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该虾肉味鲜美、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淡化养殖中病害少,是山区池塘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优良品种。为提高山区池塘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综合技术水平,笔者总结本地一些养殖户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山区池塘特点,将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的设置与改造1.池塘条件山区池塘大多存在浅、小、瘦、漏等特点,应对池塘加以改造和修整。要求池塘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无工农业废水污染,池底平坦淤泥少,面积3~5亩,池深1.5~2.0米。每口池塘设独立的进…  相似文献   

2.
缢蛏与对虾立体生态调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渤海湾以南、莱州湾以西,其特殊的海域底质条件和水质条件造就了该地区养殖的特殊性。近几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进行传统虾、蟹单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池塘生产潜力,利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习性,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积极探索虾蛏混养、虾蟹混养等生态调控养殖模式,净化池塘水质,保持生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建清 《水产养殖》2009,30(5):41-43
第四讲 克氏原螯虾池塘主养技术 池塘主养克氏原螫虾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养殖模式,由于其养殖技术和传统的虾蟹主养技术接近,普遍受广大养殖户应用,但克氏原螯虾毕竟与其他虾蟹的生活习性不同,养殖技术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垦利县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淡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滩涂面积3.47万hm^2,以对虾、梭子蟹养殖为主。上世纪末虾病的大规模爆发,使养殖对虾连年亏损,养殖户怨声载道,大量的养殖池塘被闲置。为帮助渔民摆脱困境。多年来,垦利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加大了虾池综合利用技术和养殖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先后试验总结出虾蟹混养、虾贝混养、鱼虾混养等新技术,并引进了日本对虾、台湾草虾、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使闲置的池塘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养殖形势逐步好转,不但盘活了渔业资源。还增加了渔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为了规避单一养蟹的风险、提高池塘利用率、增加养殖经济效益,笔者在江苏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体系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池塘虾蟹混养的生产性试验,在兴化市竹泓镇、昌荣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池塘小龙虾产值和虾蟹养殖综合纯效益都达到万元以上。笔者根据在基层技术指导和推广的经验,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具备条件的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对虾生态养殖技术,采用虾蛏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净化虾池水质,保护虾池生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李媛媛 《齐鲁渔业》2009,26(2):59-59
无棣县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发展池塘基础渔业,开拓大水域水产养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该县渔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一是挖掘池塘生产潜力,着重抓好常规渔业生产。加快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为虾贝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池塘综合高产养殖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伏季休渔期,适当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积极推广鱼虾蟹混养和对虾与缢蛏生态养殖高产高效经验。  相似文献   

8.
海水池塘蟹虾贝(缢蛏、泥蚶、青蛤)混养是目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态混养模式,它利用了各养殖品种生态习性的互补原理,使各品种互利共生。不仅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滩涂与水体,而且通过贝类滤食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虾蟹类的残饵及排泄物,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和池塘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海水池塘养殖的低风险、多产出、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海水池塘虾、蟹混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与1999年间在汕尾市红草养殖池塘进行了虾蟹混养及虾单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水质、产量还是成活率来看,混养都优越于单养。其中从效益来看池塘虾蟹混养的盈利可比池塘对虾单养提高50—100%。  相似文献   

10.
虾蟹类养殖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所以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生物培养可降低投饵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一、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广义来说,池塘中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甲壳类、圆虫类、昆虫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硅藻等。在虾、蟹胃内经常见到的饵料生物如  相似文献   

11.
<正>小龙虾是我国淡水水域重要的养殖品种,它适应力强、繁殖力高、食性杂、生长快、耐高温、耐低氧,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养殖经济效益高,前景广阔,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小龙虾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有虾蟹套养模式、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和池塘精养模式,此外还有小部分的藕(芡实)虾养殖模式等,其中以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为主导。虾蟹套养、稻虾共作和池塘精养三种养殖模式效益对比见表1。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水体污染和管理不当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罗氏沼虾在养殖中后期疾病暴发,泛池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损失。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对池塘养殖罗氏沼虾中后期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加强水质管理,确保水质稳  相似文献   

13.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由于小龙虾市场走俏,在江苏的很多地区,养殖户在蟹塘内套养小龙虾,形成了"以蟹为主、以虾为辅"的池塘化虾蟹混养模式,虽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近两年来河蟹、小龙虾的大规模发病,养殖风险越来越大。就洪泽当地来说,虾蟹混养的塘口这两年河蟹发病趋势越来越明显,虾蟹发病的时间也越来越形成了季节性提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正>虾蟹贝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复合生态养殖方式。通过对原有海水池塘进行精深改造,实行虾蟹贝生态健康养殖,水中养虾,水底养蟹,底泥养贝,虾蟹残饵、粪便肥水,水的肥力催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池塘租赁费、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增加,不少养殖户一味追求高产、高效,不断增加虾蟹贝放养密度,超过了养殖水体的承载量,同时受气候多变、海洋环境污染等影响,导致虾、蟹、贝病害频发,低产、低效、甚至亏损呈加重趋势。如何探索海水池塘虾、蟹、贝稳产高效养殖技术,是当前海  相似文献   

17.
周勤  李佳佳 《水产养殖》2009,30(12):31-31
随着克氏原螯虾市场销售的火爆,渔民养殖热情空前高涨,养殖势头发展迅速,养殖模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江苏省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面积2009年已突破3.3×10^8m^2。目前江苏省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圩滩地养殖、稻田养殖、大水面增养殖、鱼虾混养、虾蟹混养、水生经济植物田养殖等。池塘养殖为主导养殖模式,其养殖技术、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都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刘俊利 《黑龙江水产》2003,(6):16-16,21
罗氏沼虾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因其在淡水池塘中具有生长快、食性杂、味道鲜美、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好而深受养殖户的欢迎,现已发展为经济虾类的主要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江苏省小龙虾池塘精养面积22.93万亩,产量3.06万吨,养殖户往往采用“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粗放模式。该模式存塘虾苗量难以控制,经常导致养殖商品虾规格小、大规格虾比例低、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针对此问题,笔者利用小龙虾生物学习性,充分挖掘小龙虾池塘养殖潜力,开展了小龙虾放养抱仔虾“高产错峰”模式试验,通过计数放养抱仔虾,在7-9月实现错峰高价上市,养殖效益得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是水产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各类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的健康,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水产病害的目的。一、清塘的重要性1.长期养殖,又不进行池塘清整,会使水质变坏。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致命毒性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着鱼、虾、蟹健康养殖与生长。2.池塘底部存在大量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当水质恶化时,酸性物质增强,病原体滋生,极易引起鱼类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