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色污染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土壤中地膜残留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随残留地膜的增加而减小,而土壤容重和比重随之增加.(2)在0~40 cm土壤中,残膜能够刺激棉花根系的生长,当残膜量为900 kg/hm2 以下时,棉花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和根重都大量增加;在40~100 cm土壤中,残膜阻碍根系生长,使根系生物量下降.(3)随着残膜数量增加,棉花干物质重和冠/根均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棉花地下部地上部生长不协调,产量降低.因此,一定数量的残膜刺激根系生长的现象是棉花植株的适应性反应,而残膜对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均有负面影响,残膜数量越大,减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大荔县洛南沙苑区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玉米,作物成熟期提前,产量提高,但农作物收获后残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残膜的累积对大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对作物根系的深扎、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极大的影响,残留地膜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也有显著影响,进而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等问题。为解决农田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加快推进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在大荔县的推广,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今年在地膜玉米上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地膜残留累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定西市现有耕作方式下,根据试验地一次性揭膜后的地膜残留量,设定6个梯度的残膜密度,研究了地膜残留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加,玉米成苗率、株高、生物量、穗重、百粒重和产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土壤质量也不断下降,集体表现在:残膜阻碍土壤水分的下渗,造成土壤0~30 cm各个土层之间含水率分布不均匀,当残膜密度达到1 020 kg/hm~2时,20~30 cm土层中含水率减少7.2%;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这造成了生物量积累受阻,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3-14
包头市玉米农田地膜残留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市土右旗地膜残留值最高,平均地膜残留量为96 kg/hm~2,属于二级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影响,但超过此值,可导致农作物减产;包头市固阳县耕地土壤中只有少量地膜残留,平均地膜残留量为7.8 kg/hm~2,属于一级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没有负影响。因此,应加大监测、监督力度,系统全面地调研地膜使用、残留情况,同时对使用非标准地膜或劣质地膜的厂家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5.
玉米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同田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但常规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耕地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形成"白色污染"。本试验通过引进3种类型的降解地膜进行试验,观察其降解性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和光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玉米不同时期揭膜,探讨不同揭膜时期对玉米产量及残膜可回收性的影响,寻求玉米产量和揭膜时期最佳耦合点。结果表明:大喇叭口期揭膜既能很好的利用覆膜的覆盖效果,提高产量、又可以减少地膜残留。玉米产量和残膜可回收性最佳耦合点在大喇叭口期揭膜。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和明确生物降解膜在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中能否代替普通地膜,比较了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膜覆盖的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长略低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秃尖长高于稍高于普通地膜;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低于普通地膜,减产1.40%,相对于普通地膜“白色污染”的严重性,生物降解膜的减产程度基本可忽略不计,由于其可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可以代替普通地膜用于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产量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农田残膜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0.8%~22.1%,玉米籽粒产量降低2.1%~27.5%,棉花产量降低1%~7.5%。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0.8%~22.1%,玉米籽粒产量降低2.1%~27.5%,棉花产量降低1%~7.5%。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头水前揭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小区试验,研究适时揭膜技术对作物产量和残膜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头水前揭膜玉米秃尖少,出籽率和千粒重都偏高,增产1.62%,地膜回收率增加45.1个百分点,为科学合理使用及有效回收地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模拟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残膜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有较大影响,可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移动速度减慢,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0.8%~22.1%,玉米籽粒产量降低2.1%~27.5%,棉花产量降低1%~7.5%.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在作物产量提高的同时,田间残膜残留量也随之增加,加剧了农业地膜污染。本论文以连续4年(2011-2014)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探明完全捡拾、常规捡拾及不捡拾3个处理对地膜残留量、残留系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地膜残留最多,不捡拾处理残膜量显著高于常规捡拾,完全捡拾与常规捡拾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地膜残留量其次,不捡拾处理残膜量与常规捡拾差异不显著,完全捡拾则显著少于常规捡拾;20~30 cm土层地膜残留最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0~30 cm土层,完全捡拾处理下,面积>25 cm2、4~25 cm2中大块残膜片数显著少于常规捡拾和不捡拾处理,而面积<4 cm2残膜片数与常规捡拾和不捡拾差异不显著;2014年玉米收获后,常规捡拾、完全捡拾及不捡拾处理下地膜残留量分别为80.85、52.71 kg·hm-2及152.65 kg·hm-2,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8.53%、-9.45%及54.42%;3种捡拾处理对玉米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及百粒重均有影响,随捡拾度增加,各指标均呈增加趋势;与常规捡拾相比,不捡拾处理下4年平均减产15.08%,完全捡拾处理下平均增产4.70%。综合分析不同捡拾方式对地膜残留量、残留系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建议在没有适宜的残膜回收机械的情况下,应采用农民常规捡拾方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须尽快研发推广适宜的残膜回收机械。  相似文献   

13.
地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随着地膜的大量使用和覆膜年限的不断增加,残膜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不但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也构成威胁。农田地膜的残留已成为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农田残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深入分析了我国农用地膜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残膜污染的现状,从保护环境意识、地膜的规范化生产、高效回收利用以及优惠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是87团的主要经济作物,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已在我团推广多年。地膜覆盖在保墒、增温、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的同时,也给玉米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中耕导致地膜埋在土壤下,无法人工捡拾残膜。随着地膜使用年份的增加,土壤中残膜量也逐年增加,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通透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治理玉米地残膜污染已刻不容缓。为此,我团开始在玉米上使用聚酯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验证聚酯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对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地"白色污染"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地膜残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生物降解膜的推广可替代原来的常规膜,又可完全降解,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合巩留县玉米田的降解地膜类型,使用6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1种常规PE膜,在大田里进行试验,研究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号地膜和6号地膜在玉米产量方面与普通PE膜无差异,其它降解地膜显著减产;大田土壤温度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厚度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产量及地膜残留的影响,分别设置厚度为0.008、0.010、0.012、0.015 mm的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厚度0.012、0.015 mm地膜覆盖三年仍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比一年一覆膜(CK)增加1.96%、1.14%,玉米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74、0.71 ℃。②一膜三年覆盖不同程度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0.008 mm地膜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 13.24%、18.12%;但0.010、0.012、0.015 mm处理与CK相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幅分别为2.27%~4.09%、2.85%~8.36%。③一膜三年覆盖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玉米产投比比CK分别显著提高13.73%、25.00%、26.47%、25.49%。④一膜三年覆盖显著降低了地膜残留量,比CK降低55.74%~61.42%;但厚度为0.008、0.010 mm地膜使用后易破碎、不易回收,使地膜残留系数分别高达35.60%、32.97%;地膜厚度为0.012、0.015 mm时,地膜残留系数可分别降低到21.99%、19.81%。研究认为,一膜三年覆盖中采用厚度大于0.012 mm地膜,可保证玉米产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产投比,有效降低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
生物降解树脂农膜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玉米上进行了生物降解树脂农膜和普通地膜应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树脂农膜和普通地膜在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以及玉米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说明生物降解树脂农膜可以替代普通地膜在生产上应用。此外,生物降解树脂农膜在作物生长后期开始降解,降解膜先裂缝,后变成小碎片,最终变成末状,不会产生残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地膜覆盖对作物有良好的增温保墒、增产增收作用,曾被称为"农田白色革命"。但随之而来的残膜破坏土壤环境,导致作物减产,堆放堵塞沟渠,焚烧污染大气等"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棉花重茬覆膜种植5—7年,每667平方米土壤中残留为87千克。当土壤中残膜含量为3.9千克/667平方米时,可使棉花减产10%~15%,花生减产157%,蔬菜减产15%~50%。"捡拾残膜"费时费工,1300平方米地需1个工时,且难以彻底。"可降解地膜"成为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最有效的途径。氧化一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具有质量可靠,增温保墒,定时降解,适合作物生长,降解后不污染土壤环境,综合使用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