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用动物双肌性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肉用动物双肌性状的形态、生理生化、组织学、遗传机制及其对相关性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牛双肌基因位于第2号常染色体上,是由myostatin基因在第3外显子处核苷酸突变造成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羊calipyge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以非孟德尔方式遗传,被称做极性超显性。双肌动物的瘦肉率、瘦肉量、肉骨比显著高于普通动物,而其脂肪率较低、繁殖性能较差并对应激更敏感。双肌基因在生产中主要通过将双肌动物作为终端杂交父本来应用。  相似文献   

2.
牛双肌性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牛双肌基因(double muscle gene)是可使产肉性能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使母牛难产率有所提高。该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是由生长抑素(myostatin)基因在第3外显子处核甘酸突变造成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牛的双肌性状是一个综合性状。作者论述了牛双肌性状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多形性及双肌牛的生理、繁殖、胴体特性,并对双肌牛在牛肉生产中的利用方式及在我国肉牛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双肌牛具有屠宰率高,瘦肉率高,优质高价肉比例大,肉质较嫩等优点,倍受消费者欢迎,本文概述了双肌牛的特征,双肌性状的遗传机制,旨在为提高家畜产肉量以及为瘦肉型动物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的双肌(double-muscular)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牛双肌性状的遗传特性、基因定位、多形性及双肌牛的生理、繁殖、胴体特性;并对双肌牛在牛肉生产中的利用方式及在我国肉牛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等进行也阐述。  相似文献   

5.
双肌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肉生成是一个复杂的正负调控过程,双肌品种以其特有的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生长快在近几年来逐步受到育种专家的重视。研究表明,肌肉生长抑制素(mysatatin,MSTN)缺失或突变会导致肌肉过度生长或肥大,即双肌现象;双肌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存在主基因效应。现从肌肉生长机理入手,分别从不同家畜双肌现象阐明该性状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肌生成抑制素是 1 997年发现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负调控因子 ,肌生成抑制素不仅在骨骼肌中表达 ,还可在心肌和浦肯野纤维等多种组织中表达。研究表明 ,大鼠骨骼肌在体内的再生 ,对 MSTN m RNA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并且 m RNA的表达不必由功能性神经支配。通过对不同品种双肌表型牛 MSTN基因的研究 ,发现其骨胳肌增大的共同特点是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发生了突变 ,如布鲁牛 MSTN基因在编码区外显子 3发生 1 1 bp的缺失 ,导致MSTN此位点后的阅读框架改变 ,并在此点后的 1 4个密码子处终止了阅读框架 ,从而使MSTN被截短 ,MSTN蛋白活性区域消失 ,活性丧失 ,结果肌肉大量增加。目前 ,已分别对人、牛和猪的 MSTN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 ,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定位研究表明 ,猪 MSTN基因位于1 5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牛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 1 80 7年就在牛中发现了双肌现象。由于双肌牛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的特点 ,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双肌现象在牛中较为普遍[1] ,迄今为止 ,已经在包括比利时蓝白花、皮埃蒙特在内的 1 4种牛以及羊、鼠中发现了双肌现象。本文仅对牛的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1 双肌牛的性状1 1 形态学性状 双肌牛的外部特征是臀部、大腿、上臂、胸及起支撑作用的中前端肌肉群异常发达。双肌牛皮下脂肪发育不良 ,皮肤较薄。与普通牛相比 ,双肌牛有较多的脂肪沉积于肌间和脂肪窝 ,且脂肪的沉积从内到外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双肌牛胴体…  相似文献   

8.
肌肉抑制素与“双肌”表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抑制素是特异性表达于骨骼肌的一种细胞因子,属于TGF-β超家族成员,可以抑制骨骼肌的发育,并同多种疾病有关。肌肉抑制素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其抑制功能的丧失可以导致骨骼肌显著增生,即动物产生"双肌"表型。具有"双肌"表型的动物则表现出肌肉产量显著增加、饲料转化率高、肌肉嫩度增加、脂肪含量少、而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增加等优秀性状,这些性状是动物育种计划中的理想育种目标。本文从"双肌"表型的起源及特点、肌肉抑制素的发现及功能等方面对肌肉抑制素与"双肌"表型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标记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其在绵羊遗传育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国内外对绵羊第6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绵羊的多胎性状、体重性状、产毛性状密切相关,微卫星标记主要分布在第6号染色体上,而且第6号染色体上丰富的微卫星标记有利于评定绵羊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对于指导绵羊品种选育及遗传多样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双向选育系和对照系雏鸡,饲养至56和120 d时,每个系分别屠宰30只母鸡,测定胸肌和腿肌IMF含量、腹脂重、腹脂率及LPL、H-FABP和A-FABP基因mRNA表达量,比较双选系各性状差异,分析IMF遗传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上选系肌肉IMF含量和肉色亮度值(L^*)显著大于下选系(P〈0.05),胸肉终pH(pHu)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LPL基因在120日龄上选系腹脂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下选系胸肌中H-FABP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上选系(P〈0.05)。结果表明IMF的双向选择是有效的,该双选系可以作为未来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的宝贵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1.
绵羊的双肌臀(Callipyge)基因表现型为后臀肌肉增大近30%,由位于绵羊第18号常染色体上基因上游存在一个N→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命名为SNPCLPG)产生的,该SNP标记的存在与Callipyge表现完全吻合。为此,根据已知多态性,选择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了SNPCLPG位点的检测。获得303bp的扩增片断,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在38bp处碱基产生A到G的突变,在80、92、149、219bp处碱基产生T到C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探讨了家蚕染色体组成对产卵数性状的影响。在供试品种范围内,得出如下结论。 1.产卵数性状为伴性遗传,受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2.多数的常染色体上存在着对产卵数性状起作用的基因。故在表现伴性遗传的同时表现多基因遗传。 3.W染色体上未发现影响产卵数性状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华西牛和雪龙黑牛背最长肌重量相关的遗传标记和候选基因,试验以1 478头华西牛和452头雪龙黑牛为研究对象,对其背最长肌重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即测定其屠宰后背最长肌重量表型数据,利用Illumina Bovine-HD(770K)芯片对其基因组进行基因分型,采用FarmCPU模型和GEMMA模型对质控后的芯片数据进行GWAS,挖掘与华西牛和雪龙黑牛背最长肌重量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华西牛与雪龙黑牛群体背最长肌重量表型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二者芯片数据经过质控后分别得到607 198,511 320个SNP位点,这些SNP位点在二者各个染色体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利用FarmCPU模型在华西牛与雪龙黑牛群体分别检测到12个和9个与其背最长肌重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且华西牛群体的显著SNP位点分别位于1,5,7,11,12,13,15,16,22,23号染色体上,鉴定到KCNAB1、PFN2、RNF13...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的肉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改善肉质就成为育种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适量的皮下脂肪可改善胴体外观,但皮下脂肪和腹脂太多则不好,而较高含量的肌内脂肪(I MF)则能改善肉品质。近几年来,畜禽脂肪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15.
抑肌素(GDF8)是骨骼肌细胞生长的重要负调控因子。抑肌素基因突变是牛"双肌"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在不同牛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抑肌素基因突变类型,在利木赞品种中,"双肌"性状主要是抑肌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Q204X型突变及第3外显子nt821突变。本研究报道一种新的检测该突变的简便方法。应用突变型与正常型引物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检测出不同的等位基因。对Q204X突变型PCR产物克隆测序分析表明,该片段确实含有一个能导致抑肌素功能缺陷的Q204X突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麻豌豆(Pisum sativum)种皮麻色(种皮具紫色斑点)的遗传特点,本研究以麻豌1号(种皮麻色、紫花、半无叶型)、中豌6号(种皮无麻点、白花、普通叶型)、90-PE-10(种皮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麻豌1号和中豌6号、麻豌1号和90-PE-10正反交组合,对杂交后代F_1和F_2种皮性状表现进行了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正反交F_1代植株所结种子均有麻点,F_2代种皮麻点性状出现分离,种皮有麻点∶种皮无麻点=3∶1,麻色对非麻色为显性,属于细胞核单基因遗传。在两对性状遗传试验中,种皮麻色、白花和种皮无麻点、紫花这两个重组类型均未在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2代中出现,紫花基因和麻色基因紧密连锁,有助于利用遗传标记对种皮颜色或花色进行选择。该麻色基因位于豌豆第1号染色体上,与分别定位于第3号和第5号染色体上的F和Fs麻点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肌肉生长抑制素,属TGF-β超家族,是一种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或受到抑制,会导致骨骼肌增生从而引起动物肌肉的过度发育,表现为双肌性状。本文综述了MSTN基因的发现、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在牛科物种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抑肌素(GDF8)是骨骼肌细胞生长的重要负调控因子.抑肌素基因突变是牛"双肌"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在不同牛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抑肌素基因突变类型,在利木赞品种中,"双肌"性状主要是抑肌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Q204X型突变及第3外显子nt821突变.本研究报道一种新的检测该突变的简便方法.应用突变型与正常型引物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检测出不同的等位基因.对Q204X突变型PCR产物克隆测序分析表明,该片段确实含有一个能导致抑肌素功能缺陷的Q204X突变.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揭示京海黄鸡腹脂重性状的遗传基础,寻找可用于京海黄鸡腹脂重性状改良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京海黄鸡核心群母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屠宰时的腹脂重,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检测与腹脂重相关的SNPs位点。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腹脂重存在潜在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1.1×10-5),并且4个处于染色体水平显著,分别为rs18144674、rs18144680、rs12246236、rs12257795。其中rs18144674、rs18144680、rs19745739位于2号染色体上一个1.6Mb区域内,rs12246236、rs12257795位于14号染色体上1个12kb区域内。筛选这2个区域0.1Mb范围内的基因,共找到11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分别为VIMTRDMT1、AXIN1、PDIA2、ARHGDIG、gga-mir-1763、gga-mir-1564、CLCN7、ECL1、DNASE1和SDOS基因。使用GO数据库对该基因的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参与的生物进程进行分析,由结果推断出这些基因可能为影响京海黄鸡腹脂重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牛双肌基因PCR-SSC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是一种肌肉生长的负调控因子,试验应用PCR-SSCP和测序的方法对我国秦川牛、南阳牛双肌基因的第3外显子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第3外显子938位G→A的单核苷酸突变造成了南阳牛第3外显子扩增片段呈多态性;秦川牛中未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