耕地利用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广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定量分析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粮食总量呈现稳中有升-波动-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征,耕地利用效应作用大小为规模效应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广度效应,耕地面积有显著的增量效应,复种指数呈减量效应,粮食单产和粮作比例效应为正-负-正变化;空间维度上,耕地利用效应在各市作用不一,且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在各市粮食增产中发挥主要作用。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种粮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同一区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养分含量差异与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和培肥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分别在陕西永寿和杨凌布置田间试验,在施N 18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75 kg·hm-2的条件下种植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20个小麦品种,收获期取样测定籽粒产量、各器官养分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两地间土壤养分供应与籽粒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关系。【结果】永寿小麦籽粒氮和钾含量比杨凌低10.6%和6.7%,两地小麦磷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氮磷供应能力、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均高于杨凌;但试验年份永寿的降水总量及其分布均比杨凌的更有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由此引起的产量增幅高于籽粒氮钾吸收量增幅、与磷吸收量增幅接近,产量稀释效应是导致两地间氮磷钾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钙和镁含量比杨凌高19.0%和10.3%,两地硫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低于杨凌,交换性钙与杨凌无差异,但永寿土壤较低的pH、速效钾和较高的有效硫更有利于小麦钙镁硫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钙镁吸收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硫吸收量增幅与产量接近,这是两地籽粒钙镁硫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铁、锰和铜含量比杨凌高9.3%、22.2%和12.7%,锌含量比杨凌低63.1%。永寿 0—20 cm土层有效铁锰含量与杨凌无差异,铜锌含量低于杨凌;但永寿小麦灌浆期比杨凌长,有利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微量元素,而锌吸收被较高的有效磷抑制,导致永寿小麦铁锰铜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高于杨凌而锌吸收和转移低于杨凌,这是两地籽粒铁锰铜含量变化的原因。【结论】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点,土壤养分供应和降水差异引起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增减幅度不同是籽粒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氮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产量稀释效应;小麦磷和硫含量不降低的原因是土壤较高的有效磷和有效硫供应使得小麦磷、硫吸收量与产量以相近幅度增加;小麦籽粒钾、锌含量低的原因分别是土壤钾锌供应不足和磷锌拮抗;小麦钙镁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较低的土壤pH和速效钾促进了钙镁吸收和转移;小麦籽粒铁锰铜含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较长的灌浆期增加了这些元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土壤养分供应和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控施肥,使小麦养分吸收与产量变化相协调,在实现增产的同时提高籽粒矿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
孙顺强  朱桂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34-8335,8354
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构建考虑粮食直接补贴影响因素的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函数经验模型,并利用2004~2007年29省的相关面板数据估计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对比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02 3,在现有补贴制度和水平下,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远大于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弹性系数,因此,政府在加强和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利用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对促进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1—2007年气象资料及相关统计数据,以喀什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中上升;气候生产潜力偏低,自然因素在粮食增产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高;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成为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挑选出与粮食产量关系密切的物理因子,可对粮食产量影响因子做出较准确的排序。以浙江省为例,利用前期的影响因子,对其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物元分析。结果表明:在1995~2009年的15 a当中,浙江省粮食年产量的计算等级与实际等级符合的年份为13 a,1998年和2005年的计算等级和实际等级虽然情况不符合,但是也只是相差一个等级,计算结果理想。可以利用物元分析对未来粮食产量变化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宿州市夏粮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982~2014年宿州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和夏粮产量资料,采用M-K检验、灰色关联、GM(1,1)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气候产量来评估一定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宿州夏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982~2014年宿州市夏季粮食生产时间段(6~9月)的气温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1993年气温发生突变,在1996年以后显著上升;夏粮生产期的降水则呈现波动上涨趋势。通过相关分析,选取气温作为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夏粮气候产量变化。近33 a来宿州市夏粮产量不断增长,利用GM(1,1)模型计算期间趋势产量,研究气候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夏粮单产的显著增加,气候变化给宿州夏粮生产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结论]该研究为宿州市夏粮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Ric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declines are due to unsuitable temperatures from wide regions and various sowing date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periods and obtain suitable temperatures for phenological peri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This study conducted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sowing dates under different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rice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controlling for regional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ice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among sowing dates and areas, 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during the vegetative period (VT) and the first 20 days of the grain-filling period (GT20).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maller variation in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in the reproductive period (RT) than in the two phenological period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VT and GT20 thresholds of different yields and qualiti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cenarios (I, II, III, and IV) in this study. In Scenario I, high head rice production (rice grain yield multiplied by head rice rate) and rice quality could be obtained. The head rice production of Scenarios III and IV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cenario I, by 30.1 and 27.6%, respectively. In Scenario II, the head rice production increased insignificantly while the chalky grain rate and chalkiness were 50.6 and 56.3% higher than those of Scenario I. In conclusion, the Scenario I combination with VT ranges of 22.8–23.9°C and GT20 ranges of 24.2–27.0°C or the combination with VT ranges of 23.9–25.3°C and GT20 ranges of 24.2–24.9°C,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adjusting sowing date and selecting rice varieties with suitable growth periods, is recommended to achieve high levels of ric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籽粒机收是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及生理成熟后籽粒物理脱水速率是决定玉米能否机收籽粒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以京农科728等18个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测定籽粒含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