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原代培养的猪卵巢颗粒细胞为模型,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检测褪黑素(MT)在调节ZEA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和10μmol/L的ZEA对猪卵巢颗粒凋亡的影响不显著,但30、50和100μmol/L的ZEA显著促进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0.1和1μmol/L的MT抑制30μmol/L的ZEA诱导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能够提高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浇根处理可促进棉花早现蕾。内源激素检测表明,外施玉米霉烯酮能够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玉米赤霉烯酮能够促进棉花提早现蕾可能与其提高花芽分化期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改变了棉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24h)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中,玉米赤霉烯酮浸种使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值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蛋白含量较稳定。0.1mg/L浸种所产生的抗逆效果均优于0.01mg/L。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24 h)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中,玉米赤霉烯酮浸种使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值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蛋白含量较稳定。0.1 mg/L 浸种所产生的抗逆效果均优于0.01 mg/L。  相似文献   

5.
6.
玉米赤霉烯酮作为一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物和饲料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文章就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影响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与大麻的性别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麻9Connabis sativa L.)发育过程中内源玉米然酮含量发生规律性变化,茎尖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在花原基出现前和花期前出现含量高峰,在达到花期前的真叶内出现ZEN含量高峰。外源玉米赤霉烯酮处理提高大麻的雄株/雌株比例,而6-BA处理高大 麻雄株/雄株比,同时ZEN处理降低性别决定关键时期的CTK含量,首先降低2大麻真叶内的CTK含量,而后降低茎尖内的CTK含量。说明ZEN可能通过降低2细  相似文献   

8.
9.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ZEN对肝脏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很大的危害,并且有引发肿瘤的可能性.鉴于ZEN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农产品以及动物饲料中普遍存在并且危害较大,对ZEN及其衍生物的提取、净化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饲料及谷物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对动物有多种危害,但对肉质影响鲜有报道.本试验选择18只健康及体重相近的3月龄绵羊,随机分成3组,精料中分别添加0、0.50、0.75 mg/kg ZEA,饲喂6个月.取背最长肌测定肉色、pH值、剪切力、熟肉率、滴水损失率,取大腿肌测定肌肉...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毒素,可以引起母猪流产、返情、外阴肿胀和乳腺增生,还可引起食量减少、不育、致畸等,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潜在危害。本文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制和检测方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结合生化技术分析屯冬小麦春化期间的玉米赤霉烯酮特异结合蛋白。表明在冬小麦幼苗中存在着ZEN的特异结合蛋白。ZBP对ZEN的结合具有可饱和的性质,Scatchard分析表明解离常数Kd=1.9×10^-7mol.L^-1结合位点数目n=6.2pmol.mg^-1可溶性蛋白。30%饱和硫酸铵沉淀可使ZBP纯化3-4倍。对ZBP进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3H-ZEN结合到两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精油对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的脱毒效果。选用肉桂精油、花梨木精油、棕榈精油、薄荷精油、橘子精油作为脱毒物质,分别添加植物精油于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中,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毒素含量。研究5种植物精油用量为85 μL/10 mL,48 h的脱毒效果;选择其中3种脱毒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研究在24 h、48 h、72 h,用量为85 μL/10 mL时的脱毒效果;研究3种植物精油用量为75 μL/10 mL、85 μL/10 mL、95 μL/10 mL,48 h时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植物精油可以降低ZEA含量,且作用时间与用量不同,脱毒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和电镜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品种燕大1817越冬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和茎尖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秋末冬初气温逐渐降低,日照缩短,茎尖ZEN含量逐渐增加,11月下旬含量达到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到1月下旬又出现一个小的含量高峰。在小麦茎尖ZEN含量出现高峰前后(11月底,12月初),茎尖细胞中线粒体和质体的体积增大,形状也发生变化,线粒体从低温诱导前的圆球形变为长形、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使用超高效的液相色谱仪建立了一种测定玉米赤霉烯酮在粮食中含量的方 法。实验结果显示:在浓度范围10 μg/L~500 μg/L 内,校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进样量 2μL,仪器检出限为1.5μg/L,定量限为5μg/L。三个浓度下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对标 准偏差分别在0.03~0.15%和0.28~1.71%之间;玉米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7%~104.0%。该 方法简便快速,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18.
自然越冬过程中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首次测定了冬小麦自然赵冬期间不同部位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发现越冬冬小麦的分蘖节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双峰曲线,10月底和1月初分别出现最高值。根尖中含量与分蘖节中的含量变化基本同步,但前期无明显峰值。在1月初根尖和分蘖节同时出现峰值时,根尖中的含量约为分蘖节中含量的10倍。02-10以后,各部位含量的均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与春化过程密切相关。鉴于根尖和分蘖  相似文献   

19.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比8、9和10月份商洛连翘叶和果实中连翘苷及连翘酯苷A的含量,以探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连翘成熟期中积累量的变化。研究显示,8-10月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在叶中的积累逐步增加,而果实中含量则变化不大;连翘同一部位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比例的动态变化显示,连翘果实中连翘酯苷A是连翘苷的13倍左右,而在连翘叶中则只有3倍左右。通过比较连翘叶和果实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变化,可以更加清楚了解主要有效成分的积累变化,为商洛地区连翘采收期选择及规范化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研究了小麦春化幼苗的根尖和茎尖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存在及分布。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在根中集中存在于根尖最前端约1mm长的区域,即根冠和分生组织区,至伸长区逐渐减少。在茎尖中,生长锥下方的分蘖节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很高,与生长锥相邻的叶原基内侧也有较高量的分布。顶端分生区的荧光反应较弱,侧芽(分蘖)原基呈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